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类进化简述</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五节 直立人进化成智人(十二)——晚期智人麒麟山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麒麟山人”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麒麟山出土的古人类的遗骸化石而名命名的。</p><p class="ql-block">来宾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故有“桂中腹地”之称。东与梧州市相连,东南、南与贵港市毗邻,西南、西与南宁市相接,西北与河池市相靠,北与柳州市为邻,东北与桂林市接壤。</p> <p class="ql-block"> 麒麟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麒麟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桥巩乡合隆村南约0.5公里,因形状酷似麒麟而得名。该山为一座孤山,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10米,高45米。山的北面有狮子山和猴子山,西面有岜扁山和龙口山,西南面有老蚌山和板山,东面3公里有江山,江山以东有红水河。上山有一名叫盖头洞(壮语为“卡姆头洞”)的洞穴,洞口朝南偏东10°,高出现在地面7米,洞口高2.7米,纵深4.8米,洞的尽头通过一小洞还有另一洞室。洞内有大量的钟乳石和石笋。洞前为一片开阔的平地,现为农田。麒麟山北距发掘出柳江人的柳州市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大约75公里。</p> <p class="ql-block"> 麒麟山盖头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调查队对麒麟山盖头洞内进行考古挖掘。盖头洞内的远古时代的堆积可分两层:上层是黄灰色堆积,下层为稍胶结的红色堆积。上层堆积中含角砾岩和一些零星的残破鹿牙、猪牙和肢骨破片及少量的斧足类壳和大量的腹足类壳。1月14日,野外调查队在上层堆积的灰烬、炭屑、烧骨中出土了一具残破的古人类遗骸化石,并出土一件粗糙的石器和两件人工打制的石片。随后在下层堆积中只发现了含结核和碎石块。</p> <p class="ql-block"> 麒麟山盖头洞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麒麟山盖头洞出土的古人类的遗骸化石仅保存有颅底部分,包括大部分上颌骨和腭骨,右侧的颧骨和大部分枕骨,三者已不连续。因古人类遗骸化石是在来宾市麒麟山盖头洞穴内发现,故得名麒麟山人。</p> <p class="ql-block"> 麒麟山出土的古人类遗骸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刊物上,发表了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1908-2001)、吴汝康(1916-2006)的论文《广西来宾麒麟山人类头骨化石》,作者于文中认为,麒麟山人化石为一个男性老年个体,属于新人类型,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麒麟山人无明显的原始性质,是距今3.6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兴宾区已有远古人类居住、活动,并繁衍生息,这就是壮族的先祖。到了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在兴宾区的居住与活动范围就更为广阔,几乎遍及区境的东、西、南、北、中。</p><p class="ql-block">麒麟山人遗址于1958年和1963年2月曾两次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5日又被公布为来宾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为整座麒麟山,严禁在洞内取岩泥及破坏钟乳石和石笋。2022年11月17日,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划定麒麟山人遗址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通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