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宁夏固原,古称“大原”,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设安定郡,郡治高平县,公元618年唐朝武德元年改名叫“原州”,宋朝曾用名“镇戎军”,公元1445年明正统十年恢复“故原州”之名,因避讳“故”有亡故之意,改“故”为“固”,寓意“固若金汤”。固原曾经是“九边重镇、塞外名城”。</p> <p class="ql-block">固原境内有历史最悠久的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县的洮河谷地,途经渭源等地,从静宁县进入宁夏固原境内,再东经甘肃省环县,循陕西省志丹、安塞等县境的横山山脉东行。这段长城西以洮河为限,东以黄河为限,全长一千余千米,成为之后秦始皇所筑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翻山越岭,据险制塞。</p> <p class="ql-block">固原境内的战国秦长城经过西吉、原州、彭阳三县(区),全长约180千米。</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已损毁严重,原州区官厅镇和彭阳县城阳乡的部分长城还保存得较为完好。</p><p class="ql-block">这些段落城墙基宽6~10米,残高2~10米,每200米处有一个凸出的敌台,残高5~20米。</p><p class="ql-block">长城虽大多已破损严重,甚至另做他用,但高大的敌台依旧挺立,墙基也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秦、汉王朝与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长期对峙,时有战争。</p><p class="ql-block">秦惠文王时,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就是固原城北战国秦长城的来源。</p><p class="ql-block">固原秦长城在修筑的过程中就地取土,一律以黄土夯筑而成。而其采用复线修筑设防,亦为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如今,这条饱经了两千多年历史岁月的“巨龙”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之上已安然入眠,秦与戎狄激烈的争霸场面早已烟消云散!</p> <p class="ql-block">《诗经.小雅.出车》</p><p class="ql-block">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p><p class="ql-block">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p><p class="ql-block">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p><p class="ql-block">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p><p class="ql-block">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p><p class="ql-block">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p> <p class="ql-block">《诗经.小雅.出车》一诗,正是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玁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诗中“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城彼朔方就是指在固原一带修筑长城。</p><p class="ql-block">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姬胡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3年在位。</p><p class="ql-block">可见固原一带的长城距今有长达2800年的历史,是其它长城的爷爷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固原博物馆举办了《长城内外是故乡——固原境内战国秦长城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民国固原县志》描述固原古城的形胜时说:“治城形势如磐石,东岳辅于左,西坪翊于右,九龙槟于前,北塬拓于后,清水河襟带于东南,饮马河纡轸于西北,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控五原,右带兰会的锁钥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固原城建在西北高、东南低、东临清水河的斜坡地形上,如一头屹立于边外的雄狮,又似“金龟吸水”伏于清水河畔。</p><p class="ql-block">有明一代,从首任总制王越始,至末任总督李化熙止,169年间,先后有64人在固原“三边总制坐镇的官员,都身兼要职,以左副都御史、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侍郎兼都御史、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等显赫身份出任其职。据固原地方志不完全考证统计,已经确认有43人都是进士出身,正二品以上的部院高官。</p><p class="ql-block">弘历十五年(1502年)进士出身的明朝四朝元老秦紘76岁受任三边总督,后授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要职。秦紘总治三边,将开城县升为固原州,古城作内城,又增筑了外城。外修堑壕宽、深各二丈。同时,为内城南门、东门各增设瓮城,为外城南门设瓮城,外城设东“安边”南“镇秦”西“威远”北“靖朔”四门。构成:北一、西二、东三、南四,共计十道城门。</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年(1575年)进士出身正二品官职的三边总督石茂华“以土筑不能垂远,乃甃以砖”,疏穿池阱,增设角楼、水沟、车道、铺房、炮台31座和加筑城垛至1573座。</p><p class="ql-block">固原内城周长九里三分,墙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28座。</p><p class="ql-block">外城周长十三里七分,墙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p><p class="ql-block">南城门四道,有两个瓮城,固原人习惯称作“曰城子”。冠名者有两个,头道城为“镇秦”,三道城为“兴德”。</p><p class="ql-block">东城门三道,有一个瓮城子,冠名者二道,外城门“安边”,瓮城门“保宁”。</p><p class="ql-block">西城门两道,外城门冠名“威远”,内城门无名,后来集体化时期,城门洞改作和平一队仓库。</p><p class="ql-block">北城门一道,冠名“靖朔“。现在的靖朔门及和平门都是赝品,那里根本没有门,真实的靖朔门在福苑饭庄的西边不远处。</p><p class="ql-block">固原内城墙建于汉武帝时期,距今超过两千年,砖包外城也有500年的历史。期间遭遇无数地震、兵燹损毁,但事后都得到了修葺,是这座中世纪塞外名城巍然屹立。</p><p class="ql-block">历史的车轮来到了1972年,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皮定钧来固检查战备工作,以“不利于战备”为由,下令拆除了古城墙,城砖拆下来修筑了防空洞和体育馆。</p><p class="ql-block">皮司令到死也没有意识到一座历史名城的毁掉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是他一生中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固原“回”字形古城墙在全国县级城市中首屈一指,平遥古城在军事武备方面远逊色于固原古城。原因就在于明朝建国后,退居漠北的金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和威胁。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集结重兵,相继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军事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p><p class="ql-block">明朝三边总督府驻扎固原,统辖固原、宁夏、延绥三个大军区,军门天下第一,堂皇如王者,总督府照壁上刻画麒麟一,凤凰三,虎九,以像一总制、三巡抚、九总兵。</p><p class="ql-block">明王朝全国拢共也只有20位总兵,九位总兵厉兵秣马守护奔走在固原周边,可见固原“军门天下第一”地位之显赫。</p> <p class="ql-block">固原作为西北重镇军门天下第一,并不仅仅局限于明代,六盘山区在元代就成为成吉思汗、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共同苦心经营的一块黄土地。</p><p class="ql-block">当年泾源的凉殿峡是成吉思汗的避暑行宫,号令地域超过今天的全国版图。安西王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忙哥剌</span>的夏宫驻节开城,管理陕西、河西、四川和土蕃诸处军政宪财一切事宜,几万大军驻防六盘山区。</p><p class="ql-block">明代三边总制府设在固原。</p><p class="ql-block">清代统辖陕甘宁的总督府驻扎固原,“军门天下第一”,朝廷派往驻节固原的官员都是部院重臣。</p><p class="ql-block">这些官员普遍怀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朴素封建士大夫情节。他们为固原建造了众多的寺庙人文场所和景点,因此固原“屹立为一巨镇矣”!</p> <p class="ql-block">笔者少时曾伙同小伙伴们,把内外古城墙无数次的都爬了个遍,唯独西北角的外城墙上有铁丝网拦着不能逾越。因为现在古城墙遗址公园保存下来的这段旧城墙辛亏当年是监狱重地。</p> <p class="ql-block">此处旧城无门,“靖朔门”乃赝品,真正的“靖朔门”在“福苑饭庄”门前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此处原本无门,“和平门”也是赝品,集体化时期,和平三队的土地大多都在北塬上,社员都居住在城内,上地非常不方便,因此就在城墙上挖了一个洞,方便出行。</p> <p class="ql-block">城郊村唐永祥先生,费尽周折,不避寒暑,历时数年,用旧城砖雕刻复原了固原缩微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固原古城墙的始建者明代三边总督石茂华,居住在山东青州的嫡孙,2016年6月专程特意来固原拜访,赠给唐永祥先生石茂华的画像和“情系固原城”的书法条幅,感谢他为复原固原古城墙所做出的卓著贡献。</p> <p class="ql-block">《聊斋志异》中的石茂华,《谕鬼》翻译:</p><p class="ql-block">尚书石茂华是青州人。他还是秀才时,郡城门外有个大水湾,即使久旱不下雨,湾里的水也不干涸。</p><p class="ql-block">一次,官府将捕获的几十名大盗在水塘边上杀了。这些鬼聚众为害,凡是从塘边经过的行人常被拖入水中。</p><p class="ql-block">一天,某甲正遭众鬼围困,忽然众鬼惊散逃觅,说:“石尚书来了",不多时,石公果然来到,某甲向他讲述了刚才的事。石公听完,便用石灰粉在墙壁上写道:“石某为禁止鬼害特告:察得你们素来无善良之心,才招致上天雷霆之怒;图谋不轨,方导致刀斧加颈。只应收起害人的心肠,争相悔过,或许能洗去你们骨头上的污血,脱离苦海。你们生前已受极刑,死后竟仍聚集作恶。跳来跳去,披发成群;徘徊前后,一味害人。用黄泥塞住耳朵,常逞阴鬼之凶;大白天兴妖作怪,断了行人之路!那丘陵三尺外的地方,还由人管辖;岂能偌大天下,任你们胡作非为?见此告示后,你们都应销声匿迹,不要继续作恶。无定河边的尸骨,静待投生轮回;金闺梦里的鬼魂,愿早日返回故士。如重蹈前辙,不思悔改,必定后悔"。从此,鬼害绝迹,水湾也随即干涸了。</p> <p class="ql-block">固原外城东门“安边”门。</p> <p class="ql-block">出了东门“安边门”,数丈开外就是清水河,河对岸就是闻名遐迩的固原八景之一“禹塔牧羊”。</p> <p class="ql-block">《禹塔牧羊》</p><p class="ql-block"> 浮图七级峙郊原,</p><p class="ql-block"> 遗迹都从劫后存。</p><p class="ql-block"> 半岭寒云横断堠, </p><p class="ql-block">一湾流水绕孤村。</p><p class="ql-block"> 苔花莫辨明臣碣,</p><p class="ql-block"> 苜蓿犹肥汉将屯。</p><p class="ql-block"> 最是池阿歌上下,</p><p class="ql-block"> 鞭声遥送月黄昏。 </p><p class="ql-block">这首七言律诗是清代韩庆文所作,诗词对禹塔周边的形胜做了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禹王庙铁塔是过去固原州城一处享有盛名的景观。 铁塔构思别致,铸造精美,气势雄宏,堪称固原辉煌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铁塔全用生铁铸造,叠垒而成。塔底为圆墩,以青砖白灰包砌,直径约6米,高出地平面1米多,墩面用料石铺成六边形塔基,基石内外地面用青砖铺之。 铁塔7层,每层连接处有凸凹榫眼衔接叠垒。 由于塔身高大雄伟,铁色浑沉,位置正与东门外隔清水河相望,十分显眼。</p><p class="ql-block"> 旧时,城东房屋不多,视线开阔,南来之客,经龙王庙走过东南城拐子,就可远见黑色铁塔高竖。北来之宾,经关帝庙过东北城拐子,塔已临近,直扑眼帘。尤其是出东门,过木板桥,登清水河东岸,左手即到禹王庙。游人一般先赏铁塔,后登东岳山游玩。