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钢笔绘青岛(10)、画说湖南路与湖南路上老房子的那些事

王鹏~钢笔绘青岛

<p class="ql-block">坐落在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岛城南部,有一条距今已经120多年的老路~她的名字叫湖南路。</p><p class="ql-block">湖南路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开埠最早的路,离海边仅有百米之距,她曾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依伦娜街,是以德国亲王妻子依伦娜的名字而命名的。</p><p class="ql-block">我在城市档案论坛发表的文章中找到了龙口路与湖南路交汇处最初的照片,这是在120年前德占青岛时拍摄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只有龙口路36号、湖南路1号、湖南路2号,还有远处的欧人监狱等几栋德国老建筑。</p><p class="ql-block">湖南路2号曾是德占时期的总督府学校。南门在广西路,北门在湖南路。</p><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这里是北舰司令部,部队每到周末、节假日都要放电影,大多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列宁在十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大浪淘沙》《海魂》《赤峰号》等,还有一些内部片如日本电影《山本56》等等等等。那个精神和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我们这些地方上的孩子,哪抵得过这精神美食的诱惑,使出浑身解数也要进去过把电影瘾。</p><p class="ql-block">记忆中小的时候湖南路还是一条沙石路,大约在我4~5岁的时候(也就是1957~1958年)才开始铺的柏油马路,因为小的时候感觉铺马路是件很新鲜的大事情,所以在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湖南路和龙口路西南面的人行道上,德国人在那里挖了一口深井,井盖是钢铸的,上面标注的全是德文,不是很厚但很重。我们小时候家里的洗菜、洗衣服,北舰汽车队洗车都到这口井里打水。</p><p class="ql-block">这个井在90年代末被封顶,从表面上已经看不出来这里曾经有一口百年老井了。</p> <p class="ql-block">我从小在湖南路长大,这里有我童年的懵懂,少年时的迷茫,成年后的岁月时光都在这里度过。</p><p class="ql-block">网上有描述湖南路的文章,江苏路以西部分多有描述,但以东部分写的甚少,尤其是湖南路一号的历史更是无人提及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湖南路一号早年由我的姑父刘星山购置,他的哥哥是青岛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刘子山。刘子山在家排行老二,我姑父排行老四。</p><p class="ql-block">刘子山在青岛的许多产业姑父都参与了股份,在青岛他也有自己的产业。记得小时候父亲还领着我到永安大戏院去给姑姑代领过股息。</p><p class="ql-block">我的表哥和表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50年代中期姑姑举家迁到了北京定居。</p><p class="ql-block">湖南路一号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建筑,我们家所住的一楼层高3、8米,墙很厚。最大的一间32平米、小的也23平米,走廊17平米。</p><p class="ql-block">小时候院子很大,外墙墙垛子是石头的,上面是砖垒的那种漂亮的墙体。院子有很多树,楼前左右两颗百年的白果树,邻街的大门里右侧是几颗松柏🌲院子的西南有石榴树和苹果树,西北面几颗梧桐和8~9颗槐树。走到楼的西门,飘窗外的石条旁,几颗丁香树到了夏天散发着扑鼻的芳香。</p><p class="ql-block">大约是1958~1959年大跃进年代,街道上在院子的东面盖了一排平房炼钢,钢没练成;闲了一段时间后豆腐社又在这排房子里做了个车间。再后来这个车间的房子变成了豆腐社职工的宿舍了。</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3号建于1913年,早年曾是俄国驻青领事馆,后美国人办的学校,全部是英语教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了美国海军司令部的子弟小学。</p><p class="ql-block">1952年在这里成立了一所公办幼儿园,是青岛建成最早的、直到今天也是青岛最好的一所幼儿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4号,早年是英国汇丰银行青岛分行经理的住宅。日本占领青岛时,曾经把在青岛没来得及撤离的外国人都关押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我小姐姐的小学同学孙琳勋,我小学同学张为民都曾经在这里住过。