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归来 几家欢喜几家痛

华哥

<p class="ql-block"> 组建边防师 战后大提拔</p><p class="ql-block"> 中央军委各总部对自卫还击的胜利评价很高:“28天的战争,对建军能起到30年的作用。”“打了这一仗,几十万干部战士是全军的战斗骨干,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根据军委指示,总部各机关纷纷下到作战部队调查研究。有专门征求对现行编制意见的;有收集作战经验,制订训练大纲的;有收集改进武器装备意见的;有总结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等等。</p><p class="ql-block"> 广州军区下达指令,要在5天之内再组建3个边防师,41军42军55军各负责组建一个。</p><p class="ql-block"> 41军负责组建崇左独立师,要抽调1200多名干部去独立师;还要选拔6000名干部(包括拟提升的战士)输送到全军各部队充当战斗骨干。这个数字超过了一个军在编干部数的一倍多。而且还要把参战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各级主官干部统统提升一级职务。三种情况综合起来,41军提拔干部多达12000人次,超过编制数的两倍。</p><p class="ql-block"> 这种情况下,提拔干部就不可能按什么标准选拔了,只要作战时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错误就予以提拔提升。</p><p class="ql-block"> 也有很多比较优秀的营连排干部,战后转业回了地方。</p><p class="ql-block"> 转业的干部和复员的参战士兵,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干部有安置,战士绝大多数是农村来的,全部回农村,他们没有任何安置和特别的照顾。</p> <p class="ql-block"> 烈属处境</p><p class="ql-block"> 总部规定,每位为国捐躯战死疆场烈士的安葬费30元。这点钱仅够刻一块石碑和挖一个墓坑。那坡县和靖西县得知安葬烈士的经费困难,立即资助,并抽调全县能工巧匠打刻石碑,修路建塔。</p><p class="ql-block"> 按当时的抚恤条例规定,烈属只能一次性领取烈士生前的半年工资,地方政府发给抚恤金600元。家住农村无工作、子女不满18周岁的,每人每月发生活补助费8元,县城的12元,中等以上城市18元,团以上干部25元,许多烈士家庭生活十分艰难。</p><p class="ql-block"> 361团团长时光银烈士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部队多次求助地方政府设法安排其就业,地方政府说国家没有这项政策规定,拒不接受。</p><p class="ql-block"> 121师警卫连连长,战斗英雄李庆海烈士,家住山东肥城山区,师政治部曾派专人前往慰问。半年后,他妻子带着4岁的孩子无法生活,在乡亲们的劝说下到部队来求援。因为没钱买车票,途中有三分之一的路是步行走过来的,经过两个多月才到达部队。这个消息几天之间就成为全师官兵议论的中心话题,造成了极不好的负面影响。为了平息干部战士的情绪,师政委周开源只好破例安排其随军。但因为李庆海烈士生前不是营级干部,不到35岁,不够15年军龄,桂林市民政局不给落户。后来一位记者到121师采访得知此事,写了“内参”上报中央,民政部一位领导看到批转的内参消息,立即指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要桂林市民政局马上办理,落户的问题才得到解决。</p><p class="ql-block"> 121师1976年底从贵县(现为贵港市)换防到桂林时,曾为桂林市的建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瓦窑挖排水沟、南门桥河段清汚、修滨江路等等,全是义务助民劳动,辅星路也是该师独力修成的。没想到给烈士家属安排一个谋生的工作,上个户口,竟是如此之难!</p> <p class="ql-block">  流光偷改,承诺仍在,岁月剩下感慨。是白雪在悄然掩埋。</p><p class="ql-block">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