</p><p class="ql-block"> 铁塔在禹王庙院西南侧,庙门南开,庙内有坐北向南正殿三间,泥塑禹王神像一尊,配有厢房一栋。进庙门由砖铺行道直达正殿,再通塔底,供游人观瞻。 </p><p class="ql-block">禹塔牧羊是一幅典型的人文景观。古人造塔是出于空间布局上的构思,所以禹塔是与东岳山遥相呼应的建筑物。 据《宣统固原州志》载:“禹塔城东三里禹王宫铁塔也,创建于前明总制唐龙,至乾隆戊寅邑人高义补葺之。”后因战火,寺庙颓废,仅存铁塔。“塔势凌虚,矗立莲花峰侧,有摇风干云之致”。</p><p class="ql-block">《宣统固原州志》依照当时的景致还绘有一副“禹塔牧羊”图,勾勒和展示了当年清水河畔、东岳山下的景观和田园山水风光。</p><p class="ql-block"> “禹塔牧羊”图描绘如下:出固原城东门,清水河奔腾绕城而过,河上有板桥;过河不远处就是登东岳山的门牌楼,牌楼两边蹲一对石狮子。高达7层的禹塔耸立在游人的眼前。禹塔的西边,有一块碑上刻“明碑”。经过牌楼,就可以沿阶登山了。与禹塔相伴随的还有一幅图景:清水河畔,东岳山下,到处是成群的牛羊,有牧羊人,也有骑牛背的牧童,东岳山巅有成群的大雁排着人字队形飞过。构图意象、氛围,再加上青青草木,盈盈河水,茂盛的庄稼,共同绘就了一幅“禹塔牧羊”图。大有可观可赏之处。 禹塔牧羊这一景区,至晚在明代后期伴随着东岳山的开发而得以修筑。 明清两代朝廷派往固原镇守边关的多是部级要员,他们大多都满腹经纶,在主政固原之时,捐出朝廷所发的“养廉银”,动员当地商贾富户,城内城外修建了近50处人文景观。 可惜历经兵焚地震,岁月侵蚀、损毁,新中国建立时,这些饱经灾难的古迹已经残垣断壁、伤痕累累,没有遇上修葺重生之人,反而碰上了“砸烂旧世界”的铁扫帚,在劫难逃就是它们寿终正寝的归宿。禹王铁塔在58年大炼钢铁的火红年代,也被丢进炼铁炉熔成了铁疙瘩!</p> <p class="ql-block">东岳山是六盘山脉东出黄峁山山系北渡之余脉,距县城东三里,位于原州区东峡村,祀泰岳神,故名东岳山。地理坐标北纬36°00′08.3″,东经 106°18′28.9″,海拔高程1874米。</p><p class="ql-block"> 从唐代起,东岳山上就开始兴建佛教与道教寺院。明代进士出身的州镇前明总制王以旗(1486-1553)在任6年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修葺,使东岳山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包容共存的“九台十八院,七十二大殿”的宏大建筑群,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座宗教文化名山。</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固原县志》记载,唐代大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也亲笔为东岳山书写了“转轮殿”(阎罗殿)碑文。</p><p class="ql-block"> “东山秋月”曾经是固原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东山秋月》</p><p class="ql-block">萧关万里净无尘,</p><p class="ql-block">秀耸东峰倚凤闉。</p><p class="ql-block">漫把防秋谈战事,</p><p class="ql-block">且邀新月作诗邻。</p><p class="ql-block">莲花似滴平峦翠,</p><p class="ql-block">杨柳犹怀旧苑春。</p><p class="ql-block">南望络盘北海刺,</p><p class="ql-block">年年照彻远行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诗词作者锡麒,字仁山,沈阳人,清朝时曾任固原知县。</span></p> <p class="ql-block">固原东岳山儒释道三教包容共存,九台十八院七十二大殿香火兴盛,有一人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王以旗(1486-1553),字士招,号石冈,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出身。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俭御史的显赫身份任职三边总督。</p><p class="ql-block">王以旗在固原时,主持构建了留存至今的东岳山“九台十八院”的基本格局。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王以旗在东岳山上立有《东岳庙感应碑》。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三日卒,军民为之休市。赠少保,谥襄敏。有《漕河奏议》、《襄敏集》留世。</p><p class="ql-block">王以旗在固原任上去世,归葬南京,陵墓位于江宁区谷里南唐二陵西侧。因年代久远,墓丘荒芜,现存石碑两座,石狮一对,文臣武将各一对。</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一台:山门、孔子殿。此门是2015年前的山门正反面。</p> <p class="ql-block">2015年后新建的山门。</p><p class="ql-block">两只栩栩如生造型雄伟的石狮屹立在山门两侧,高9.8米,宽14.4米六柱五门七楼式牌坊。正面上书“东岳山”三个苍劲大字,背面上书“宏开觉路”四个篆字。它源自道观一幅著名的楹联:“宏开觉路登上界,迷津普渡入仙乡”。</p><p class="ql-block">它是道家劝诫让人放下、看开,方能进入精神自由的脱俗升华境界。</p><p class="ql-block">《登东岳山》—张旺</p><p class="ql-block">孔庙门前僧人悟,</p><p class="ql-block">道边花草微风扶。</p><p class="ql-block">木鱼有意渡苦海,</p><p class="ql-block">闲云野鹤不曾孤。</p><p class="ql-block">过客欲将凡尘数,</p><p class="ql-block">金燕飞落鲁班处。</p><p class="ql-block">檀香四缕望高阁,</p><p class="ql-block">壁上无水龙相逐。</p> <p class="ql-block">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殿。</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二台: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石佛寺。</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三台:鲁班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三台:灵官洞。</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四台:城隍庙、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五台:药王洞,菩萨洞。</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六台五龙碑</p><p class="ql-block">五龙碑建于明代,用青砖砌成,高5.4米,宽9米,基座厚2米,由壁面、壁座和壁顶组成。</p><p class="ql-block">碑正面用160块方砖拼成“鱼龙游戏图”,五条飞龙腾空而起,嬉戏火珠,伸爪吐雾,隐现于烟云之中;鲤鱼跃出水面,腾空飞转,似与游人相乐;波涛汹涌,松石相映,妙趣横生,一幅升平景象。底部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图使整个碑身结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巧妙构思和雕刻艺术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七台:玉皇楼。</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八台:东岳大帝殿。</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八台:子孙宫。</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九台:铁神岭。</p><p class="ql-block">"铁绳岭"的来历有一个典故:相传1522(嘉靖元年),残元势力和后来崛起的蒙古鞑靼以及瓦剌部联合用兵进攻中原,在东岳山上安营布阵,准备攻取原州作为进攻中原的军事基地。因固原城内军民防御严密、城墙坚固而未能得逞,便放火烧毁了东岳山上的寺庙。</p><p class="ql-block">十年以后,固原百姓积极募捐重新修建。新任总兵刘文在绝顶东岳祠旁边修建了一个土墩,起名叫"镇虏墩",意思是镇住蒙古人的入侵。这个墩自下而上有36级台阶,呈60度斜角,两侧有铁链扶手,人扶着铁链才能上去,故而民间称为"铁绳岭"。</p><p class="ql-block">1903年,武卫后军统领、甘肃提督董福祥因八国联军要求惩治,慈禧不忍罢官回到固原董府故里后,捐银600两在墩上修建了无量殿,成为东岳山上的最高庙宇。</p> <p class="ql-block">《九台十八院》第九台,无量殿。</p> <p class="ql-block">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肃环县毛渠井乔崾岘王朝山(当时属宁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将领,收复新疆、抗击八国联军,功勋卓著,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随扈大臣,赐号阿尔杭阿巴图鲁。</p> <p class="ql-block">从南河滩大桥向南十二里,计家沟和康家沟西面公路东侧董福祥墓神道碑,地理坐标东经106度16分48秒,北纬35度56分30秒。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大地震,神道碑震裂,图片拍摄于1921年,1968年文革期间神道碑及董福祥墓葬被毁!</p> <p class="ql-block">雷正绾(1829—1897),字伟堂,四川中江人,1864年督办甘肃军务任帮办,征战陕甘一带20余年,1869年赏达春巴图鲁名号。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奉命率军驰赴奉天、营口、九连城、凤凰城一带,戍卫津沽安全。</p><p class="ql-block">嗣后仍回陕西任固原提督,1890年清廷升授太子少保衔,1894年赏加兵部尚书衔。赐号直勇巴图鲁。</p><p class="ql-block">固原军分区原址最早就是雷宫保府邸,后赠送给董宫保。</p> <p class="ql-block">《固原重建钟鼓楼》</p><p class="ql-block">明.杨一清,云南人,弘治、嘉靖中曾先后两任三边总制。</p><p class="ql-block">西阁风高鼓角雄,南来形胜倚崆峒。</p><p class="ql-block">时青围睥诸山绕,绿引潺汲一水通。</p><p class="ql-block">击壤有歌农事足,折冲多暇虏尘空。 </p><p class="ql-block">登楼不尽筹边意, 渺渺龙沙一望中。</p><p class="ql-block">固原钟鼓楼始建于何时,无从稽考。据明代《嘉靖固原州志》载:“钟鼓楼在州城大街中,佥事杨勉修筑。岁久倾圮。正德壬申秋(公元1512年),总制右都御史张泰、兵备副使景佐重修,正德癸酉十月竣工,极雄壮。取安定县古寺巨钟置楼上。”</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没有钟表的情况下,钟鼓楼的定时钟鼓声就成为那时的“北京时间”。晨钟暮鼓来源于佛教,晨击钟、暮敲鼓,走出寺院高升到钟鼓楼的钟鼓,成为民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圭皋。</p><p class="ql-block">明代前七子的翰林院修撰状元康海撰写了《固原镇鼓楼记》,树碑立传刻石留存于世,现保存在固原博物馆石刻馆中。</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钟鼓楼,“重楼七楹,东悬鼓,西悬钟”。楼高9米,楼下高台东西长43.3米,南北宽18.6米,台墩皆以砖石围砌。同治年间遭兵燹,楼西悬挂的鼓,已失考;楼东悬挂的安定寺古钟1958年侥幸躲过大炼钢铁,后移于军分区后内城墙上作为战备报警之用,现存固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钟鼓楼形制宏大,雄伟壮观,凭空增添了固原三边重镇的威严。钟鼓楼下部因用砖石围砌,形成了特有的共鸣墙。</p><p class="ql-block">图片是唐永祥先生的砖雕“钟鼓楼”模型,原址在新华书店门前的十字路口处,上世纪七十年代鼓楼台基被彻底拆除。</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建立了城关区鼓楼乡,和平队社员因居住在钟鼓楼周边,近水楼台先得月,都划归鼓楼乡辖区。</p> <p class="ql-block">北宋末年的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秦州甘泉堡行香寺(治所在现在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会宁县翟所乡古西宁城)</span>僧人化缘集资铸造了“靖康铁钟”。此钟高2.36米,口径1.7米,重达1.2万斤,造型古朴,洪大高厚,声驰百里。</p><p class="ql-block">公元1227年,行香寺所在地的西宁古城遭蒙元兵燹,此钟在古城内废弃了284年,靖康铁钟从铸造诞生到远嫁固原连前累计铁钟在娘家会宁住了386年。</p><p class="ql-block">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12年),固原钟鼓楼重建,在皇权大于物权的封建朝代,时任三边总督的张泰化腐朽为神奇,将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行香寺古钟运来固原,置于钟鼓楼上。</p><p class="ql-block">同治年间钟鼓楼被焚毁,只留铁钟矗立在台基靠西的地面。本人小时候家住鼓楼下,经常和玩小从铁钟下部的豁口处钻进钟内捉迷藏。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靖康铁钟侥幸躲过一难,此后上百人用滚木绳索将铁钟拽下鼓楼,彻底下岗。