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说汉人对书法的观念和追求,这也是学书的核心,从东汉开始,才有了审美艺术,在此之前,书法主要用于实用,抽象美造型美从东汉开始,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如蔡邕,张芝,提出了一个观象和追求,在此基础上,书法审美不断发扬和壮大。</h3> <h3>从汉代书法就追求了象、势、法。象指字外形,法指笔法,结构的法则。万物的形象以字见万物。势指某个字内在趋势姿态。</h3> <h3>为什么感觉临的挺象,但还是和原帖感觉不对?但又不知哪儿不对?现阶段读帖和临帖更应该注意什么?怎么有效的把原帖记住?</h3> <h3>我们学习古人的字,当然要知道古人写书法是怎么想的?</h3> <h3>汉人对书法的观念和追求是象势法的统一。</h3> <h3>中国文字起源的天然基因是法象(象形)这是文字出生时就带来的形式美。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如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法之出,日月是也。<br> 许慎《说文理字》</h3> <h3>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h3> <h3>阙也,大阴之精!</h3> <h3>书法的“象”从这个字外形联想到它象什么?<br>中国书法本来就是以汉字载体的,所以自然会含法象的基因,虽然书体的发展逐渐摆脱了象形的特殊,更倾于抽象化。但历代书论家在评书时依然强调需得物象之美的审美标准,后代大量书论中以自然景象等的描摹来比拟书法变化莫测的态势,都是基于文字与自然万物相通的观念。</h3> <h3>“观其法象,俯仰有仪”<br> —— 崔瑗《草书势》<br>“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谓之书矣”<br> ——蔡邕《笔论》</h3> <h3>不光是汉代,后世的书论都强调了书法取法于自然物象的重要。<br>“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所妙矣,书道毕矣”<br> —— 晋卫夫人《笔阵图》<br>“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br> ——(唐)张怀罐《六体书论》<br>“凡欲结构之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br> ——(唐)蔡希综《法书论》</h3> <h3>而石二字的自然界形象。</h3> <h3>出字象不象一大螃蟹</h3> <h3>之字象不象一天鹅</h3> <h3>推荐一本书《中国书法理论史》<br>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自然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动植飞走,其动态与静态之美都是文字取法象之对象,故文字之形体与自然物真实的形体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往往会联想起自然物在人心中唤起的美感,一条盘曲的蛇,一只高飞的鹰,一棵沉甸甸的稻穂,一滴晶莹下垂的露珠,都能给人们审美的快感!书法能表现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物象,而且更有审美的价值!<br>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h3> <h3>说完象,讲下“势”</h3> <h3>在书法中势也是一种动能,起势,简言之就是各种各样的姿态。</h3> <h3>从汉代开始,就强调势的重要性。</h3> <h3>势是书法的核心,和形是统一的。</h3> <h3>“兽跂ql(四声)鸟跱zhi(四声),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br> ——崔瑗yuan(四声)《草书势》<br>颓若黍shu(三声)稷ji(四声)之垂㯋,蕴若虫蛇之焚温,扬波之振撆ple(一声),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陵云。<br> ——蔡邕《篆势》<br>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敛长戈,若强弓硬矢,若冰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也,方得之书矣!<br> ——蔡邕《笔论》</h3> <h3>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br>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br>撇如陆断犀象,<br>折如百钧弩发,<br>竖如万物枯藤,<br>捺如崩浪雷奔,<br>横折钩如劲弩筋节!<br> ——卫夫人《笔阵图》</h3> <h3>怀素与颜真卿讨论笔法:<br>素(怀素)曰:吾观夏去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h3> <h3>“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br> ——黄庭坚《山谷题跋》</h3> <h3>势分笔势和字势:<br>笔势:笔画的内在姿势,和线形态是统一的。<br>字势:字内在的姿态,和字形是统一的,由此可以联想到像某物某姿态(象),<br>笔法,笔势,线形态是服务于字势,字形,象的!</h3> <h3>展开想象的翅膀!</h3> <h3>想象力帮助我们挖掘书法中的丰富美!</h3> <h3>汝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次之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之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br> 《梦溪笔谈》</h3> <h3>推荐《中国书法批评史》<br>宗白华说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这里所说的节奏化即势,同时也说明势除了要有运动感之外,还应有秩序的,若杂乱无意则失势,后来的书法理论强调每作一画必须一折三过笔,做字时要字字意别,还要“行尽势未尽”强调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于经营经营势,由此也在不停深化对势的理解!</h3> <h3>法<br>既是文字书写的基本规则,也是书法美的范式。书法之法虽然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有时候也很宽容,从崔瑗开始,“法”就带有美的准则的含义,在后来的书法理论中,“法”有时也指历史的某个时期书法的高度,如魏晋之法,有时也指某些书家的整体书风,如“二王”法等等,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之,“法”的含义是美的规律和完善性,某一体,某一家在一定的时代被认为是最美的,最标准的作品,因此被冠以法书之名。<br>我们要问书法因何而美,其实从汉代书法理论中己得出初步答案,书法因有象而法,因有势而美因有法而美,后代的书法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芽和生发!</h3> <h3>所以我们要追求象势法的统一,把书法当作一个个有生命的单元来欣赏,每个字都有灵魂,书写出来的字仿佛是人的心灵,与大自然之间产生联系的纽带,是物我交流,天人合一的契合点,有这样的感知,汉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更深的意味!</h3> <h3>如何临摹?要做到象势法的统一。也就是观察这个字外形象什么,拥有什么样的内在姿态,怎么要做到象形势的统一,也就是把某个字形处理像某物某姿态的样子,同时合乎法度就可以了,其实就是这个字形和势的统一且合乎法度,而且临摹时首先要看出某字的势,(并不是每个字都有动势的)而且要分析那些笔画主要决定这个字的势。</h3> <h3>临摹的建议:<br>1.基础薄弱——精准临摹,这样形势皆准,目的是求法。<br>2.有一定基础主要求势,抓住主要影响势的用笔,适当放弃形的绝对准确性,但要合乎法度。<br>怎么记字形?<br>以势为主要方向,记字姿态,结构不要盯着某根线的角度弧度,要放弃细枝末节,也就是抓大放小,不要想着完全记住某个字的全部,太费事,用处不大。</h3> <h3>如此便可以做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br> ——蔡邕《九势》</h3> <h3>重要是竖的放开</h3> <h3>推荐一部电影《无极》,对象,势,法能有更深的理解,不断的把握内在姿态和外形。</h3> <h3>“真正的速度你是看不见的,就象风起云涌,日落生息,就象你不知道树什么时候变黄,你的孩子什么时候出第一颗牙,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h3> <h3>写你所想,爱你所爱</h3> <h3>本美篇从象势法三个角度来阐述汉人对书法的观念和追求,从美学观点阐述怎么来发现书法的美,又说明了如何临摹更好些,总之书法之路任重而道远,对美学在不断学习,认知来发现书法的美,在书写时达到象势法的和谐统一!祝大家书艺精进,积学日丰!<br> <br><br> 李桂芳敬上<br> 2023.03.1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