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3月17日,商都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赵宏广带领商都县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及各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远赴厦门,参加了为期3天的全国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研使命专题研修。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我倍感荣幸,也十分感谢工作室给了我这次外出学习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 3月18日上午八点二十,全国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研使命专题研修在厦门市明珠海湾大酒店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长朱孝忠致开幕词,并对相关日程进行了解读。他还承诺,一定把推动名师工作室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作为己任,继续为各地名师工作室发展搭建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开幕式后,王晓东、蒋守成、杨玉东、缪徐、关景双、芦苇等教育界著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各位专家的报告,既有高深的理论,也有实际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返程后,我对各位专家的报告进行了再回顾,并且分别做了归类整理,下面,我依次为大家分享他们的报告内容。</b></p> <p class="ql-block"> <b>江苏启东王晓东老师带来的是《基于师生发展视域的校本研训创新》。</b>他引用民进中央建言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一句话“欲强教师,先强教研”拉开了他报告的序幕。接着,王老师从“转型重构”“项目续接”“浸润参与”三方面对校本研训进行了阐述,特别提到了学科组(要有统一的行动纲领,并自觉担当教育使命和学科责任)、教研组(重在学科建设;重在文化引领,重在教师培养 )、备课组(重在实践操作;重在质量提升;重在行为改进。)的建设,是从学校层面谈的,范围有点儿大,这里,我只跟老师们分享其中的两个小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作业设计——他说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甚至不亚于课堂学习的总时间,是学生锻炼独立学习能力,理解、内化课堂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学校教育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作业是折射学校教育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名片”,是“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支撑点,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连接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负担和成绩的关键点。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校及教师就要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以名著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及化学知识为案例,给老师们展示了所设计的作业。</p><p class="ql-block"> 二是重点介绍了启润课堂——该课堂以古代先哲及教学专家的论述为学理依据,界定了“启”“润”的概念,指出了启润课堂的课堂景象、范式结构、设计原则、结构呈现、环节特征、直观评价、教师行为及底线要求。从而,从“授人以鱼”的知识型传递,到“授人以渔”的能力型培养,最终达到“学而乐渔”的素养型发展的目标旨归。</p><p class="ql-block"> 王晓东老师在总结中呼吁老师们: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指航路,研究学习名师优质课堂避弯路,结合学情揣摩优化方式寻思路,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能力练出路,积淀形成有特色的风格成套路。</p> <p class="ql-block"> <b>江苏常州蒋守成老师带来的是《一线教师如何做“研究”》。</b>他说“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并将“问题”与“课题”进行了区分——问题是原生的,课题是人为的;问题是客观的,课题是建构的;没有问题就没有课题,有了问题也不一定有课题;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合理最大程度地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接着,他逐一抛出问题,引导老师们分析思考问题,并逐一给出合理的课题(比如,“生字抄多少遍效果最好”的问题,经过分析后得出“生字抄写频次与数量的研究”)有时针对确立的课题,还会衍生出新问题,并因此产生新课题。(如提出问题“学生作业本收不齐怎么办”,确立课题“小学数学作业过程性评价”,随之追问“作业为什么收不齐?如何设计有意思有挑战的探究性作业”,又确立新课题“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他还对特殊需求学生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这个直接跟老师们分享PPT上的内容吧)。</p><p class="ql-block"> 最后,他用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行而不毅等于不行”结束了他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b>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老师带来的是《基于循证实践的课例研究与新课标背景下的新取向》。</b>他主要讲述了四个方面,分别是什么是课例及课例研究、如何理解循证实践的中式课例研究、如何做循证实践的中式课例研究、新课标背景下中式课例研究有何新取向。</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的讲座,站位比较高,我个人理解起来有困难,这里仅跟老师们分享三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课例的必要条件——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p><p class="ql-block"> 二是中式课例研究是基于教研活动的“磨课研究”,比如一课多磨、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同构等。</p><p class="ql-block"> 三是他让老师们向“更专业”的领域学习。</p> <p class="ql-block"> <b>江苏苏州硕士生导师缪徐老师带来的是《“全能型”优秀教师的修炼途径》。</b>这个讲座最接近一线老师的生活,理解起来比较容易。</p><p class="ql-block"> 从广义的角度看,“全能型”教师,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是奉献祖国、锻炼品格、知识学习及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从狭义的角度看,“全能型”教师是有德性、能抓分、能上课、能研究、能讲座及能写作的人。</p><p class="ql-block"> 要想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优秀教师,做人必须与人为善(消除戾气,修心的平和;远离铁石,修心的柔软;正视名利,修心的淡泊。)