1969年战备期间,铁钟又披挂上阵,高悬在军分区后面内城墙上,作为报警之用。传说钟声可达40里,但却无缘真实听见过。后来收藏于固原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赞誉为“千古一钟”。</p><p class="ql-block">此钟从公元1512年落户固原,至2021年在固原存在了509年,至今已达895岁高龄,陪伴了几十代固原人。</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会宁县治迁于今址,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因宋钟已远嫁固原,会宁人又依原样铸造了一口新钟。</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会宁娘家人为了一睹“靖康宋钟”的风采,还须专程到固原博物馆来探亲!</p> <p class="ql-block">《进了固原城,先看铁报铜》</p><p class="ql-block">固原城隍庙,位于固原市原州区政府街(解放前叫州街)建造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距今已有57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铁抱铜”是镇守在城隍庙门口的一对高大威猛的铁狮子,东为雄、西为雌。</p><p class="ql-block">固原地方史志上将它们称作“铁狮铜猊”,据记载铸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p><p class="ql-block">双狮有五尺来高,各蹲伏于一座宽约二尺、长四尺有余、高二尺五的刻花石底座上面。</p><p class="ql-block">雄狮狮头直径二尺有余,头顶布满球形卷毛团,环眼突出,张着大嘴,两只大牙龇向唇外,神态威武。它虽威风凛凛,却也充满父爱:它右前爪下轻压着一个正在打滚撒欢的小狮娃;雄狮的背脊上还驼着另一个小狮娃,雄狮的威慈兼有被刻画得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最神奇的是庙门西侧的那只雌狮,它的锻造工艺非常精湛,令人称奇!雌狮蹲伏的姿态与雄狮相同,只是在它的左腋窝里夹抱着铜狮娃,它脑袋外探,瞪大眼睛,憨态可掬。母狮为铁,狮娃为铜,“铁抱铜”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由于铜铁的熔点相差很大,铜铁在一起铸造非常困难,而“铁抱铜”创造了这个奇迹,将熔点悬殊的两种金属巧妙地熔铸在一起,体现了明代锻造工艺的高超。</p><p class="ql-block">在旧社会,城隍庙的香火历来兴盛,城隍老爷是“护国保邦、剪恶除凶”的神祇,他官位不高,但事无巨细爱管闲事,无论是亢旱降雨、阴雨放晴、五谷丰登,还是久病不起、邻里不睦、具结发誓鸡毛算皮小事都会来找城隍老爷明断。</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缺医少药,有病了给城隍老爷上柱香,庙祝会给几帖灵丹妙药香灰,出了城隍庙,不管大人小孩,只要再摸一下铜狮娃的头,就会“超道”(固原方言:大吉大利,给人带来好运)所以,来摸的人很多,以至于铜狮娃的脑袋被摸得光滑锃亮。</p><p class="ql-block">“铁抱铜”,铁铜相融,匠心独运,造型雄健,威慈兼容;工艺考究,精美绝伦,堪称稀世瑰宝。令人遗憾的是“铁抱铜”在大修水库年代被毁在一帮无知者的手下。</p><p class="ql-block">1958年是举国上下、男女老幼狂热“大炼钢铁”之年,固原城关镇农具制造厂的负责人接到上级命令,全县几处正在修水库,需要大量的运土架子车,而制作架子车又需要用铁打加固的部件,但当时老百姓家的锅、门扣等眼力能看见的铁制品都统统强行扔进了炼钢炉。农具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哪儿能找到铁呀?</p><p class="ql-block">当时固原专署在城关镇驻有一个工作组,农具厂领导就带着他的苦恼找到工作组,工作组的官员对农具厂这位小领导的苦恼似乎有点不屑,抛给他一句话:“没铁?城隍庙前那不是铁吗?屹立了400多年,伴随了数十代人的“铁抱铜”就这样被判了死刑。</p><p class="ql-block">得到上级领导的尚方宝剑,农具厂领导便知道怎么做了。当天晚上子夜时分,他带着20多个精壮小伙子手提八磅铁锤直奔城隍庙。第一锤就向着雌狮砸下去,只听到“咣”的一声闷响,雌狮竟纹丝不动。“咣,咣,咣……”锤子接连砸下去,还是岿然不动。他们又想从石底座上把它抬起来,可铁石相联得非常牢固没法分开。砸狮者们反而被激怒了,他们没想到这铁家伙竟这么“顽固”。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妙招,二十几人从一个方向用力猛推,雌狮连带着石底座应声倒下,落地的一刹那除狮头外,周身碎成了一堆碎铁,铜狮娃从母狮的怀中滚落到了一边;雌狮倒了,接着雄狮也被推倒了。面对两堆碎铁,他们非常失望,由于制造工艺先进,铁狮尾巴都是中空的,除狮头稍厚外,其他部位都很薄,两堆碎铁合起来才千把斤,和他们预期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九边重镇、历史名城,文物古迹没有毁于战火,但却毁于建设,固原人引以为豪的老古董“铁抱铜”也成为牺牲品。</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和平二队的高光锐先生功德无量,决心重铸“铁抱铜”,他不劳其烦化缘募捐资金。一呼百应,资金很快筹齐,但犯难的是“铁抱铜”只在有了年级人们的记忆中。仅凭口述的模样再高超的铸造师也难以复原。在四处搜寻“铁抱铜”照片而不得的那段时间里,有人突然异想天开的想起到匈牙利找照片的点子。</p><p class="ql-block">1958年,一批匈牙利地质专家正在固原勘探石油,听说固原城里有“铁抱铜”之后,便结伴来参观。专家们来的那天,小小的固原城里显得非常热闹,一下子来这么多老外,城里的人们纷纷跑来瞧稀奇,专家们看“铁抱铜”,人们则好奇地看洋人。匈牙利专家们见到“铁抱铜”后都惊叹不已,个个竖起大拇指,啧啧称奇,还拿着像机对着“铁抱铜”猛拍。</p><p class="ql-block">最后总算在文史馆找到了一张“铁抱铜”照片,重铸有了摹本。“铁抱铜”委托给外省一家铸造厂铸造。400多年前没有难住明代工匠们的技术问题却难倒了现代铸造厂的技师们,他们找不到让铁和铜自然结合起来的办法,铜狮娃嵌套不进雌狮的怀里。最后,他们只好分开铸造,再用螺丝和电焊将铜狮娃连在了雌狮身上,重量也比明代的重了许多。</p><p class="ql-block">2003年4月,这对赝品“铁抱铜”被隆重安放在了固原东岳山鲁班财神庙庭院当中,竖立一旁的“重铸铁狮铜猊碑记”记录了重铸的经过。</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东岳山财神殿的铁抱铜赝品还是城隍庙重铸的赝品,都无法和过去的铁抱铜相媲美。</p><p class="ql-block">上左图为毁于1958年的铁抱铜原形。</p><p class="ql-block">上右图为保存在博物馆的铜狮娃。</p><p class="ql-block">中、下图为东岳山鲁班财神庙重铸的铁抱铜。</p> <p class="ql-block">固原城隍庙,位于固原市原州区政府街(解放前叫州街),建造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距今(2023年)已有573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城”原指夯土高墙,“隍”指无水城壕,无水曰隍,有水曰池。</p><p class="ql-block">这两样与古人的生息密切关联,两国交战,城破则家亡。古人祈求保护的心愿,经过漫长历史演变为一种神祗,有别于官府的世俗民间信仰。</p><p class="ql-block">“城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道教首将“城隍爷”纳入自己的神系,各地历代兴建起城隍庙,每年春秋季进行城隍出巡祭祀活动,融入庙会经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城隍文化。</p><p class="ql-block">据考中国最早的城隍庙为安徽芜湖城隍庙,修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39年),镇守芜湖的大将徐盛成为“第一城隍爷”。 </p><p class="ql-block">固原城隍庙建筑占地十亩,主殿分三层排列,宽阔明亮,屋顶使用彩色琉璃瓦。主殿两侧为厢房,用于人员生活起居。</p><p class="ql-block">2005年固原城隍庙列入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录。 </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对面青砖浮雕“贪心”照壁,建于公元1450年(明景泰元年)。</p><p class="ql-block">古语云“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图片是城隍庙对面的“贪心吞日碑”,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隍庙门前的旗杆被震倒斜靠在照壁上,照壁出现裂缝。此旗杆前些年在二十里铺拱北库房里被有心者无意发现。</p><p class="ql-block">“贪心碑”原址在农业银行门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农行扩建时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王学伊,字屏山,山西文水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殿试,荣登进士三甲144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固原直隶州知州。</p><p class="ql-block">当年固原知州的管辖范围是彭阳立县前的固原全境,而且领海原、平远(今同心县)两县。王学伊并兼任固原学正(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于1906年在旧提督街(固原原一中所在地)创建固原中学堂。以自己的养廉银作为抵押,贷款一千五百金作办学之用,加上社会商贾及热心人士捐助,创建了固原中学堂,即固原一中前身。 课程设置:修身、读经、算学、史学、词章、舆地、博物、操法等,考查考核分月课、季课、岁终课。 王学伊不遗余力积极办学,他亲自撰书中学堂楹联:</p><p class="ql-block">立学重明伦,曰校,曰庠,曰序;</p><p class="ql-block">升堂须入室,希贤,希圣,希天。</p><p class="ql-block">王学伊为“招东来紫气,起地方文脉,壮山城景色”,带头拿出养廉银,动员乡绅商贾捐资重修魁星楼。</p><p class="ql-block"> 1906年5月,清政府设立学部后出台《劝学所章程》,作为兴学急先锋的王学伊自然不甘人后,在南城月城内保甲局旧址设立劝学公所,王学伊捐出朝廷发的养廉银进行修葺,宣讲堂三楹,中奉圣谕牌座。东西为讲生憩所。有储书室,收藏各种善书,绅民聊为观看。每讲期乡民环而听者,亦尚济济可观也。</p><p class="ql-block">固原州宣讲劝学公所设置之初,工作重点放在改良私塾及整治、规范境内各式学堂上。它的设立有力推动了兴办新式小学以及推广初等教育,在王学伊的大力倡导下,开清末固原新式教育奠基之先河,。</p><p class="ql-block">王学伊在任知州期间主修总纂了《宣统固原州志》 是整个清代固原州唯一的一部州志,从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开修,宣统元年 (1909年)完成,全志十二册,共约28万字,它是明代《万历固原州志》之后近300年间固原历史时空的延续与重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学伊勤政为民、心系苍生、兴农重教、匡正除害、多有建树,政绩颇丰。</span></p><p class="ql-block">他设立了固原巡警局,自任督办官,加强地方治安。他兴建了农业实验场,修葺海子峡水渠进行灌溉。他设立了戒毒所,按名发药,除祛毒害。他建立了“养济院”和“栖流所”,收养老弱残疾和贫困流民,给孤贫者施以寒衣,病患者给予药剂,死后赐以棺木……</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末的1909年,是美国人斯特林·克拉克带领考察队路过固原参见时所摄。此张照片弥足珍贵,它是目前宁夏境内最早的人物照片。照片居中正襟危坐者就是当年固原最高行政长官知州王学伊,身后及两侧站立者为师爷(私人秘书)和三班衙役,拢共也仅有11人,管辖范围却和当今市政府略同。</p><p class="ql-block">从知州王学伊的日常工作内容上看事无巨细样样都管,从掌管司法刑诉到文化教育,亲自编纂州志,瓦亭验收“左公杨柳”植树情况……… </p><p class="ql-block">费孝通先生在《中国乡绅》一文中揭示:中国自秦汉建立了延续至今的郡县制,历代王朝实行的都是“皇权不下县”,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最基层就是县一级,广大乡村则由受过教育但又不是官员的乡绅实行无为而治。</p> <p class="ql-block">王学伊在固原任知州九年,颇多建树,不仅是一位政绩突出、民声赞誉的地方 长官,还是一位学富五车、文采飞扬的文化贤达,其文章灿烂,书法优良。 </p><p class="ql-block">从王学伊所作《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序》来看,他的文章简约精炼,开阖自然,骈散结合,不同凡响。再看他的诗作,从《过黄羊坪》、《验瓦亭官树》等诗作来看,大多书写自己任职行程见解和固原一带的自然风貌,诗词气势豪放、洒脱自如、意境开阔,名胜典故信手拈来,皆是上乘之作。 </p><p class="ql-block">《过黄羊坪》(黄羊坪在海原县贾塘乡)</p><p class="ql-block">坱莽无垠际,行行坪上望。 </p><p class="ql-block">寒鸿衔草白,驿骑踏沙黄。</p><p class="ql-block"> 剺面新屯地,苍头古戍场。 </p><p class="ql-block">归程才四十,海喇本岩疆。 </p><p class="ql-block">《七律•验瓦亭官树》</p><p class="ql-block"> 绿杨青柳望中连,画断横流辟大阡。</p><p class="ql-block"> 万树合围浑一树,百年生计在三年。 </p><p class="ql-block">谩期潘岳成花县,且效王维筑辋川。</p><p class="ql-block"> 寄语边氓好持护,清风赢得六盘巅。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的是王学伊在瓦亭开辟荒地、种植杨柳,带领固原 人民建设美丽家园的事情,抒发了他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荒漠变绿洲的豪情以及对美好末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仅从以上两首诗就可以看出,王学伊的诗作没有文人骚客无病呻吟、卿卿我我的风花雪月,表达的都是夙夜在公为国尽力的气节,事必躬亲干事创业的精神,脚踏实地为民造福的壮志。这样的理念和品质,很值得当今为政者学习,仿效践行。</p><p class="ql-block">书法更是王学伊的强项,他的楷书、行书、隶书都有佳作,或结构坚实而丰满,笔力强劲有力;或坚劲而流利,道劲而酣畅,或宽博雄浑,匀称工稳,章法凝重稳健,蕴含着一股庄重高古之气。</p><p class="ql-block">王学伊的书法作品自成风格,极具影响,甘肃名胜多其题字。平凉崆峒山广成子悬棺下面有王学伊题写的四个回文字:“鹤飞龙翔”,无论从左读或从右读,都可以读的通。</p><p class="ql-block">王学伊书法作品民间多有收藏,许多作品被市场高价拍卖,在藏家手中繁复流转,可以说,王学伊是当地近代外来文化的一位著名人物和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赏门,明清两代出兵征战凯旋班师论功行赏的地方,原址在中山北街红宝宾馆门前马路中间,和钟鼓楼、赏门、提督署都在固原城南北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过去文盲多识字的人少,固原许多地名都以讹传讹给叫串了,把赏门叫成了“闪门”,把磨针观叫成了“毛州冠”……</p> <p class="ql-block">1921年4月15日,北洋政府派出内务部、教育部、农商部由翁文灏任团长的地震调查团奔赴震中海原。翁文灏和谢家荣两人都是留洋归国的地质专家,固原地震后的灾情照片大多都是此二人所拍。</p><p class="ql-block">谢家荣在震中调查结束后只身进入河西走廊,终于以他地质专家的眼光发现了玉门油田。</p> <p class="ql-block">1936年固原城南门片区情景。</p> <p class="ql-block">1936年固原南河滩茶摊。</p> <p class="ql-block">1936年农民套牛耱地情景。</p> <p class="ql-block">《庐山谈话会》</p><p class="ql-block">亦称庐山座谈会、牯岭谈话会。</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已成全国一致的呼声,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为了表示“团结各方共赴国难”,决定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27日,蒋介石、汪精卫等大批党政军要员上了庐山,商讨抗日之事。为了广泛听取意见,决定以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蒋介石名义,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名人前来庐山召开“谈话会”。</p><p class="ql-block">6月23日,张群以中政会秘书长名义,向全国各界名流正式发出请柬。</p><p class="ql-block">柬文为:“敬启者:庐山夏日,景候清嘉,嘤鸣之求,匪伊朝夕。先生积学盛名,世所共仰。汪蒋二公,拟因暑季畅接光华,奉约高轩,一游牯岭。聆珠玉之谈吐,比金石之攻错。幸纡游山之驾,藉闻匡世之言。扫径以俟,欣伫何如。”</p><p class="ql-block">谈话会从1937年6月初开始筹备,被邀请人员分为政治、外交、财经、教育四个组别。(海原中学校长赵逸民是甘肃教育界代表)</p><p class="ql-block">被邀者计200余人,谈话日期定自7月15日至8月15日,分三期进行。</p><p class="ql-block">会议筹备期间发生了“七七卢沟桥事变”,第一次谈话会于7月9日开始,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主持。这月中旬又开了第二次谈话会。</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17日,蒋中正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p> <p class="ql-block">照片题字:《丁丑暑期里吾校长将赴庐山听训同心相与摄影聊表欢送籍誌鸿爪二十六年榴月天中节》 </p><p class="ql-block">题字解读:《丁丑(1937年是农历丁丑牛年)暑期里吾校长(左二赵逸民时任海原中学校长)将赴庐山听训(谦词,实为“庐山谈话会”又称“牯岭谈话会”)同心相与摄影聊表欢送籍誌(记录)鸿爪(鸿爪即鸿雁趾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二十六年(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榴月(农历五月)天中节(即端午节)》</p><p class="ql-block">了了一句照片题字,足显当年海原中学的国文水准。</p> <p class="ql-block">上图:1939年1月30日,日军飞机轰炸兰州返航途中把剩余的两颗炸弹投到了西门黄家的后院,把上锅做饭的女仆娘俩炸死。图中是黄家后院被炸后的残垣断壁情景。</p><p class="ql-block">中图:日机轰炸后,固原市民涌向街头,抗日群情激昂。</p><p class="ql-block">下图:杨文俊2017年将珍藏78年的炸弹弹片捐献给固原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文澜阁”原称“魁星楼”,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文运的星官,位于原州区第二小学院内内城墙东南角台上,建筑风格为六边形三层檐亭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卷蓬复叠,它是固原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据史载魁星楼由明三边总督秦泓始建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道光乙巳年(公元1845年)杨忠武捐俸金重建。光绪末年固原知州王学伊为“招东来紫气起地方文脉壮山城景色”而倡议地方乡绅并带头捐资重建。</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办人、书法大师于右任曾登阁游览题写“瑞应须弥山,翠接文澜阁”的楹联,之后魁星楼又改称“文澜阁”。</p> <p class="ql-block">《陕西是我大,甘肃是我妈》 </p><p class="ql-block">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三原,于家祖籍泾阳斗口于村。</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的母亲是甘肃静宁和宁夏隆德、西吉一带人。1958年以前固原隶属甘肃管辖,而隆德和西吉的一部分又属于静宁管辖。 同治九年(1870年),甘陇地区因连年战争饥馑百姓实无活路。于右任的外祖母不幸早逝,外祖父为了活命,用背篓背着2岁幼子,手牵7岁弱女赵氏沿途乞讨到陕西三原县落户,赵氏成年后嫁给了于右任的父亲于宝文。 于右任出生不满2岁即丧母,加上父亲外出谋生,生母赵太姐临终前便把他托付给弟妹(二伯母)房氏抚养,房氏也不负所望,一力承担起于右任的生活和教育。 </p><p class="ql-block">于右任自幼聪明早慧,勤奋好学,7岁入私塾,17岁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三原县学,成了秀才,23岁中举人,当时的学政叶尔恺十分赏识他,称他是"西北奇才"。</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监察院院长,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被誉为“当代草圣”,成为20世纪中国书坛扛鼎级人物。 </p><p class="ql-block">于右任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0日,南京解放前夕,因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及高官,不得已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图片是于右任前往机场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他又返回重庆接家人,结果未能如愿。 1950年8月中国国民党改造委员会成立,任评议委员。 晚年在台湾身边没有亲人,孤老终生,于1964年在台湾去世,埋葬于阳明山上,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 “陕西三杰”的于右任出身贫苦,一生爱国恤民,经历丰富,颇具传奇色彩,后人因他布衣粗食、两袖清风,而赞誉他"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p><p class="ql-block">于右任说:“陕西是他大(爹),甘肃是他妈”,他母亲出生在甘肃静宁临近固原一带(具体地点已经失考),他一生来过固原四次,每次都兼有寻找母亲娘舅家人的念想,与固原有着不解之缘。 其中第三次来固原是在1926年,当年直系军阀吴佩孚麾下军阀刘镇华帅部八个师围困西安,杨虎城将少兵寡仅有万余人守城难以招架,危在旦夕。于右任受李大钊的委托碾转到苏联莫斯科请冯玉祥回国帅兵解西安之围。 冯玉祥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 </p><p class="ql-block">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同于右任在内蒙古五原县举行了中外闻名的五原誓师大会,宣布将部队改编为国民联军,冯玉祥任总司令,于右任被推为副总司令兼驻陕总司令。</p><p class="ql-block">随后,于右任指挥孙良诚、吉鸿昌、方振武等部共二万五千多人(对外号称十万),经银川、固原、平凉、长武到达陕西三原,在三原又组建了国民军第1、2、3联军总司令部。经过40余天的浴血奋战,于11月27日打败军阀刘镇华,解除了西安之围。 </p><p class="ql-block">国民联军经过固原县城短暂停留期间,于右任触景生情写下了《固原道中》诗篇:</p><p class="ql-block"> 两马一车一破裘, </p><p class="ql-block">一筇相伴入原州。 </p><p class="ql-block">鸡鸣半个城边雨,</p><p class="ql-block"> 叶落须弥山下秋。</p><p class="ql-block"> 地变难禁城不毁,</p><p class="ql-block"> 途长只是老堪忧。</p><p class="ql-block"> 人生尽瘁非奇事,</p><p class="ql-block"> 君看乡村服轭牛。</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在固原期间,对固原县政府及甘肃省银行经理白应泰(字豫三,固原人)捐书筹建固原图书馆的行为大为赞赏,赞扬固原人重视文化事业,随即为固原图书馆书写楹联一副:“翠接文澜阁,瑞映须弥山。” </p> <p class="ql-block">站在头道“镇秦”门城墙上拍摄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过店街,远端为“财神楼”。</p> <p class="ql-block">福音堂大门,始建于1921年。1955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改为固原回族自治州。</p><p class="ql-block">福音堂大门拆除,改建为自治州政府大门及围墙。</p> <p class="ql-block">福音堂(北堂),民国九年(1920年),美籍牧师宋益谦(又称宋一千,字受采)始来固原县传布。</p><p class="ql-block">其时,正值地震灾后,宋向美国基督西差会报告灾情,由华洋赈灾总会拨款银币数千元,赈济灾民;开设西医外科诊所,免费向社会开放,取得当地人士赞助。</p><p class="ql-block">1923年9月,宋一千牧师在福音堂创办基督教学校,此乃为宁夏第一所教会学校。</p><p class="ql-block">民国18年(1929年)固原大饥荒,宋又呼呈赈济,甘肃华洋义赈救灾分会拨银币6000元,用以工代赈形式兴修南关河堤,修补城墙,修建大路便桥7座,赢得声誉,教徒日增。</p><p class="ql-block">图中穿长袍者为宋益谦牧师,海原中学校长赵逸民先生家住和平村,他和宋牧师交往甚笃,相互教授英汉语言,传说宋牧师曾带赵逸民去过美国,具体如何已失考。</p><p class="ql-block">1958年福音堂停止活动,建筑物一直保留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拆除。(原址在五指广场内)</p> <p class="ql-block">福音堂南堂,民国21年(1932年),美国基督教米克森,又称斯文森(女)捐资修建福音堂南堂。</p><p class="ql-block">民国23年(1934年),宋一谦牧师离开固原(右下图)。接替者相继为郭牧师、费牧师、刘牧师(佚名),均系美国人。</p><p class="ql-block">民国35年(1946年)有教徒82人(女31人)。刘牧师于解放前离去。</p><p class="ql-block">1952年,有基督教徒45人。1953年响应全国基督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宣言号召,成立基督教协会固原分会,推选郑约翰(本名郑论明,山东昌邑人)为会长,郑彦臣、索荣三为执事,张纪元为长老。</p><p class="ql-block">1958年后停止活动。原址在红宝宾馆的东端,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p> <p class="ql-block">三道城门“镇夷”,原在二小门前的南门坡上。