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例臻善美 专家领航指迷津 ——云浮市化学老师观摩学习南方教研大讲堂第69场(中学化学专场)

潇湘宝庆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7日,在大家的期盼中,“南方教研大讲堂”第69场(中学化学专场)——“基于多元教学策略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与评价”如约而至。深度学习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浅层学习现象而提出的,这里的“深度”指向“内容之知”与“方法之知”维度,指向增进学科理解,指向学生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同时,深度学习是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全方位体验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深度”指向“精神之知”维度,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指向立德树人。诚然,深度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应然追求。</p> <p class="ql-block">  活动由中国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教育 Plus、广东教育研究、粤教研、广东教育传媒、中国移动和教育、粤教翔云同步直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活动简介明目的</b></p> <p class="ql-block">  本场活动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化学教研员程俊老师主持,本场活动聚焦了在开展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突出性的困惑:如何理解深度学习的意涵?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何在?多种教学策略如何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甚至协同作用?如何进行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价?诚然,这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聚焦所指和困惑所在。为此,本次活动将邀请两位特级、正高级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现场展示,邀请化学教育知名专家、化学教研员代表参与课堂点评、研讨沙龙等活动环节,探索指向学科素养的基于多元教学策略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与评价。活动将期待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能操作、可推广的理论指引、实践经验与做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课堂分享展风采</b></p> <p class="ql-block">  本场活动的课堂展示由何庆辉(广东华侨中学副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兰建祥(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科研处主任,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两位老师承担,展示课题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化学反应和电能”新授课。化学反应与电能的教学中,原电池装置与原理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两位教师都结合【实验6-3】的现象和图6-6、6-7进行微观推理,帮助学生认识原电池装置,理解其原理,有助于学生对原电池装置的构成要素进行逐步建构。</p> <p class="ql-block">  何庆辉老师的课堂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化学科、化学教研会2022年组织了新能源小车竞速比赛为情景引入,整节课设计新颖,注重知识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做中学、思中学。</p> <p class="ql-block">  兰建祥老师以“从氧化还原反应中获取电能”为主题,把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融合在一起,整节课注重概念的理解,原理的产生和推导,构建了“三元构造模型”及模型的应用。同时整节课也注重立德树人,从最大胆的电池到最原始的电池到最诱人的电池,阐述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专家点评指迷津</b></p> <p class="ql-block">  第一环节是由朱玉军(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专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和郑长龙(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两位专家对何老师和兰老师的课进行点评。</p> <p class="ql-block">  朱博士首先谈了谈能量的话题,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生活也需要能量,做饭需要能量,开车需要能量,经济发展也需要能量,现在有风能,有太阳能,有电能,有化学能,那么能量究竟在哪里呢?能量在风中,能量在水中,能量在阳光中,能量在化学物质当中,能量在化学变化当中,那么我们要用能量,需要能量的转化,需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需要原电池。 </p><p class="ql-block"> 然后再对何老师的课从学案和课堂等两方面进行点评,何老师做的学案的很有亮点,第一个亮点是让学生来画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流程,第二个亮点是让学生来体验科学大概念,也就是说这个转换过程当中的思想观念,第三个比较好的点就是比较这个中国和外国的火电厂,煤的转化效率,转化效率不一样,有高有低,我们对比一下数据发现有落后后十年的情况,背后隐藏的是什么东西呢?隐藏的就是我们的技术条件工程条件基础条件和工程条件,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个转化效率的问题,第四个就是注重环保,就是碳排放问题,最后特别好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以后谈感想。对于课堂教学朱博士提出了很多建议,第一在归纳构成条件的时候,建议教师不要太着急,一定要让学生找到装置的共性,归纳出导线、氧化还原、电极材料、闭合回路等等;第二当谈到电荷转移的时候,建议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单线桥,或双线桥拿出来,这样的话呢,学生就更容易判断;第三关于概念的建构,建议是要要先做实验,而后建构概念,让学生先预测,然后再做实验,再来解释实验现象,这就是这就是科学思维;第四个就是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建议把模型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去,与其问学生问题不如给学生任务,看学生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朱博士最后点评兰老师的课,指出兰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也提出相应的建议:建议一就是当学生来描述现象的时候,风扇的转动和气泡学生不能同时观察到,可以分两次实验或者分步观察,分步来做这个实验。建议二在讲电流和离子表现的时候,建议要结合物理当中的电流,这样分析离子的移动就非常容易。建议三当学生回答氢离子值减少的时候,教师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不应该给你否定,课堂里面最成功的就是兰老师他抓住了原电池的本质构建三元构造模型。建议四就是为何电子选择导线移向正极,这个地方还是建议联系物理的电流就会迎刃而解,不联系物理的电流就解释起来就会费劲。