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岁月都已流失,偶然与过往相遇,我们还能哼唱出当年的旋律吗?</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2023.3.15,应老邻居于先生肖女士夫妇之邀,在1912街区的茶客老站小聚。我们两家做隔壁邻居有十年之久,算上同一大院将近有二十年。我们认识时才三十多岁,一晃如今都是奔七的年龄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位女主人(男主人未出镜)</p> <p class="ql-block">人,有时真的很奇怪,某月某日会莫名欣赏、怀念起一些微不足道的往事,因为或许某天当你回望人生时,会发现自己这几十年人生的组成部分便是由这些片段串联而成,它居然完完整整存储在你的记忆库里,一旦触摸竟是那样鲜活,那样令人玩味。和老邻居的相聚让我的记忆闸门再次打开,一发不可收也…</p> <p class="ql-block">我在鼓楼渊声巷(28号/43号)住了十九年,其中在28号大杂院(因为不是单元房,姑且称它为大杂院)住了整整五年十个月。五年多,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人生不也就是十几个五年吗?每每想起大杂院的岁月,尽管都是平淡无奇的生活,但毕竟与我之前之后所居之处有着不同的特色。</p><p class="ql-block">1988年初,我搬出结婚后居住了整七年的娘家,有了平生第一个属于小家的房子。那时部队分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以上:军龄15年,副营职以上。结婚时因条件不满,婆家又在福州,幸亏妈妈接纳了我们。</p><p class="ql-block">当初的28号大院,共有6幢三层小楼,一层两家。这是民国建筑,国民党政府某部的办公楼,七十年代之前也是部队的办公地,后被改造成家属区。</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看房,南北两面各一门,敲门进去,南边是一个套间,房主俩孩子在做功课,两间一样大的房间,约莫20平米一间,朝南一排窗户,木框结构,地面不知是脏还是本色,灰不拉几的。北边厨房,幸运的是刚通煤气管道一个月,还有个后门,进出很方便。这个小屋很简陋,正方形的房间隔出一个角做卫生间,小的可怜。不管怎么说,有了自己的房子还是非常开心的,与妈妈、哥嫂一家一起住,于人于己都不方便。</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根本没有装潢一说,拿到房子后,买了几桶涂料刷个白墙挂个窗帘就准备入住了。说起来真好笑,那天刷墙时,外间墙壁湿了后竟然现出“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巨幅画像,老人家的头像、蔚蓝色的大海、红彤彤的太阳赫然眼前,里间墙上也尽显老人家的语录。“惊吓”完毕就是一通大笑,赶紧多用了几遍涂料涂抹,干了以后倒是了无痕迹了。再说地上,原本灰不拉几的地面经过几遍清洗,居然出现了一幅漂亮的图案,米黄色水磨石为底色,四周深灰色的镶边,中间墨绿色加烫金的图案,犹如一块漂亮的地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美图让我惊喜万分(后来才知道原来住的那户是有名的邋遢)。 正月初六,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还有分到房子的另外几家),也不忌讳什么正月不能搬家的习俗,纷纷迫不及待地进驻老房新家。由此可见,没有人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p> <p class="ql-block">老房新居非常方便,大杂院里有卫生队,遇到小伤小病这里完全可以救急,不用挂号,直接看病开药,享受“家属”待遇;有招待所,想打电话就可以借用一下,转个外线即可(开始搬去家里还没装电话);有小卖部,缺少油盐酱醋什么的几步路就可以搞掂(那时还没有超市);有浴室,几步之遥,那时大家还没有装热水器。出了大门(其实就是一个涵洞,没有门)就是烟火气十足的渊声巷了。</p> <p class="ql-block">住在这里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了,六幢房子中间、周围的空地和小路是五岁的女儿骑着小二轮乐此不疲的地方。当别的孩子还在骑三轮车时女儿就可以骑两轮了,上一年级时就能骑着(掏螃蟹)我的自行车满院的疯跑了。楼房边的下水管道、阴沟都成了女儿施展功夫的地方,一不留神家里的饭勺铲子就被她拿出去掏阴沟了,卫生队前经常会有堆着的沙子,女儿经常玩的一头汗水一身泥一鞋子的沙回家。很快,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玩到了一起,对过楼里常穿红裤子的小男生居然是女儿中班同学,当我认出他来问他叫什么名字,他铿锵有力不无自豪地说:“du振奇,振兴中华创奇迹!”跟着孩子间的交往,大人也都熟络起来,只不过开始的称呼一律为“某某妈妈”,若有人找只要说出孩子的名字就有人给你指门了。</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改造的住房没有阳台,楼上还好办,伸个衣架就可以晾衣服了,楼下晒衣服都是楼与楼之间拴上绳子,只要不下雨,每根绳子都被晒得满满的,不成文的规定,谁早谁晒。因为楼与楼间距窄,又在一楼,家里根本晒不到太阳,院子里也是很短暂。记得有一次,因为我上班走得早,一清早就把衣服晒了出去,那里能晒到一会太阳。可那天我走后突然想起忘带什么又打道回府,结果我晒出的衣服被隔壁的c女士全部捋到墙边上,她正将自家的衣裳挂在原来我晒衣服的地方。当时我们之间还不太熟悉,我虽然很生气,但也没说什么,看见我突然回来,C的脸显然有点挂不住。谁知没几天,她家厨房的灯坏了,其实也不是坏,我们这些老房子的厨房都是用的老式拉线开关,是开关的线从根部被拉断了,当时这里住的男人大多是基层干部,很忙很辛苦,都要很晚才回家,她家只有母女俩在家,孩子还要做作业,她急得要命,站在我对门唉声叹气一筹莫展,我得知了说,我来看看吧,其实我也没修过,我让她用电筒照着亮,小心翼翼将开关的罩子旋开,用尖头钳捏出断的线,修剪后重新打上结盖上盖子,灯也就亮了。从此,她那张见人冷冰冰的脸对我有了笑容。</p><p class="ql-block">生活就是这样,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你吃点亏,让别人得利,别人往往就会感动。</p> <p class="ql-block">我搬去没多久,经常听见对门c女士楼上一家吵吵闹闹,每次吵起来哭天喊地,甚至喊救命。有天我休息在家又听见大哭大闹,我三步两步冲上楼,只见男的气的抖抖的站着,女的坐在地上又哭又骂,寻死觅活,我一把抱住她问怎么啦?结果她哭着说:“我苦命啊!这个老不死的啊。。。”再看看她家的儿子(20多岁了)也在骂老爹。我因不了解情况只好安慰了彼此劝他们不要吵。后来听邻居说,在他家这是家常便饭、见怪不怪了。其实这个男的很可怜,因为中风病退在家,他妻子是农村随军来的,三个孩子都在城里读书找了工作,谁知男人生病留下了后遗症,女人和孩子都嫌弃他,不仅不照顾他,吃喝都是随便打发还经常骂他“不中用,死了才好”,真是让人气愤!看看三个孩子个个长得人模人样,但是这种不孝行为让我很瞧不起。有人说过,一个好女人,三代好儿孙。好女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可想而知。这个女人靠着丈夫进了城,改变了身份,却在丈夫病后忘恩负义,嫌弃虐待,她的儿女竟也如此效法,我想她以后也不会有好报应。</p><p class="ql-block">后来听说我搬家离开不久,这个男人就去世了,为他的不幸难过。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