</p> <p class="ql-block">“凌云阁”,原址在东滹沱东端街北,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p> <p class="ql-block">固原小西湖公园始建于1944年,国民党陆军中将第 十七军军长高桂滋驻守固原时与副军长高建白商议并征得地方官员同意后,聘请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的陕西绥德安立鼎(字卓三)为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在固原内城南隅清理杂草,平整土地,种植花草树木,开凿人工湖,修葺引西海子水渠入城为湖,</p><p class="ql-block">修建湖心“宛在亭”,四周修建“朝曦”、“夕阴”、“乐寿”等亭和“凌霄台”、“安乐窗”、“憩游别墅”、“陇关金匮”、“枕流阁”、“钓台”、“文远阁”等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小西湖被不断蚕食,面积缩小,原有的亭台楼阁悉数被拆毁。 </p><p class="ql-block">80年代以后,把部分公园移到了内城外面,扩大了公园面积,使公园占地达到6.5万平方米(水域面积近1万平 方米),修建了曲桥、亭榭,增加了游船、电动火车、旋转天车、门球、钓 鱼等游乐设施,使公园成为融山水园林、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 的游乐园。</p><p class="ql-block">嗣后将展览馆拆除,扩大为公园,2013年,红宝宾馆将原来的内城土墙砖包。</p><p class="ql-block">图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西湖”,原址在红宝宾馆处。</p> <p class="ql-block">宁远塔,海拔高程1756米,1944年修建,砖塔共九层,塔高7.3米.</p> <p class="ql-block">1944年初建的小西湖公园全被红宝宾馆占用,唯一留存下的就是“宁远塔”。</p> <p class="ql-block">这块绿色石头从前在内城的东边,现在移动到了内城西边,小西湖能移动的物件唯独就剩这块老古董!</p> <p class="ql-block">西海子又名海子峡,位于固原城西南20公里处,古名朝那湫,清代被列为固原八景之一:《西海春波》王兆骏,甘肃皋兰人</p><p class="ql-block">飞来万朵玉芙蓉,</p><p class="ql-block">中汇流泉列五峰。</p><p class="ql-block">地据朝那通朔漠,</p><p class="ql-block">天开灵境接崆峒。</p><p class="ql-block">须将秋草肥屯马,</p><p class="ql-block">信有春雷起蛰龙。</p><p class="ql-block">闻道当年兵备使,</p><p class="ql-block">分渠犹自利三农。</p><p class="ql-block">西海子因神奇美丽的山光水色,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西海子这个神秘的高山平湖,曾引发了许多神奇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嘉靖固原州志》记载:“北岸有庙,旧传祭龙神,润泽侯处”。至今仍有明代万历年间残碑,曾建有戏台楼阁。</p><p class="ql-block">1944年,国民党陆军中将第 十七军军长高桂滋引西海子水入城进入小西湖。</p><p class="ql-block">西海子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吸引愈来愈多的游人,每逢农历六月十二日庙会,游人似织,盛况如云。</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的固原城。</p> <p class="ql-block">固原过店街老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图片是在过店街老照相馆西面拍摄的头道城门“镇秦”门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头道城门“镇秦门”内月城子,两张图片牛车和人力车行进方向都是出城。</p> <p class="ql-block">“财神楼”位于南门外过店街南端,从建筑风格上看始建于明朝。</p><p class="ql-block">过店街是清末至建国初期固原城的繁华商业地段,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商家为了财源兴旺捐资重修。</p><p class="ql-block">基座为城门洞式青砖结构,门洞南面上端砖刻“五原重关”,北面上端砖刻“天衢”、“光绪四年六月毂旦过店坊众会旧修”。</p><p class="ql-block">楼阁为方形歇山顶式土木结构,它是固原市唯一保存的城楼式歇山顶楼阁建筑。</p> <p class="ql-block">位于财神楼南面的安安桥,最初为一石板桥,不知建于什么年代,但其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从而使固原安安桥远近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2009年,宋家巷片区旧城改造,财神楼和安安桥重建。</p><p class="ql-block">传说在民国初年,有个西安人和固原人在甘肃平凉旅店邂逅相遇。</p><p class="ql-block">西安人问固原人:“老哥你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固原人说:“听说西安有个大雁塔,我想去看看。”</p><p class="ql-block">西安人说:“我劝老哥不要去,大雁塔高得很,从前有个人7岁开始爬大雁塔,80多岁了才爬到半腰里,你这么大年纪,今辈子也爬不上去。”</p><p class="ql-block">固原人问西安人:“老弟你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西安人说:“听说固原有个安安桥好得很,我想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固原人说:“我劝老弟你也不要去,安安桥比你的大雁塔高得多,当年曹操兵伐东吴路过固原安安桥,一员大将连人带马从桥上掉了下去,几个朝代过去了,现在还在半空里呢!”</p><p class="ql-block">两人互相一听,都把舌头一伸。西安人回了西安,固原人回了固原。</p><p class="ql-block">这个流传于民间的笑话,给固原安安桥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但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固原过店街商业繁华、远近闻名,连西安人也知道固原有个安安桥。</p> <p class="ql-block">1948年固原中学同学欢送老师合影留念,地点在小西湖内城墙东边。</p> <p class="ql-block">1948年固原中学第五届毕业生合影,居中戴礼帽者为赵逸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2日,固原解放,军民在军分区后门内城广场庆祝。</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21日,固原县第一次党代会召开。</p> <p class="ql-block">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固原妇女联合筹委会组织秧歌队庆祝节日。</p> <p class="ql-block">1953年10月25日至30日,在固原县召开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p> <p class="ql-block">1953年3月14日《西海固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名单》</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1、马长龄、7、赵崇德、10、薛晏海、12、张佩君(马振武嫂子)。</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2、赵锦珍、11、马烈孙。</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1、马廷选、2、何应泰、张道远、 </p> <p class="ql-block">董福祥府,原址在政府街的军分区处。</p> <p class="ql-block">《固原军分区的今世前生》 </p><p class="ql-block">1953年11月,根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甘肃省以回族聚居的西吉、海原、固原三县成立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p><p class="ql-block"> 同时以回民骑兵团为基础,从咸阳军分区调来部分干部组建成立“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军分区”,隶属于甘肃省军区。</p><p class="ql-block"> 1955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甘肃省关于将“西海固自治区”改为“西海固自治州”。 1957年7月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西海固自治州”划归宁夏,同时将平凉专区管辖的隆德、泾源划归固原自治州。</p><p class="ql-block"> 1958年将固原自治州改名固原专区,下辖西、海、固、隆、泾五县。</p><p class="ql-block"> “西海固自治区”军分区成立后占用固原政府街原清末太子少保、甘肃提督、随扈大臣董福祥府邸董府为驻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海固自治区”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是回民骑兵团团长的马思义。</p><p class="ql-block"> 马思义,回族,西吉县沙沟村人。第三次海固回民起义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抗日回民骑兵团(后为陇东回民骑兵团)团长。</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回民文化促进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定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平凉军分区副司令员、西海固军分区司令员、宁夏军区副司令员,中共甘肃省委委员,西海固地委第二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委委员,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后为固原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副州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国防部授予大校军衔。 1967年8月13日在文革武斗中惨死在吴忠仪表厂的楼上,终年仅53岁。 </p> <p class="ql-block">固原军分区第二任司令员李凯国,四川平昌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 十二师战士,陕西靖边县骑兵连连长,延安分区教导旅三团三营营长,关中军分区副团长兼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历任宝鸡军分区团长,固原军分区司令员兼固原地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1997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巾帼红军赖清林,山城无人不识君”</p><p class="ql-block">赖清林,1916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万源县白杨乡黄毛坡,15岁时被迫当了童养媳。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四川省苏维埃宣传队队员,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战士,靖边一区妇联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1旅后勤处班长,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家属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西北军区独立1团司令部、后勤处机关政治指导员,公安13团后勤处政治指导员等职,1981年5月以正师级离休。</p><p class="ql-block">赖清林两次被国家关工委和自治区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感动宁夏十大人物。</p><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10日在自治区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6岁。</p><p class="ql-block">李凯国和赖清林夫妻两人都是红四方面军,都三次翻雪山、过草地,李凯国是张国焘的警卫员,赖清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讲红军故事,同学们都尊称她为“赖妈妈”!</p> <p class="ql-block">1953年11月1日,固原县各族各界6000多人开会庆祝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成立。</p> <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6日《西海固第一次统战会议名单》前排左起:李占荣、卫一吾、朱聚魁、XXX、马思义、薛程、XXX、强志华、何应泰 后排左起:徐效功、梁天仁、夏正羽、XXX、XXX、XXX、马志祥、XXX、马廷荣。