</p><p class="ql-block">孙琳勋的父亲孙寄尘,1919年出生,山东蓬莱人,1938年入伍,1939年入党。1949年参与筹建海军的前期工作,曾任海军青岛基地筹备委员长兼秘书长,海军情报处处长。海军军事学院地理教授会主任,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1962年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参谋长(正军职)2006年去世,享年87岁。</p><p class="ql-block">孙琳勋的母亲依洛夫,原人事局的副局长,1920年出生,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在一次与日军战斗中被一颗子弹射穿双腿,至此双腿没有了知觉,所幸没有伤到运动神经,否则就将无法行走。这个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老革命,却在文革初期受到严重的冲击和非人的折磨。单位的造反派在她家门外疯狂的贴大字报发传单喊口号,就是在她母亲病重不能下床的情况下,还用抬土的大筐抬到人民会堂继续批斗!当时孙琳勋只有14岁,和她12岁的妹妹两天后推着婴儿车连夜坐火车把她母亲送到了北京,避开了造反派的批斗,不然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张为民的父亲张慕水,1921年出生,河南尉氏人,1938年11月入党,同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120师修械所指导员,晋察冀军区分区组织科长。20兵团某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参加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1983年任海军北海舰队副政委(副兵团职)1962年晋升大校军衔。1994年10月28日在青岛逝世。</p><p class="ql-block">张为民以前住在海阳路的2号。他们家是在1976年他父亲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后搬到湖南路4号的。</p><p class="ql-block">作为青岛市的优秀老建筑,2020年已回归交于中国银行管理。</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5号,大门旁边的汽车屋子当时住着一个李姓中年妇女,最初是北舰司令部后勤的勤杂工,后部队非军人员不再使用,被分配到了金口路粮店工作。当时带着三个孩子,大猫、二猫和三猫。大猫眼睛近视,从小就带了付镜片很厚的眼镜。他们的妈妈拉扯着三个孩子很辛苦,后来他们家又搬到了湖南路7号后院相对大一点的平房里去了。</p><p class="ql-block">记得5号有一个姓苏的阿姨和我母亲认识,好像在街道居委会干个组长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6号建于1899年。是总督府教育委员会旧址。6号和8号是同一幢楼,东西两个门结构相同,门的上方花岗石都刻有1899的字样。两边各有一个塔楼。1966年文革初期破四旧的时候,造反派把两个塔楼的尖顶都拆了。</p><p class="ql-block">德国人当初盖这个楼的时候,地板、楼梯、门楣的材料都是用的美国松,精雕细琢做工十分考究,至今里面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这幅是去年深秋季节在湖南路江苏路路口的水彩画写生,我给这幅画命名为《城南旧事》。</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被拆除塔顶的湖南路6号。</p><p class="ql-block">文革初期破四旧,青岛的德国老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建筑上塔顶部分几乎全部被拆除掉了,就连浙江路上的青岛天主教教堂顶部的两个十字架也未能幸免。</p> <p class="ql-block">这是湖南路6号十分考究的外墙窗饰。</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6号的楼梯和木门结构,连楼梯板下都有精致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7号。曾是著名作家、诗人、理论家顾随的故居。</p><p class="ql-block">顾随1924年从济南来到青岛,在刚成立的青岛胶澳中学任国语和英语教师,1926年9月离开青岛。在青岛的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奠定了他一生的教学生涯。</p><p class="ql-block">去年秋天在江苏路湖南路路口水彩写生时忘了带水,就就近进了江苏路5号,江苏路5号和湖南路7号其实都是一个院,只不过分开了两个门。为了画画我到院子后面的平房🏠去讨瓶自来水用,与房子的主人寒暄了几句。不巧不成书,她竟然是我朋友的大姨子!她热情的接待了我,并邀请我有时间到她那里去坐坐。</p><p class="ql-block">姚大姐是地道的青岛人,她的丈夫是海军付司令马忠全的司机,从北京跟着马司令来到青岛,一直住在湖南路7号。</p><p class="ql-block">这个院是舰队的家属院,楼上住着向崇禧、高继龙、王金锁(字音)等都是舰队司令部各部门部长以上的军人。</p><p class="ql-block">7号湖南路与江苏路拐弯处的山墙以前是一个碉堡,不知是德国人还是日本人或国民党的军队所建。