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是一种神经影像学表现,可影响患者的运动、语言等系统,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言语不清,在老年人中高发。小脑娄缩是小脑的全部或其一部分变小,萎缩的部位有时很大,可影响一个小脑半球;有时仅限于某一部分,如蚓部(旧小脑);有时病变仅限于小脑的上面(如受小脑幕挤压);有时萎缩仅限于小脑动脉一枝的分布区,按萎缩的程度来说,有时灰质和白质都萎缩,神经细胞消失,神经纤维脱髓,只有胶质细胞增生,此时,可称为硬化性萎缩;有时病变只限于浦金野氏细胞层,这些细胞呈各种变性,数目减少或完全消失,它们可伴有颗粒细胞的减少或完全坏死,颗粒层也可单独出现病变,分子层也常随上述二层细胞的变化而萎缩。<br>小脑萎缩的病因主要有遗传性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药物中毒、肝脑变性、癌性小脑变性、早老性痴呆、帕金森氏综合征等。<br><br>症状主要是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走路时步基加宽,左右摇摆,不能直线前进,蹒跚而行,又称为醉汉步态。<br><br>小脑萎缩不可逆,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尽可能延缓病情。小脑萎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愉悦,积极进行康复训练。病因<br>小脑萎缩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慢性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疾病,具体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多考虑和遗传性疾病有关。疾病因素<br>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br>如脊髓小脑共济失调、Friedreich共济失调等可导致小脑萎缩。<br><br>肝脑变性<br>慢性获得性肝脑变性与肝豆状核变性都可引起小脑变性。<br><br>其他疾病<br>如癌性小脑变性者、早老性痴呆者、急性小脑炎、帕金森氏综合征等也可出现小脑萎缩。非疾病因素<br>遗传现象<br>家族性黑朦痴呆的患者常有明显的遗传现象,神经细胞肿大,胞浆内充满类脂质,颗粒细胞减少。<br><br>中毒<br>在慢性酒中毒和有机汞中毒时浦金野氏细胞消失,颗粒细胞不规则减少或大部消失,当有各种脏器癌(如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等)、恶病质、糖尿病性昏迷或慢性胃肠炎时,小脑颗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它们可能与中毒或营养不良有关。<br><br>感染<br>当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等)时,病毒直接侵害浦金野氏细胞,引起它们的变性或坏死,有时颗粒细胞也坏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