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考古学的最高殿堂在东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中国历史学界、考古学界为实施“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尤其是为寻找夏文化源头和中华文明起源地所在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完全符合考古学要求的真正的夏文化源头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王国维先生通过研究甲骨文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上古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孟子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唯周独崛起于西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王国维先生先生说的“东方”,是指原来的“东夷”。</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其实司马迁所说的“河洛”,并不是中原的“河洛”,而是东夷的“河洛”。东夷境内原来有三条洛水,分别在今山东济宁市、临沂市(今祊河原称洛水)、日照市(莒县有洛山、洛水)。洛阳的洛水,原称“雒水”,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后改称“洛水”。始于1959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至今已经六十四年。尽管取得不少考古成果,但是把“二里头遗址”作为“赫赫夏都”,即夏文化源头的定论却受到学术界的强烈质疑与反对。</p><p class="ql-block"> 至今没有找到真正夏文化源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深受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和“中原中心论”的错误影响外,就是没有彻底改变认知和观念,甚至还有学术道德问题。如果不彻底调整寻找夏文化源头的方向和视角,把目光转向东夷海岱地区,即今山东,即使再用六十多年,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夏文化源头所在地。《孟子》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经考证,舜帝的诞生地“诸冯”,就是山东临沂市平邑县的“诸冯村”。《史记.五帝本纪》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做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上述地望“历山”、“雷泽湖”、“河滨”、“寿丘”等地望至今仍然在,历史地理位置都在今济宁市泗水县和临沂市平邑县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史记.夏本纪》称:“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就是说大禹把东夷“四渎”中的“淮水”、“沂水”治理好了,从“蒙山”至“羽山”一带百姓受益了。“蒙山”就是地处临沂的沂蒙山脉中的主峰,“蒙山”和“沂山”构成沂蒙山脉。“羽山”就是当年舜帝“殛”鲧(大禹父亲)的地址,位于今临沂市临沭县和连云港市东海县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史记.夏本纪》称:“禹封泰山,禅会稽。”又称:“帝禹东巡狩,至会稽而崩。”上述两处“会稽”,皆是同一座“会稽山”,其位置在今日照市(原属临沂)两城镇的西边,即沂蒙山脉的最东端,黄海岸边。“会稽山”在《山东历史地图》、《沂州府志》中都有明显的标注与记载,日照会稽山也称茅山、苗山。浙江省绍兴的“会稽山”,是当年位于北方(日照)会稽山越国的大禹后裔,为躲避商周时劫难,渡江南南迁。按照上古习俗,“族随名迁”,因此就有了南方绍兴的会稽山,并且仍然称越国。绍兴会稽山,也称“茅山”、“苗山”,和北方日照会稽山的称呼一致。以上信息证明,大禹治水主战场在东夷,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在东夷。因此舜帝禅位于大禹。大禹在“东为江”的沂水之畔鄅国和启阳(大禹之子叫启,以启名字命名)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一一夏朝,也在东夷海岱。东夷海岱地区才是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用武之地,东夷海岱即今山东才是中国考古学上的最高学术与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学勤先生生前曾说过:“科学真姓在少数人手里,甚至在宁别人手里。”李学勤先生还在《夏商周和山东》一文中希望有人从事夏文化和山东的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