小时候调皮和同学进去过,现在把那个碉堡用墙挡起来了,不是住在这里的人根本不会知道这里以前是一个碉堡。</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10号和12号一个楼两个门,建于1909年。初始史密斯大夫开办的诊所🏥1946年挪威驻青岛领事馆。</p><p class="ql-block">1956年~1963年,时任青岛市市委书记处书记、青岛市市长的李慕曾经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50年代末到60年代文革前康生的儿子,时任青岛二中校长,后任青岛市教育局局长的张子石也曾经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我小哥哥的小学同学薛解龄以前也曾住在这里,后来他家又搬到龙口路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11号,建于1901年。法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初为黑氏饭店,后曾为姜如心开办的私人医院~青岛如心医院。</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路过这里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大门紧锁,里面高大的松柏把这座别墅遮挡的隐隐绰绰。</p><p class="ql-block">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成了市南区机关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13号,上三年级的时候,太平路小学在原来二楼的基础上要再加盖一层,有两个班被临时安排到德县路小学学习。我每天早上要从这里路过,经常会看到这个院的一对兄弟年龄大约30几岁。高高瘦瘦,弟弟带了副眼镜,可能小时候还得过小儿麻痹症架着个双拐,兄弟两人总是结伴进出。</p><p class="ql-block">文革初期他们家被炒家,从他们家拉出很多东西在院子门口的马路上焚烧,看到兄弟俩悲伤无助的样子,我幼小的心灵也感到了有一种莫名的伤感。</p> <p class="ql-block">80年代末90年代初,俞正声刚来青岛的时候曾在这里住过。我早上上班的时候,经常能见到他从屋里出来,坐上停在路边的小汽车离开。</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15号,曾是孙运璇(曾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长,行政院长,台湾海基会名义董事长)的旧宅。</p><p class="ql-block">我的中学同学邵胜利曾经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16号建于1913年,德占时期最初的开治酒店。解放后到90年代一直是青岛民政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民政局楼前是一个不大的操场,和它对面的青岛路操场相对。我和住广西路的几个同学放学的时候有时会到这里追逐打闹,但大多数是在青岛路东面那个操场踢足球。</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17号建于1907年,这个院的南门在湖南路,西门是沂水路14号,是原英国驻青领事馆的旧址。</p><p class="ql-block">日本侵略者占领青岛期间,当时的伪市长姚作宾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60年代初市委书记张敬焘刚来青岛的时候住在广西路3号,1964年搬到了湖南路17号。</p><p class="ql-block">我上小学的时候张敬焘的儿子张晓东是太平路小学少先队的大队长,我的小哥哥是大队副,工作上多有接触。那时候都以简朴朴素为荣,作为市委书记儿子的张晓东,衣服和裤子拐肘处都补着大大的补丁,行事非常低调。</p><p class="ql-block">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小哥哥领着我走进教室,老师惊讶的问到:“王岗,这是你的弟弟吗?”6岁的我小小的虚荣心瞬间爆棚。</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22号~24号建于1903年。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追求外表的自由与动感,华丽的雕刻装饰,穿插曲面和椭圆形门窗,无一处不显示设计师的独具匠心。</p><p class="ql-block">这是洛达利洋行商人魏斯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23~25号。建于1910年左右,是德国驻港工程师波特尔的公寓。</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德占时期的老照片,当时明水路还没有其它建筑,可以直接看到总督府。</p><p class="ql-block">这个塔楼的二楼当初是个凉台,解放后那个时代普遍的住房紧张;里面的住户就把它间起来,以用来增加房屋的面积了。</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26号建于1903年,是德占时期在青岛建的最早的一栋公寓楼。