</p> <p class="ql-block">1955年5月21日,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协商委员会召开第一次老人座谈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5年11曰18日,经国务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改为固原回族自治州。</p><p class="ql-block">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三一医院 成建制整体转交给地方,更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宣布撤销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改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专区行政公署。</p><p class="ql-block">固原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改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2001年0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和固原县,设立地级固原市和原州区。</p><p class="ql-block">2002年07月,撤地设市,改固原地区为固原市,二医院也随之更名为“固原市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上图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二医院”,(1973年之前二医院原址在现在的博物馆广场及两侧)</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固原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长期使用挂号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甘肃省政协会议在固原州召开。(背景在原军分区后门内城墙下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1956年固原县阿訇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1956年固原州副主席马思义赴西安学习合影。</p> <p class="ql-block">《固原日报社的今世前生》</p><p class="ql-block">1957年5月至7月,国原,海原和西吉三县创办的县级报纸相继停办,经中共甘肃省委批准,决定成立固原州报社。</p><p class="ql-block">1957年8月1日,《固原州报》正式创刊,为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委员会机关报。</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固原地区改为自治区所辖专区。1958年2月16日《固原州报》改为《固原日报》,为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1958年10月,报纸发行量达到3万份。</p><p class="ql-block">1961年4月27日,经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批准停刊,共印发268期。</p><p class="ql-block">1962年5月报社正式散销。</p><p class="ql-block"> 1985年4月5日,《固原日报》正式复刊,面向全国发行。</p><p class="ql-block">《固原日报》曾三次更换报名。1984年7月1日,自治区主席黑伯理为《固原报》题写报名。《固原报》试刊和正式创刊后,都使用黑伯理题写的报名。</p><p class="ql-block">1994年6月23日,当代著名记者、回族知名人士、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到固原调研采访时,应固原地委领导和固原报社邀请,题写了《固原报》和《固原日报》两个报名。</p><p class="ql-block">1994年8月23日,《固原报》出版第915期时,使用了穆青题写的《固原报》报名。</p><p class="ql-block">1995年11月1日,《固原报》出版第1187期更名《固原日报》后,《固原日报》又使用穆青题写的《固原日报》报名。</p><p class="ql-block">2003年1月,固原市委和固原日报社邀请宁夏书协主席吴善璋题写《固原日报》报名,这个报名从2003年2月2日《固原日报》第3183期起使用至2015年12月31日止。</p><p class="ql-block">从2016年1月1日起,《固原日报》重新使用穆青题写的报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平队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和平通常指没有战争或没有其它敌视暴力行为的状态,和平意为政局安定,没有战乱。出处:</p><p class="ql-block">《易经.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p><p class="ql-block">《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p><p class="ql-block">《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p><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p><p class="ql-block">此后,“和平”一词成为高频时髦词汇,1955年居住在鼓楼乡凡家里有土地的都成为农民,初级社建立后有了“和平大社”的称谓。</p><p class="ql-block">1958年高级社成立后,和平大社社长王永曾到北京和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57年的固原县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1958年,钢铁元帅升帐,全民大炼钢铁场景。</p> <p class="ql-block">1958年集体食堂。</p> <p class="ql-block">《固原县志》记载:1958年到1979的22年中,农民每天劳动日值超过五毛钱的仅有一年,那就是1963年,劳动日值达到0.53元,其它21年都低于五毛钱。</p><p class="ql-block">农民年收入超过50元的年份只有两年,那就是1963年和1965年。最低的年份是1979年,劳动日值0.22元,年收入26元。</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当农民可真够穷,一个全劳力一天劳动十个小时,实现的劳动价值不足一毛钱,更有甚者还有一天只挣三分钱的!</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59年,桥宽7米,桥长104米的南河滩石孔大桥。</p><p class="ql-block">2006年拆除重建,按照一级公路桥梁构造,承载重量达60吨。</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59年的固原剧院。</p> <p class="ql-block">段云,又名段连荣,1912年出生在山西蒲县城关镇,清朝末年祖父从宁夏固原县七营盘河逃难到山西蒲县。</p><p class="ql-block">段云历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1997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到盘河》—段云</p><p class="ql-block">清水绕盘河,族人聚居多。</p><p class="ql-block">迁徙无远近,本是同根萝。</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段云为故乡题写的“固原图书馆”馆名。</p><p class="ql-block">固原县图书馆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图书馆的雏形是1925 年在城内月城子设立的阅报所。固原县图书馆就在 此基础上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1926年,时任原甘肃省督军陆洪涛幕友甘肃省银行经理固原籍人士白应泰(字豫山)先 生将毕生藏书9大箱300余种2000多册线装书捐赠。</p><p class="ql-block">1927年,固原县在山货市场设 立图书馆,经费300元。</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1956年5月3日,固原县图书馆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1958年在整改 中与文化馆合并。</p><p class="ql-block">1979年6月29日经县革委会常务 会议研究决定与文化馆分开,为县直副科级事业单 位。</p><p class="ql-block">1994年升为县直正科级事业单位。</p><p class="ql-block">2002年7月固 原市成立时,将原固原县行政区划撤消,设立固原 市原州区。固原县图书馆始更名为原州区图书馆,属区直科级事业单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6年机构 改革中降为固原县文体局下属股级事业单位至今 。</span></p><p class="ql-block">原州区图书馆位于固原市人民街120号, 目前,图书馆已发展成为一座综合性县级公 共图书馆。全馆占地面积2194平方米,建筑面积 1272平方米,有六个对外服务窗口,设有编目室、 阅览室、借书处 室原州区图书馆现藏书26.2 万册,其中图书19万册,报刊资料7万册。有古籍 线装书4534册,地方文献1880册。中文工具书 1780册。1998年在第二次全国市县级公共图书馆评 估定级中被定为“一级图书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段云为故乡题写的“宁夏固原第一中学”校名。</p> <p class="ql-block">《固原一中百年历程》</p><p class="ql-block">1891年(光绪17年),固原直隶州提督雷正绾倡议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在明昭忠祠东(老一中操场)建五原书院,为固原一中百年办学历程奠定基石,五原书院即为固原一中前身。</p><p class="ql-block">1892年(光绪18年秋)雷正绾聘任"铁汉御史"安维俊先生(秦安人)主管书院,任五原书院第一任山长(同现校长)。</p><p class="ql-block">1906年(光绪32年),在康梁"戊戌变法"的推动下新学堂兴起全国,继五原书院之后固原知州王学伊创建"固原中学堂",校址在提署街(今固原文化街)。</p><p class="ql-block">1910年固原中学堂改为固原州第一高等小学堂。</p><p class="ql-block">1935年(民国24年),为适应普及民国初小教育的要求,固原第一高等小学堂更名为固原提署街高等小学。</p><p class="ql-block">1940年(民国29年)固原县著名人士赵春普,劝学所所长夏勤禹等人募集筹建固原初级中学,1942年2月(民国31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核准批文并拨款,正式兴办民国固原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提署街小学旧址),自此揭开了固原一中中学办学史。</p><p class="ql-block">1942年(民国31年)爱国将领国民党第五十七军军长丁德隆创办维德师范(固原师范前身)。</p><p class="ql-block">1944年春(民国33年),呈奉甘肃省教育厅令维德师范更名为甘肃省立固原国民初级师范。</p><p class="ql-block">1945年甘肃省立固原国民初级师范又改名为"甘肃省立固原简易师范学校"并与"民国固原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再次更名为固原初级简易师范。</p><p class="ql-block">1948年年底两校又分开,时固原初级中学、固原国民初级师范实际上是两个机构一套人马,师资共享,校舍共用。</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11日,固原县人民政府奉令三科(教育科)毛世忠主持将固原初级中学与固原国民初级师范合并,更名为"甘肃省立固原简易师范",附设初中部。</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16日,学校接平凉专署统一整编各校通知,县委会和整编委员会研究决定将固原简易师范整编为固原中学,原师范学生自由转入固原中学及陇东师范。8月,甘肃省文教厅正式下文通知整编后学校名称规定为"甘肃省立固原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1951年,甘肃省文 教厅通知原"甘肃省立固原初级中学"更名为"甘肃省固原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1956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固原中等师范学校,并借用固原初级中学校舍办班。</p><p class="ql-block">1957年新校落成正式投入使用后两校分开办学。</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固原初级中学与固原中等师范学校两校合并成立一个党支部。</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0月,学校划归宁夏,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中学"。