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南省新县周河乡毛铺村,这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豫南小村落,犹如镶嵌在大别山北麓的一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熠熠夺目。</p><p class="ql-block"> 我因姥娘家、姑姑家等诸多亲戚都在毛铺的缘故,与毛铺村结缘很深,小时候每到寒暑假,总要在那里住上十天半个月,因此对毛铺村颇有感情。</p><p class="ql-block"> 闲来无事在朋友圈里溜达时,通过新县图书馆汪迪馆长和新县教师发展中心朱小四老师的动态,欣闻毛铺村出了全县的第一本村志,真乃一大喜事也!</p><p class="ql-block"> 古村出村志,既是对历史发展的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体现了责任和担当。这是多少人默默付出的成果啊,为他们点赞!我迫不及待地从新县图书馆借回了一本,前后翻了三四遍,愈看愈有味,真的是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 翻开村志,第一部分就罗列了大事记,我看到这一部分时,那些从小听老人们经常念叨的名字一一出现,书中的地名,都是我小时候跑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毛铺是一个村,拿村里自己人说,就是毛铺一条冲(冲:方言,泛指一条河从上游山头到下游山脚之间,左右两岸的山、水、人、物),这条冲的上上下下我小时候走亲戚基本跑了个遍,现在想来,那时还真是个混小子呢!</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里,毛铺老手艺者众多,这充分说明了经济相对发达,毕竟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需要这么多的手艺人。</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手艺里,最出名的我要把票投给毛铺小烟和毛铺香沫。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抽上毛铺甘湾组自产的烟草,那可真不比现在的华子差。毛铺小烟烟丝细腻均匀,颜色金黄,烟气香而不燥,成团性好,又因为毛铺油茶资源丰富,烟匠舍得给油,所以更是将质量拔高了一筹!</p><p class="ql-block"> 毛铺香沫是做祭祀用的香火的重要原材料。毛铺人聪明,他们利用山上林木多、门口河水充沛的优势,大力发展香沫碓。小时候走亲戚,从楼下开始一直到陡岗,沿河香沫碓有几十座,一年到头、昼夜不息的在那里“噗通噗通”的给老乡们创造收益。</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香沫碓了,书里也有详细的介绍。那时都是手工作坊,大家分工明确,毛铺的亲戚们因在山区,林木资源多,他们主要舂香沫、挖油皮树根,我们畈底下(畈底下:方言,泛指山脚下田畈多的地方)把香沫和油皮买回来,做成香火,再贩一些门神春联什么的,等到腊月八一过,就开始挑着担子各乡镇的兜售。听老一辈他们讲,他们最远腊月卖香火,挑着担子从沙窝一路走到陈店、郭家河,现在真是不敢想!</p> <p class="ql-block"> 我在毛铺的亲戚,主要集中在彭、周、陈三姓。其中,彭姓一直是毛铺村的大姓,在目前还在走动的亲戚占比中也最多。</p> <p class="ql-block"> 这是节选自毛铺村彭氏宗谱其中的一页,按照上面的辈分,就知道跟彭姓的亲戚怎么称呼。</p> <p class="ql-block"> 沙窝镇与周河乡紧挨在一起,旧社会时,很多时候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大多数风俗习惯、民风乡俗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大家认同感颇强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毛铺的方言俗语其实放在整个周河乡,都差不多是一样的。但是有意思的是,虽然沙窝镇和周河乡紧挨着,但方言却还有还多不同的地方。而且我觉得,周河的方言更具特色,有一种山里面小松鼠的那种精灵古怪,别有趣味。还有就是他们的歇后语、真人真事的笑话,每次听起来,总让人津津有味、会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 毛羽健,毛铺村名即由其姓氏而来;刘尚志,毛铺彭姓人家的恩人。只要提到毛铺村,这两个人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p> <p class="ql-block"> 毛铺村的人重视教育,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无论家庭贫富,读书是大家的共识。我舅舅家在毛铺村属于家境较贫寒的那一类,然而家庭再怎么困难,都没有让孩子放弃过读书。表妹彭海玲、表弟彭亮亮,姐弟二人虽出身贫寒,但均本科毕业,一户人家、特别是贫困家庭,一下出了两个本科生,真是了不得!</p> <p class="ql-block"> 毛铺村文脉很重,从过去到现在,就下了很多文化的印记。其实如果要我给《毛铺村志》提点建议,我觉得还可以添一点坊间轶事和民间笑话,既是类似非遗的一种传承,也是对村志正式史志记载的一种补充。</p><p class="ql-block"> 昨天母亲还讲了一个毛铺轶事,虽是笑话,但是这个笑话也提现了毛铺人的聪明与记在这里供大家玩味。</p><p class="ql-block"> 话说一老几(一老几:方言,有个家伙的意思)特别爱喝酒,有一天,隔壁湾邻的老九请他九月初九到自己家喝酒。等他回来后,他妻子便将此事告诉了他,并告诫他要少喝酒,不能喝醉。</p><p class="ql-block"> 他听后甚觉啰嗦,比较恼火,想到传这个话需要说很多次“jiǔ”,因此想刁难一下妻子,便对对妻子说:“你要是能把这事说清楚,还不带一个“jiǔ”,我就不喝酒。”谁曾想,他妻子张口就来,说道:“菊花月(九月),重阳日(初九),隔山钩子数(暗指指老九),请你去陪客(喝酒)。”</p><p class="ql-block"> 这老几听完细品一下,确实是事情说了,还不带一个“jiǔ”,顿时懊恼不已,一时气愤不过,尽然晕了过去。他妻子一看急了,赶紧喊人来帮忙。众人来了问是怎么回事,他妻子哭着嚷嚷道:“隔山老九请他九月初九去喝酒……”</p><p class="ql-block"> 话还没说完,这老几一听到这么多“jiǔ”,顿时酒瘾大发,醒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民间的锣鼓谱,一到逢年过节,或者哪里有红白喜事,锣鼓一响,热闹劲就上来了。这些谱子,小时候都是口口相传,现教现学,全靠悟性。现在年轻人会打锣鼓的少了,整理出来印在书上,很有必要!</p> <p class="ql-block"> 彭振慰,按辈分我应该叫姥爷,之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因为从小到大,大人们一直把他叫的是名号彭古林,小时候偶尔还会想,他怎么没按辈分起名字呢?现在想想,小孩子真是啥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毛铺村还有大名鼎鼎的几个秀才,那是真真的文化人。据说有一年,彭古林姥爷他们去对面的白云山游玩,回来后,他们的这次游玩就被大家津津乐道,有诗云:一九六三三月三,三人同游白云山,要问三人哪三个,(鄢)思荣(彭)古林彭道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两张《钟馗伏魔图》,左边的是网上下载的一张,右边的一张就是彭振慰姥爷的墨宝,现在还在家里收藏着的。当年大哥出生时,夜晚总是啼哭不止,有人就给建议说,要想个办法镇一下邪气。于是我大伯便去到县城,专门找姥爷画了这幅图。</p><p class="ql-block"> 我惊叹的是,40年前,他们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是怎么做到画风一致的呢?比如说都伸出二指比划,比如说都提着一只脚,比如说都高举宝剑一把,真是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世事变化,岁月更迭。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他们可能是舌尖上的美食,可能是笔墨纸砚里的文化,可能是房前屋后的山水,可能是犄角旮旯内的虫鸣。还有那祠堂屋脊上展翅欲飞的瑞兽,乡间小路上慢条斯理的黄牛,靠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烟袋的老农,他们可都是我们儿时的记忆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