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等于护命!出现这6个异常,是肝在求救!

科普东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今天是全国爱肝日,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聊聊到底该怎么爱护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肝脏被称为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每时每刻都会有许许多多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化学反应在肝脏中进行着。其中有一部分化学反应是将人体中的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解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我们饮酒时喝进体内的酒精(化学名称叫做“乙醇”)就是一种对人体有危害的“毒物”,刚喝了酒会头晕,喝醉的时候甚至会意识障碍、神志不清,这些就是酒精“毒害”大脑的一种表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肝脏中乙醇先变成乙醛,再变成乙酸(也叫做“醋酸”,是食用醋的主要成分),也就是从“酒”变成了“醋”,最后再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就完成了酒精的“解毒”过程。除了像酒精这样的外来毒物,还有一些内源性的毒物,比如人体内蛋白质代谢最终产生的“氨”,也是在肝脏中解毒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氨通过生化反应转化成尿素,再经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的,这个化学反应跟化肥厂合成尿素的过程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此重要的“解毒”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肝脏损伤会发生什么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肝脏受损会怎么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旦肝脏受到伤害,全身化学成分的改变,就像现实世界里的化工厂发生了事故一样,可能是河流里有了臭水,也可能是空气里出现了毒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因此,肝病的早期表现是以全身性的症状为主的。</b>肝脏损伤最常见的征兆有以下这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食欲不振:</b>食欲不振是肝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长时间食欲不振,除了怀疑胃炎以及其他疾病,也应考虑到肝炎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恶心、呕吐、腹胀:</b>很多肝病在出现肝功能异常后,都会伴有恶心欲呕、厌食油腻、上腹饱胀等不适。常常会被患者误当作急性胃肠炎去就诊,有经验的医生会让患者去做肝功检查,从而发现肝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乏力:</b>如果比较严重的肝功异常,可以出现浑身没劲儿、懒床、低烧,很像得了“感冒”。<b>有的人还会为此去吃几天感冒药,不见好转才去医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黄疸:</b>正常情况下,肝脏能够清除多余的胆红素,而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所引起的一系列可以用眼睛观察到的变化,最常见的是小便发黄如浓茶水样。如果很严重的时候,也可以看到白眼珠变黄,甚至全身皮肤变黄。出现黄疸往往意味着肝可能出现问题,应当及时检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肝掌:</b>肝掌是慢性肝损伤的特有表现,表现为手掌的大小鱼际部位和指尖发红,而手心却发白。这种改变可以在各种原因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身上见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蜘蛛痣:</b>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得名“蜘蛛痣”。蜘蛛痣经常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膀等部位。直径可从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不等。检查时用指尖或棉签压迫痣的中心,其呈辐射状的“小血管网”即可褪色,去除压力后又会出现,最常见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以上这些症状也不是肝病所特有的,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都会出现类似表现。此外,从患者的主观感觉来说,所有肝病的临床表现几乎都是一样的。而且这些症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也没有相关性,不论急性肝炎还是肝硬化、肝癌都可以出现类似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所以,一旦出现以上这些典型肝病症状,就应该及早去肝病专科医生那里当面就诊,通过更为详细的抽血化验、影像检查尽快做出明确诊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爱护肝脏,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三四十天就能自愈的急性肝炎,到终生不可逆转的肝硬化;从症状轻微不需要治疗的轻微肝损伤,到需要肝移植挽救生命的肝衰竭;<b>从患病率高于 30% 的脂肪肝到罕见的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脏所罹患的疾病谱是相当广泛的,也是非常复杂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有很多肝病是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的,尤其有些人还会不经意吃很多对肝脏有伤害的食物,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主动避免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脂肪肝:</b>脂肪肝是与肥胖相关的一种“富贵病”,可以看做肥胖在肝脏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以前仅仅在“发达国家”才常见的脂肪肝也慢慢成为了咱们老百姓体检单上的“常客”了。脂肪肝虽然进展缓慢,但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也会最终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还没有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物,只能通过控制住体重,改变生活方式来防治脂肪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酒精性肝病:</b>长期大量饮酒可以造成严重的慢性肝损伤,这就是酒精性肝病。根据肝脏的损伤程度,可以把酒精性肝病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b>不同疾病阶段,一旦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就有发生肝癌的风险。</b>目前还没有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特效药物,戒酒是防治这种疾病的唯一有效措施。但是,不论在酒精性肝病的哪个阶段戒酒,都是有好处的,都能带来病情的改善,甚至彻底的治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药物性肝损伤:</b>很多药物、保健品,甚至特殊“食物”都有可能引起肝损伤。这些因为外源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造成的肝脏疾病,都可以称为药物性肝损伤。还有很多人认为“天然的东西都是无毒”,所以热衷于吃各种野生动植物,或其制品、保健品来养生,结果中毒导致肝脏受损。<b>这种错误观念,也是现阶段药物性肝损伤案例越来越多的一个关键原因。</b>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不治自愈的急性肝炎,也可能是引起肝腹水的晚期肝硬化。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在停用致病的药物后可以自行恢复。但是,人们通常很难怀疑自己平时吃的用来维护健康的药物还能祸害肝脏,所以迅速找到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也很困难。在临床工作中,就有过很多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反复多次肝功异常,辗转多家医院就医后才被确诊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肝癌:</b>霉变的花生、大米、玉米、坚果等食物中含有的黄曲霉素,也是明确的可以增加肝癌风险的致癌物。</p> <h3>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h3></br><strong>由此可见,对于肝病来说,“病从口入”这句俗话真不只是在说病毒性肝炎这类由于明确病原微生物致病的肝病。</strong>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甚至有些肝癌,都是因为没有“管住嘴”而带来的祸害!所以,健康饮食、控制体重、减少饮酒、不滥用药物,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保肝护命的有效措施!作者|闫杰 地坛医院肝病部主任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