</p><p class="ql-block">1963年12月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教厅下发《关于全区普通中学统一更名和制发校印等问题的通知》,再次正式明确固原中学名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中学",属全区重点中学之一。</p><p class="ql-block">1972年年底,固原二中成立,固原中学更名为"固原县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1980年9月1日,固原行署(80)91号文件通知:固原第一中学归行署文教局管理,学校由"固原县第一中学"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一中",级别定为县处级。</p><p class="ql-block">1999年高考,固原一中夺得全区文理科双状元。</p><p class="ql-block">2002年12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固原一中全区文明单位称号。2003年8月,按照固原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固原一中与固原民族师范合并组建新固原一中,学校建制为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保留固原民族师范牌子,为正处级事业单位,隶属市人民政府统筹管理,市教育局主管。</p><p class="ql-block">2004年,固原市教育局依法批准(固教【2004】51号文件)固原一中兴办五原中学,办学性质为民办学校,从事全日制初中三年学历教育和社会青年文化补习教育。于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p><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一级示范性高级中学"。</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学校被全国精神文明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p><p class="ql-block">2005年固原一中艺术特长部成立,并招收第一届艺术特长生。</p><p class="ql-block">2006年学校自筹2500多万元,进行五原中学新校区建设,8月五原中学董事会成立,固原一中教育集团成立,为一校四部格局:固原一中由高中部和特长部组成,民办五原中学由初中部和补习部组成。</p> <p class="ql-block">固原中学的诞生不同凡响,第一任校长安维峻是朝廷六品谏官,字晓峰,号槃阿道人,甘肃秦安人,被誉为"铁汉御史",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心系天下、敢于直言遭贬而从事教育。</p><p class="ql-block">安维峻在固原中学任校长期间,除了教书外,在著书立说方面也颇有建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在兰州主持总纂《甘肃新通志》。《甘肃新通志》完成后,他应邀再次进京,先任内阁侍读,后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p> <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10日,固原一中在新校址隆重纪念建校120周年庆典。</p> <p class="ql-block">《百年同仁,下自成蹊》</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五年(1 879年),张缵绪先生出生在甘肃张家川,幼年进入私塾上学。</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甘肃发生严重旱灾,张缵绪和家人逃荒到了固原。在县城南关街开了家叫“万顺店”的旅馆,不仅维持一家人的温饱还有了一些积蓄。</p><p class="ql-block"> 张缵绪目睹宋家巷虽为回族聚居区,没有一所回民学校,教育非常落后,他立志兴办回族教育,利用父亲与别人合营的杂货店后面的房舍和手中的一些积蓄设馆教书。</p><p class="ql-block">1902年办学初期只招收了六个学生,却成为回民子弟书馆教育的开始。 经过张缵绪认真教学,六个学生很快就可以写便条、约据等简单的文书,这个消息一传开,当地的回民群众纷纷送子弟上学,来上学的孩子一下增加到了三十多个。数年间远乡及邻县回民子弟相继慕名而来。</p><p class="ql-block">固原知州王学伊更是鼎力支持办学,在仁家巷南口划拨一块荒地,动员社会力量,集资兴建土房,变私塾为回民义学。对贫寒子弟免费教育。 </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张缵绪又多方奔走,说服当地有钱人募捐筹款,继续建立教室、宿舍,改义学为清真初等小学堂,后改同仁小学。</p><p class="ql-block"> 张缵绪兴办新式学校,自任校长,聘请回、汉教师,成为当时甘肃陇东各县最早的一所正规民族学校。在按课本教授的同时,并开设了阿拉伯语课程,请有声望的阿訇担任教师,学生人数日益增多。</p><p class="ql-block">固原早期回族知识分子大多毕业于这个学校,桃李遍布各界。</p><p class="ql-block"> 1933年,张缵绪又以极大的勇气和热忱开办了回民女校,特聘回族女毕业生苏彩凤任校长。当时回族女子受宗教礼仪约束,不愿上学。张缵绪首先让自己的女儿、儿媳带头入学,又动员亲朋好友的女儿入学,带动三四十名回民女子上学。 </p><p class="ql-block">张缵绪晚年,仍在为学校筹集资金、扩充校舍和购置设备。1947年3月,张缵绪患肝病去世,终年70岁。</p><p class="ql-block"> 1948年,原学校又改名为“甘肃省立固原回民高等小学”。</p> <p class="ql-block">李淑芳(公元 1875-1928 年),字婉贞,女,汉族,西郊乡沙窝村人,固原女子高等小学首任校长。</p><p class="ql-block">父亲李维新,清末岁贡,重视子女文化教育。李淑芳五岁在家授读,稍长入私塾三年。后从父自学,幼年即有才名。</p><p class="ql-block">19岁时与五原书院学生赵克敏结婚,平凉秀才王儒运在喜筵即席出对:</p><p class="ql-block">“由平抵固,始闻巾帼有奇女子”,李淑芳应对答曰:“从乡进城。得悉萧关结好书生”。举座称赞,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民国八年(1919 年),劝学所所长夏际文创办大南寺巷女子高等小学,聘请李淑芳出任校长。李淑芳携幼女赵锦云入学,固原女子学校教育由此拓荒。</p><p class="ql-block">李淑芳阅读广泛,思想进取,取消读“四书”、“五经”,实行课堂教育,开设国文、算术、手工、唱歌、图画等课程,自授国文。首届五名学生毕业时,李淑芳撰写毕业典礼对联:</p><p class="ql-block">“设学校以培人才,开科授课,养成贤母良妻,女权有益于家政;</p><p class="ql-block">乐甄陶而宏教育,提倡公益,振兴文化实业,巾帼何让乎须眉”。</p><p class="ql-block">李淑芳主校 10年,先后入学女生百余人,毕业三班。县内第一代女知识分子苏彩风(回)、赵锦云、赵锦珍、徐锦琴、赵吉祥、张汉英、田秀英等20 余人咸出门下。</p><p class="ql-block">李淑芳以育人为乐,诲人不倦,课堂讲授之外,加强个别辅导,心力交瘁,积劳成疾。逝前二日,仍坚持授课,逝后师生痛哭哀悼。</p> <p class="ql-block">城关第六小学创建于民国8年(1919年),初名县立初高等女子小学。</p><p class="ql-block">民国24年(1935年),改名大南寺巷女子小学。</p><p class="ql-block">民国30年(1941年),改名城关镇女子中心国民小学校。</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改名县第一女子完全小学。</p><p class="ql-block">1958年改名固原师范附属小学。</p><p class="ql-block">1971年改名东方红小学。</p><p class="ql-block">1977年改名城关第六小学。</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山街城关六小附近。</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固原三里铺粮库农民交售公粮场景。</p> <p class="ql-block">1966年红8月“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所有历史遗存都成为扫荡的目标,一座中世纪历史文化名城终于铅华洗净!</p> <p class="ql-block">1968年2月27日固原县革命委员会成立。</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平田整地大会战场景。</p> <p class="ql-block">固原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73年,原隶属固原县(后改为原州区)管辖,2002年将初中部分离出来建成了一所民办公助的初级中学,2004年2月正式命名为弘文中学,形成固原二中教育集团。</p><p class="ql-block">2005年高中部被评为自治区二级示范性学校,2006年4月上划固原市直管。</p> <p class="ql-block">《固原三中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固原市第三中学的前身是建于1969年的西郊中学,旧址在原西郊乡海堡村,也称海堡中学。 </p><p class="ql-block">1978年升格为县直中学。</p><p class="ql-block">1996年成为香港逸挥教育基金会项目援助学校,迁至北塬兴学路,更名为原州区逸挥基金中学。</p><p class="ql-block"> 2012年迁建至文化东路原固原师范旧址上兴建新校,</p><p class="ql-block">2016年更名为固原市第三中学。</p> <p class="ql-block">1975年2月,固原县四级干部会议在体育馆召开。</p> <p class="ql-block">《宁夏教育学院的今世前生》</p><p class="ql-block"> 1975年7月10日,固原地委向自治区申请在固原县黑城祁家堡原“五七”干校的基础上创办并筹建六盘山“五七”大学。由固原地委副书记胡启立(下放固原之前曾任全国学联主席,国际学联副主席,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任学校党的领导小组和学校筹备小组组长。</p><p class="ql-block"> 1977年3月21日,固原地委再次向区党委上报《关于六盘山大学招生问题请示报告》,计划1977年开始招生,春、秋两季各招收一年制短期班100名,要求自治区将招生计划正式列入国家招生计划。</p><p class="ql-block"> 1977年3月25日,自治区文教局向自治区党委上报了《关于成立六盘山大学的请示报告》,并建议上报国务院批准,在未经国务院批准之前,由固原地区先办短期训练班。</p><p class="ql-block"> 1978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同意在宁夏六盘山大学基础上建立固原师范专科学校,并将固原师范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列入当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计划之中。同年秋季高考之后,六盘山大学招收了160名新生。</p><p class="ql-block"> 1978年5月9日,自治区革委会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师范专科学校的请示报告》。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于1978年12月28日同意增设固原师范专科学校。</p><p class="ql-block"> 1979年1月国务院批准在全国恢复和增设169所高等院校,固原师范专科学校位列其中。 1994年,固原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p><p class="ql-block"> 2006年,学校成功升格为宁夏师范学院,进入本科院校行列。(原六盘山大学筹备小组组长的胡启立,离开固原后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为宁夏师范学院题词:</p><p class="ql-block">“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p><p class="ql-block">建校 48年来宁夏师范学院先后培养了4万多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工作在宁南山区基层一线,西海固教师80%以上毕业于宁师,医疗卫生人员占到了75%以上,为促进全区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p><p class="ql-block">目前宁夏师范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学校开设教育硕士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物理、化学、小学教育等7个学科方向研究生培养点;有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36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p> <p class="ql-block">宁夏师范学院建校48年,三迁校址,四次更名。</p> <p class="ql-block">1977年,新华书店发行《毛选五卷》时的场景,新华书店位于城中心已拆除的钟鼓楼东北侧。</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77年8月19日在北京召开,选举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图片为固原市民上街庆祝游行!