、必须坚持不懈地练功(练好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文字功夫、信息技术及学科底子)、问心无愧地教学(用心磨课上课、用心审视教学、用心改进方法、用心捕捉机遇)、求真务实地研究(寻求真问题、开展真实践、进行真总结)、有感而发地写作(感从做思中来、感从说思中来、感从听思中来、感从读书中来)。缪老师还举了生活中许多的实例,有学生的,也有他自己的,很接地气地让参训的老师理解了“全能型”教师的修炼过程。</p> <p class="ql-block"> <b>全国特级教师芦苇老师带来的是《当代教研深度转型的关键策略》。</b>因为当代教育发生的深刻变革、教育变革又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教研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当代教研承担着深度转型的使命担当。</p><p class="ql-block"> 深度转型是当代中国教研使命所在、发展必须、立足之本、和生存之战,所以,教研应当从以解决教学的热点问题为本位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为本位,重归教研初心、重建教研文化、重塑教研形态、重设教研支点,这是芦苇老师讲到的第一点。</p><p class="ql-block"> 当代中国教育的深刻变化,决定了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决定了教研转型的根本任务。而教师建立课程观念、专业全面发展是当下教研转型的核心任务,让教师通过课程的视角,认识教育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属性、指导教育教学具体实践活动。这是芦苇老师讲到的第二点。</p><p class="ql-block"> 当代教研深度转型的关键策略是让教师从课堂教学专家成长为课程教育专家,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转变专业方向;帮助教师理解课程内涵,优化专业结构;促进教师落实课程理念,提升专业能力,从而,持续提升教师的学科课程自主建构能力,完成教研转型的长期任务。这是芦苇老师讲到的第三点。</p> <p class="ql-block"> <b>全国特级教师关景双老师带来的是《课例研修的实操经验》。</b>课例研修是以行动教育为引领,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问题为主题,以观察点着眼,以观察和反思为手段,以互动对话课堂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这也是“师之蕴”主题式课例研修的五大草根做法。</p><p class="ql-block"> 关老师从教师的六大操作力入手,带领老师们追寻教学的实效性。一是怎么备课——做好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以课文为例、课堂为学、课例为证;二是怎么上课——目标贯通的主题课例教学,围绕课例主题、牵动课文示学、贯通课堂示教,简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环节;三是怎么观课——批注设计的观课范式,教学五环节一致性改进(课前批注,熟悉设计;课中批注,观思达成;课后批注,评论得失);四是怎么评课——循环实证的课例描述,看有指向、研有要点改、改有要领,分组观察、概括要点、阐释说明、举证分析;五是怎么写课——设计+反思的课例报告,从行文的格式、梳理视角举例及说写思路三方面来写课例报告;六是怎么记实——研修综述的实证观点,从时间、地点、人物、主题、过程、经验六方面入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接下来,我谈几点自己此次厦门行学习的感受。</b></p><p class="ql-block"> <b>加强课例研究,让自己和学生受益。</b>从教研活动入手,我们可以进行磨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同构或者一课多磨;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备课说课、第二步是上课观课、第三步是说课议课。每一次磨课,都这样踏实有效地进行,就能不断提高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不断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当然,做好课例研究,首先需要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因为,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特别是对一个课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其次,需要我们授课的老师反复地琢磨,大家的建议最终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综合,最终形成与自己的风格相似的课例,这样才能让学生、让自己受益。</p><p class="ql-block"> <b>重视作业设计,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能力。</b>这个我的感受最深,因为我现在带的初二年级,孩子们的作业负担太重。基础好一点儿的孩子十一点半左右写完作业,基础差的孩子作业能做到十二一点以后。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名著阅读这块做得挺好,既布置了阅读也针对性地写了小练笔。但是,看了王晓东老师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作业设计后,我才知道对于名著阅读的作业,自己考虑得太简单了。他先设计了四道题,分别是从小说中摘录好词好句、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阅读小说回答问题(他用几年时间造成了一只独木船、他在哪儿买了一块庄园、他们遇难的时候船上有几个人)、为鲁滨逊画一幅肖像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在分析作业存在的问题后,他把作业整合成了三道题,分别是为鲁滨逊设计百度词条、讨论如果鲁滨逊离开小岛后他会为小岛命什么样的名字、为鲁滨逊写一个800字左右的小传。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联系了文本,又高于文本。</p><p class="ql-block"> <b>认真研读新课标,提升自身素养。</b>对新课标的通透理解太重要了,我记得有两位专家结束讲座后有答疑解惑的环节。不管老师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专家都能站在新课标的角度去解读。就课例研究和教研,他们围绕核心素养侃侃而谈,问题虽然是别人提的,但是他们却回答得游刃有余。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对新课标研究不透、理解不到位,没有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就可能更远了。</p><p class="ql-block"> <b>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做一个学习型教师。</b>从刘宏斌校长身上,我看到了他爱学习的热情——每到休息时间,老师们总能看到刘宏斌校长在忙着和专家交流、取经;从韩飞校长身上,我看到了他爱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他在我前排就坐,别人忙着拍照片、抄笔记的时候,他要不托腮凝思,要不埋首写文字。专家即提问即点名,老师即作答,他的某些观点竟然和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我想这么用心的人,成为未来时代的专家不是没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厦门行,放松了身心,取到了真经,与领导近距离接触、感受到了他们骨子里的平和,与同事促膝而谈、感受到了年轻人散发出来的活力……总之,生活真好!年轻真好!学习真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