随笔@《交公粮》

平凡人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往事如烟@《交公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夏的一个早晨,一条并不宽敞的乡村土路上,默默走来一群憨厚的农民,他们不是去赶集,也不是去田里干活,而是把一袋袋刚打下来的粮食,用独轮车推用牛马拉,他们目的地是公社粮管所。这不是影视剧中的镜头,而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里每年都会见到的真实场景。交公粮的经历让多少农民记忆犹新,难以磨灭的时代烙印,深深地印在历史的长河里,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农民的后代,不仅亲眼目睹父辈们如何勒紧裤腰带,把比金子还珍贵的粮食献给国家,而我同样经受过交公粮时代艰辛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初认知啥叫公粮还是在人民公社时期,那时我只有几岁,我清楚记得父亲当上“牛头”那一年。有一天,父亲把我抱上装满新粮的牛车,亲自驾着牛车沿着乡下土路蹒跚而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路上,我问父亲:“大大,这么多粮食送到哪里去?”父亲:“傻小子!这是去交公粮呀!”我疑惑不解:“交公粮是啥?”父亲:“这是把粮食交给公家,因为北京有毛主席,边疆有我们解放军战士,工厂里无数工人,他们不种田,我们不交公粮,他们吃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年后,改革的春风席卷祖国大地,土地从公有制变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由种植。人们乐得合不拢嘴,种田热情空前高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夏大忙,当时还没有机械,全靠人工用镰刀割小麦。俗话说:“黄全铺地,老少弯腰”。每逢大忙时学校都会放假,我跟随大人去田里割小麦,头顶烈日,挥汗如雨!领略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感悟粒粒皆辛苦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几天不分昼夜地忙碌,粮食总算收获在场。看着高高隆起的粮堆,每个人脸上挂满笑容!粮食快晾干时,村干部不失时机送来小本子——售粮证。广播里一遍又一遍催大伙去交公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粮就是皇粮国税,是国家征收的没有人家敢怠慢,而乡提留是地方政府征缴的不得不交。每家每户把既饱满又没杂质的小麦装满一袋又一袋,看着粮堆减去一半,每个人心疼不已又无可奈何!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人民公社时期,交公粮都是生产队牛车运。土地下放后,牛车早已不复存在,现在交公粮只能用家里的独轮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大早,父亲就把独轮车装得满满的。我想跟着父亲去交公粮,于是父亲找来绳子拴在车子上,叫我在前面拉车。由于土路不平难走,几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走走停停来到粮公所时傻眼了,交公粮的队伍排得老远,啥时轮到我们?父亲很是着急看看前头、望望后头,不停地用衣袖擦着额头的汗水,因为季节不等人,田里亟待耕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近中午,总算轮到我们。父亲眼巴巴地看着质检员用铁锥子,在每个口袋里取少许小麦,然后放在嘴里嚼。虽然听到“嘎奔”声,那人还是皱起眉头说:“不太干!再晒一晒,而且不太干净,还得筛一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哪敢反驳,只能按他所说去做。先用电筛子把粮食筛了一遍,然后找一块空的水泥地把小麦摊开来晾晒。时过中午,我们饥肠辘辘,父亲叫我看着粮食,他把刚才筛出来的孬小麦装在口袋里上街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会儿工夫,父亲一手提着一个方便袋回来了,一个里面装着几个梨子,另一个装着一把馓子,原来他身无分文,只好把筛下来的孬小麦去换吃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公粮要一等一的好小麦,被筛下的称之为孬小麦,粮管所贵贱不收的!别看是差小麦,在农民眼中是个宝,它不仅能度人性命,还可以换到你想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下午三点多钟,我和父亲重新把粮食装好再去了排队等候。傍晚时分终于轮到我们,这次顺利过关。过完磅,那人告诉父亲,我们家还差一半,明天继续来交,末了还叫我们把粮食送到仓库去。在那里我看见很多很多粮食,心想难怪乡下人年年粮食不够吃,原来都送到这里来了,心中感慨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间到了1996年,当年穿着开裆裤去交公粮的我,现在已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唯有交公粮一成不变,还是沉甸甸的粮食兑换一张轻飘飘的纸条,稍有变化的就是运输变成手扶拖拉机,还有一年破天荒奖励给每户几斤柴油。在农民眼中交公粮早已天经地义,根深蒂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在2006年春天,平地又一声惊雷,国家宣布取消农业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戛然而止,这也意味着交公粮成了过去,宣告:“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交公粮时代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消息不亚于开国大典、改革开放。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是呀!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农民勒紧裤腰带饿着肚子,也要把最好的粮食贡献给国家。如今祖国逐渐强大,免去农民肩上沉重的负担,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两会”在北京如火如荼地举行!令人欣慰的是,会议还未结束就传来代表委员们提案,建议国家提高农村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待遇,实行城乡无差别同等对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养老金制度不断完善,没有理由不相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下,乡村必振兴!人民必幸福!</p><p class="ql-block">(本文发表于2023年3月18日《美篇》获“精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作者简介:孙全枝,农民,《诗刊》社第四期学员,潮河湾文学社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闲暇之余,喜文弄墨,记录生活点滴,不图名求利,只为平淡的生活多一些色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