</p> <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启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会议。</p><p class="ql-block">图片为固原群众在体育场召开庆祝大会场景。</p> <p class="ql-block">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固原南河滩自由市场恢复了活力!</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河滩自由市场。</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关十字。</p> <p class="ql-block">民国29年(1940年),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接管宁(银川)平(平凉)营运线路,成立平宁运输段。</p><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在固原三里铺租用民房设车站经营运输业务。</p><p class="ql-block">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与甘肃省合并。当时甘肃省银川运输公司报经当地政府批准,在 固原县城南河滩东侧划地6.8亩,投资9千元,建土木站房一处,建筑面积146平方米,其中候车室10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56年6月1日,甘肃省运输局决定:将固原运输站移交 平凉运输公司经营管理。</p><p class="ql-block">1957年12月30日,将固原运输站又交给银川运输公司经营管理。</p><p class="ql-block">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年12月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自治区运输公司;下设银川、吴忠、石嘴山、固原4个分公司;固原运输站划归固原分公司经营管理。期间,1965年2月——1970年1月,因固原运输公司与自治区运输公司合并,成立固原运输总站。</p><p class="ql-block">1970年1月,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在自治区运输公司“固原运输总站”的基础上,成立固原地区运输公司。次年, 固原地区运输公司经当地政府批准,在县城文化街划拨土地18亩,建设固原新车站,设计规模为国家二级客运站。计划投资32万元,于1973年10月1日竣工。建筑面积4056平方米,为三层混合结构大楼,其中站房面积1938平方米,候车室450平方米,旅客服务功能齐全,在当时是宁夏规模最大的汽车站,文化街汽车站存世37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10月固原新汽车站开工建设,地点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区高速公路口以西,</span>占地151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16日,固原汽车新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2010年1月12日,正式运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固原博物馆,隶属于自治区文化厅,始建于1983年,1988年9月25日落成开放。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陈列大楼为四角攒尖宝刹式仿唐结构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97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同时被评为4A国家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固原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藏品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系青铜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时期丝路文物最具特色。馆现藏文物近2万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3件(组),二级文物2008件(组),三级文物3816件(组),国宝级文物3件。其中北魏漆棺画、北周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为国之瑰宝,镶宝石金戒指、环首铁刀、波斯银币、罗马金币等均为中亚、西亚传入我国外来品,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依据。</p><p class="ql-block">固原博物馆现有展览由基本陈列《千年固原 丝路华章》、《古墓馆》、《石刻馆》和临时展组成,其中《千年固原丝路华章》于2016年完成提升改造,内容包括:文明序曲——史前时期、华戎交响——先秦时期、萧关纪颂——秦汉时期、金石鸿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边塞咏叹——宋夏金至元明清时期五个部分,反映了固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承载着固原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缩影。</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鎏金银瓶》</p><p class="ql-block">1983年秋,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原固原县文物工作站联合对固原县南郊乡的一座古墓进行了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经发掘清理得知此墓为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合葬墓,葬于北周天和四年(569年)。</p><p class="ql-block">这座墓葬虽被盗,但仍出土各类遗物七百余件,其中一件装饰有人物图案的带柄鎏金银瓶更是引起了中外考古、美术史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带柄的瓶在古代文献中称作“胡瓶”。</p><p class="ql-block">鎏金银瓶通高37厘米,细长颈,鸭嘴状流,腹部圆鼓,环形单把,银质地表面鎏金。</p><p class="ql-block">鎏金银壶是波斯王朝的酒具,萨珊时代在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制造,是萨珊工匠模拟希腊图像的产物。</p><p class="ql-block">银瓶腹部的浮雕装饰,蕴含着一组古希腊的故事,其主要内容取材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p><p class="ql-block">第一组浮雕有两个人物,左侧女子耳朵戴有饰品,上身着圆领衫,下身穿贴身长裙,右手前伸弯曲拿物,左手弯起食指指向自己。右侧男子右手向前伸,手中也持物,应该是要将物品送给左侧女子。这段故事讲的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青年男子就是年轻的勇士帕里斯,一天遇到了神的使者赫耳墨斯,要他在三位女神中选出最美丽的,并把金苹果给他选中的最美丽的那位女神。三位女神为了被评为最美丽的,分别根据自身不同的神力,向帕里斯许下不同的诺言。帕里斯最终选择了爱情女神,并把金苹果给了她。</p><p class="ql-block">第二组浮雕中,人物仍然是一男一女。两人相对站立,左侧男子右手执盾,左手前弯,持一把西式长矛。右侧女子侧着向子,右手向上弯曲指向自己,左手向上端着一个尖顶盖的小盒,仿佛在述说着什么。这里讲述的是爱情女神遵守当初的承诺,让帕里斯遇到了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斯巴达的王后海伦。帕里斯一下子爱了上她,并抢走了海伦。帕里斯的行径激怒了希腊各城邦,他们发动联军,开始出兵攻打特洛伊。</p><p class="ql-block">第三组浮雕中的一男一女相对站立,左侧的女子侧着身,头微低,右臂前伸。右侧的青年男子身体肌肉突出,粗壮有力,与女子相对,左手所致住女子手腕,右手二指平托女子下颚。这段故事讲述的是死伤了无数英雄之后,残酷而又漫长的特洛伊战争终于结束了。王后海伦重回到丈夫墨涅拉俄斯身边的情景。在这件银瓶身上,终于以一个还算圆满的结局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小西湖内《清平乐·六盘山》诗词照壁。</p> <p class="ql-block">小西湖内《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这颗固原城里最古老的柏树,位于“和平二队”核心区西滹沱的北侧,现在二市场中心路南侧电信局家属院中。</p> <p class="ql-block">《固原县粮食局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p><p class="ql-block">全国最早使用粮本的是首都北京市,1955年开始发行粮票。</p><p class="ql-block">此固原粮本最后一次使用是1996年6月7日。</p> <p class="ql-block">《固原市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953年11月,根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甘肃省以回族聚居的西吉、海原、固原三县成立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p><p class="ql-block"> 1955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甘肃省关于将“西海固自治区”改为“西海固自治州”。 1957年7月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将“西海固自治州”划归宁夏,同时将平凉专区管辖的隆德、泾源划归固原自治州。</p><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25日,在银川召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正式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成立后固原自治州改为固原专区,设专署下辖西、海、固、隆、泾五县。</p><p class="ql-block">1970年11月14日,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设行政公署。 </p><p class="ql-block">2001年7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固原地区改为固原市,固原县改为原州区,固原市辖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p><p class="ql-block"> 2004年2月,海原县划归中卫市。</p><p class="ql-block">2008年3月,将原州区黑城、七营两个整建制乡镇及甘城乡北部8个行政村、炭山乡北部4个行政村划归中卫市海原县管辖。</p> <p class="ql-block">古雁岭,它突兀平地隆起,从西南向起到东北向止,横坦在小川子与老城区之间,长不过3.4千米,宽不足9百米,海拔高程1801米,固原人经年累月都叫它“短山头”。</p><p class="ql-block">固原撤地设市后,市政府搬迁到新市区,“短山头”的名称既不文雅也不吉利,文人雅士为它更名为“古雁岭”,又为它量身杜撰了一段咕噜雁衔令旗的神话故事,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山名改的好,既文雅又有典故。</p><p class="ql-block">古雁岭岭南山门处,建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古雁岭”牌坊,岭中建有回廊及拱形“上岭桥”,岭上还有雷公庙及观景台等人文景点。</p><p class="ql-block">2014年古雁岭森林公园按照”“三横四纵”的不同功能空间设计理念,三横为:生态文化景观带,森林生态景观带和休闲游憩公园带。四纵为:陶然自清、鸿运来福、古雁腾飞、层林尽染四个景观组。</p><p class="ql-block">目前,古雁岭已形成生态和谐、环境优美、集观赏、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宁夏境内最大的城市中心花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14日,上图是在建中的古雁塔,下图是甲方聘请的四建公司解宜民任质量监督。</p> <p class="ql-block">古雁塔,真实名称是“固原市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2012年10月奠基,2015年1月6日竣工。</p><p class="ql-block">古雁塔为八边形宝鼎造型,塔身七层,塔座两层,共九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规划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设计高度56米。</p> <p class="ql-block">《古雁塔》</p><p class="ql-block">葱茏雁岭塔冠宝,</p><p class="ql-block">紫燕旋飞流云飘。</p><p class="ql-block">山下花草连绿树,</p><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千尺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固原县城全景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