</p> <p class="ql-block">  接着郑长龙教授对何特和兰特的课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素养课的教学,不再是基知识点的教学,他们这里边涉及了是以学习任务形式呈现,素养课如何从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向基于学习任务的教学转变,这个对老师开展素养教学课在教学设计上一个新的挑战,所计任务是原来指识点不可替代的一些独特的功能,比如驱动性,比如他的发展性,比如说他这个对学生的进阶实现性,这些都是任务型设计独特的地方,所以今天这个两位老师都采用的是板块认务是设计,所以他们两位老师的课从教学思路上是清晰的,非常之明确。第二、这两位的老师对课本内容的驾驭的水平非常高,对于电化学的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是三个,水平一是基于现象和规律层面,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水平二是基于一般原理,那就是从能量考虑,具体化就是电能;水平三是基于电极电势差,兰特和何特都是在水平三上去hold这一段内容,这是高水平。第三、就是他们对课堂的问题设计的非常好,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建构式学习,建构式学习基于情境,要基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深度学习核心就是一定让学生深入思维,深入思考。所以整个这两节课是一个高站位,布局有品位的课。</p> <p class="ql-block">  第二环节是教研沙龙,本环节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化学教研员程俊老师主持,参与的嘉宾有朱玉军主任,郑长龙教授,兰建祥老师和何庆新老师。</p> <p class="ql-block">  首先程俊老师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一是因为这是一节基础概念课,在课型上非常有代表性,而且是整个高中阶段电化学的起点课,地位非常重要,二是因为这是每位高中教师必定教过的课,想引起很多老师的共鸣与反思,但是很多地方的公开课也展示过这节课,上课老师会发现很难实现突破与创新,所以特地请二位正高特级教师来啃一啃这块硬骨头。然后再围绕“这节课指向深度学习的重难点在哪里?重点用到了哪几个教学策略?课堂实施的感受如何呢?看一堂课是否具有深度学习的标准和特征,其中有哪些要求呢?然后概念课的深度学习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做写作、做研究又有哪些建议呢?”各位专家都谈了自己的想法、做法、意见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活动总结促提升</b></p> <p class="ql-block">  活动总结由程俊老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化学教研员,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担任,程老师总结的题目是《以深度教研促深度学习的实现》,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探索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之教学,二是加深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解,三是走向研究型的专业成长之路。</p> <p class="ql-block">  深度学习的两个层面:一是认知层面,是避免机械记忆浅层学习指向学生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二是精神层面,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全面参与,指向发展核心素养,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于多元教学策略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现在有很多的教学策略的提法,比如大概念、大单元、情境化、结构化教学与一体化等等,其实这些策略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教学的某一个环节,无非是要重视这四个环节,首先是确定课程目标,落实核心素养,立德数人的根本任务,二是整合与综合整合学科内容,比如数学、物理乃至人文,三是课堂教学情境论、问题论、实践论等,四是开展课程评讲,其实那么多策略都主要基于这几个环节。</p> <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应该给予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中国课堂教学评价几十年来有着这样三个发展阶段,理念上从选拔为先到发展导向再到现在的素养导向,方法上从定性判断到指标量化再到现在的综合评价。总体来说是从站在评判者角色的关于教学的评价到站在教师学生立场的,为了教学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发展性评等等,那么评价的对象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流的效果,而评价的主体有教师自评,专家的点评,一线教师同行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后感悟的访谈等等。</p> <p class="ql-block">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其实有很多的阶段论,以化学教师非常熟悉的能量图展示教师两个重要的专业发展阶段,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主要有三点,学习习惯、反思记录,这其实是不断的输入,而输入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课堂,而从优秀教师进阶到卓越教师也是三点,基础是享受课堂,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写作、辐射引领,进行高质量的输出,在自我提升的同时,承担卓越教师的社会责任,所以终身学习、终身的教研努力是为了降低活化能,能使自己的能量越来越高,成为一个自觉发展的人。</p> <p class="ql-block">  程老师最后分享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我们上了一辈子的课,很难让学生都记牢,但是应该也必须上一些让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课,一想到这些课,学生就会感情激荡,精神振奋,就会情景再现,声音在耳旁回响,就会冷静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生活道路的导航。</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教师观摩提感悟</b></p> <p class="ql-block">  云浮市教师发展中心化学教研员董宪建老师非常重视这次观摩活动,早早下发通知到市直学校和各个县区教研室,要求各中学老师积极参加。</p> <p class="ql-block">  云浮市教师发展中心化学教研员董宪建老师带领部分教研员和老师到广东华侨中学现场观摩。</p> <p class="ql-block">  邓发纪念中学化学老师线上学习现场</p> <p class="ql-block">  云城区各个学校化学老师线上学习现场</p> <p class="ql-block">  云安区各个学校化学老师线上学习现场</p> <p class="ql-block">  罗定市各个学校化学老师线上学习现场</p> <p class="ql-block">  新兴县各个学校化学老师线上学习现场 </p> <p class="ql-block">  郁南县各个学校化学老师线上学习现场</p> <p class="ql-block">  通过线下或线上观摩后,很多老师感触很深,将自己的所学所感形成文字,下面是部分老师写的心得体会。</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过程紧凑、内容丰富,全体与会教师从思想上对深度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撰稿:曾令勇</p><p class="ql-block">审核:董宪建</p>

老师

学习

学生

深度

教师

课堂教学

教学

能量

指向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