当时很多青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门牌号,但一说狗熊楼没有不知道滴。</p><p class="ql-block">狗熊楼的狗熊是花岗石雕刻的,高两米;安放在这个楼顶,小圆窗上面凸出的底座上。文革初期破四旧的时候被拆除了。</p><p class="ql-block">我小姐姐的同学邱永明曾经住在这里,她的父母都在山大医院工作,哥哥文革以前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院),弟弟78年恢复高考后也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36号百年青岛葡萄酒发源地,1912年,德国人在这栋楼的地下室建造了青岛第一家葡萄酒作坊,后来又于另一家小葡萄酒厂合并成立了美口葡萄酒厂</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29号建于1900年,据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记载,德占时期由地产公司祥福洋行所建的出租公寓,1924年4月由胶济铁路局创办胶济铁路青岛小学校。日占时期1939年改名为扶轮小学校。</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该校由济南铁路局接管,改称为济南铁路局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p><p class="ql-block">照片里的这些老建筑90年代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铁路职工子弟小学,现在改名榉林学校。</p><p class="ql-block">二中的同学王安、杨宝江都曾在这里上小学。</p><p class="ql-block">王安的母亲曾在这里当老师。</p><p class="ql-block">中学毕业后的王安最初安排在市南豆制品厂,78年恢复高考后考取了上海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在青岛刺绣厂做翻译,现定居澳大利亚。</p><p class="ql-block">杨宝江毕业后先安排在五金交电,后做了几年生意,现定居西班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湖南路44号,建于1903~1904年,与中山路17号是同一幢楼,建筑面积1800㎡。楼体为砖石结构,地上两层、地下室和阁楼。清水墙面,临街立面设阶梯式山墙,转角设装饰性塔楼。这座建筑在湖南路与中山路转角上呈“L”形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占时期最初为贝伦宅邸,后《青岛新报》报社编辑部所在地,1914年后改做胶州旅馆。</span></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中山路的西北角早期是贝克学生公寓,解放后曾是青岛机械工业局办公楼。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39号,由刘子山、成兰圃、吕月塘共同出资200万元在1918年2月成立了青岛东莱银行(注:网络上的记载东莱银行成立于1923年),刘子山任董事长,我小学同学成身宝的祖父成兰圃任总经理(原青岛大清银行经理,后为山东总商会副会长兼青岛商会会长),吕月塘任经理。</p><p class="ql-block">湖南路39号这个楼在建筑设计上很有讲究,屋顶部东南西北四个角各有凉台和塔顶,寓意着在做生意上要四平八稳,每个凉台都有九只花岗石立柱。在那个图吉利,做什么都讲究个成双成对的年代,为什么不是六个或八个,而是单数九个呢?这是寓意着东莱银行做出的承诺要一诺千金、一言九鼎!</p><p class="ql-block">进出大楼有三个门,不知为什么大楼的东南北三面设门,而唯独西面靠近比较繁华的河南路这边却没有门?这个可能就需要风水专家来解释了。</p><p class="ql-block">1963年~1993年青岛市档案馆在这里,1993年后平安代保险公司。后潍坊诸城的企业家以9000万购买。现为东莱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72号新新公寓。刘子山的大哥刘文山于1935年所建,初建为三层楼房后又加盖两层,半圆形外观,银灰色。新楼建成后整体出租给商人王德亨开办了旅馆和饭店。</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作为旅馆对外开放。上世纪七十年代改为华侨饭店,2005年火车站扩建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2016年我在湖南路写生时,有几个外地游客过来围观,其中一个小女孩拍下了当时的情景,使我在那个时间里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自龙口路途径江苏路、日照路、青岛路、莒县路、安徽路、浙江路、中山路、河南路、蒙阴路、直抵泰安路共1447米。路的两边由百年法国梧桐环抱,虽历经百年岁月沧桑,仍不失她的高贵与典雅。高度与纬度是这条百年老街最深厚的底韵。</p><p class="ql-block">注:本文中作品均是在现场写生后的再创作,已经逝去的老建筑不在画家的架构之列,故以照片代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