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人才是领导者首要本领(177)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龚自珍曾仰天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来选拔人才。曾国藩也曾感慨国中无人,他认为中国若不想与外国列强讲和,就得有四五个得力的大将,他数来数去怎么也数不出来。正因为如此,他才对人才倾注了较多的心血。只要这个人确有所长,哪怕给他的印象并不好,甚至与他心存隔阂,曾国藩都不惮任用和举荐。大至总督,小至营哨,曾国藩举荐和扶植的人才不可计数。可以说,发现人才是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本领,其价值往往超过了所以现有人才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把举荐英才作为合格的政治家,而且是必备的两个条件之一来看待。曾国藩三番五次地说:“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并说:“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曾国藩之所以善于选将,皆因其知人晓事。蔡锣所辑之《曾胡治兵语录》,于曾国藩知人晓事之说,甚表赞同。其言曰:“文正公谓居高位以知人晓事为职,且以能知人晓事与否,判别其为君子小人,虽属有感而发,持论至为正当,并非愤激之说。用人之当否,视乎知人之明昧;办事之才不才,视乎晓事之透。不知人则不能用人,不晓事则何能办事?君子小人之别,以能否利人济物为断。苟所用之人,不能称职,所办之事,措置乖方,以致贻误大局,从日其心无他,究难为之宽恕也。”</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保举,主要有汇保、特保、密保三种,它反映不同的情况、级别、待遇。湘军每打一胜仗,曾国藩就办一次汇保之案,在奖励作战有功人员的同时,也以劳绩奏保一部分办理粮台、文案、善后诸务的幕僚。按照惯例,各省督抚每年年终要对司、道、府、县官员进行秘密考核,出具切实考语,“以备朝廷的酌量黜陟”故清政府对此极为重视,措辞偶涉含糊,即令更拟,官员的升迁降黜皆以此为据。战争期间,清政府基本上仍沿用此法,虽候补育员汇报甚滥,但实缺官员的补授则非地方督抚出具的切实考语不可。因这些考语是秘密的,任何人不得外泄,所以,这种考核办法及其考语,称为密考。而依照此法保奏官员即称为密保。也因为这一点,汇保一般只能得到候补、候选、即用、即选之类,而只有密保才能得到实缺官员,所以,曾国藩欲保奏实缺官员,就只有密保。</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留下了许多荐举贤才的书信,如他在咸丰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致胡林翼》中所写:“总揽大纳之人,拟请伯符、莲舫、筱泉三人。筱泉精细圆适,其从国藩也极久,其为国藩谋也极忠,往年余拟专指保之。曾为罗忠节两次言之,忠节亦极力赞成。厥后因循不果行。国藩之保举稍吝,不过局年度较隘。至于次青、筱泉之不得优保,毕金科之不成功名,则国藩实有蔽贤之咨。中夜以思,如何可赎?今毕金科则长已矣!次青、筱泉二人,万气阁下大力设法优保,或留鄂补用。以私言之,则国藩内有补于歉衷,外有益于报销;以公言之,则二子存心爱民,必不神于吏法,必有赞于高深。务乞留意承允。”</p> <p class="ql-block">咸丰三年九月初三日《与骆秉章》中所写:“昨天接到您发往江抚的奏折原件,易良干、罗主东、罗镇南都是从九品的官衔,谢邦翰保举做训导之职。我前次信函所拟定的,不该特别上奏,依照江抚原有的奏折上报。对刘长佑这个人,江西已经为他保奏了同知花翎的头衔。衡山的文书中可以不再保奏。”由于封建科举制的弊端,朝廷不能广招真正有才能的人士,故而慧眼识人,不拘一格荐举人才,为国为民谋福利,这是曾国藩作为朝廷大员的职责,也是一种胆识。</p> <p class="ql-block">为免用人不当,曾国藩有几点特殊的用人标准。其一,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大家在一起交往,如果一个人老是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以表现和施展的机会,那么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将来一起合作共事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人应力戒表现欲太强,在曾国藩所谈的处世禁忌中,第一条就已谈到不喜好夸夸其谈,到处表现自己。另外曾国藩还说过:人只要稍微有些才能,就想要表现出来,以示与别人的不同。争强好胜的人这样,追逐名利的人更是这样。同当士兵,就想着要挺于同列;同当小军校,就想着要在军校中出人头地;同是将军,就想着比别的将军高一头;同是主帅,就想着要比别的主帅高明;他们共同的一点是不知足、不安分。</p> <p class="ql-block">其二,要提防性格怪僻的人。性格怪僻的人是天下最难侍候的,因为他们忽阴忽晴,忽笑忽悲。曾国藩非常不喜欢与性格怪僻的人打交道,因为通常这类人喜怒无常,变化无端,不易掌握。前后出入曾国藩幕府的不下三四百人,出自曾国藩幕府而任高官者也不下百人。曾国藩与这些人的关系大体是很融洽的,但也有少数几个人很不买曾国藩的账,左宗棠是其中之一。对于左的天才可用,曾国藩多次向清廷密保、密荐,但对左在自己手下工作,曾国藩却十分慎重,保持警惕。</p> <p class="ql-block">其三,轻薄之人,好看不好用。用好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大问题。曾国藩的用人技术是:让明白人留下,让糊涂人走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与之有关系的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只有时时不忘求人自辅,才能抓住时机,创造人生的辉煌。曾国藩认为,人最忌轻薄肤浅,没有内涵,几番接触,就会使人感觉俗不可耐,或令人生成大凡有一定学识或修养的人,都能够沉着稳练,谦谨坦荡,而轻薄之人,好看不好用。</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在朝为官多年,之后又带兵打仗,指挥千军万马。手下将领幕僚,济济一堂因而在识人、用人上有其独特心得,其中也有从识人不慎中得出的教训,曾国藩曾经举荐周腾虎,谁知周腾虎刚得到奏保,即遭连章弹劾,遂致抑郁而死,使曾国藩大为伤感。他在日记中写道:接少荃上海信,知周弢甫在沪沦逝。老年一庸荐牍,遽被参劾,抑郁潦倒以死。悠悠毁誉,竟足杀人,良可怜伤。曾国藩从此接受教训,其后在用屡遭弹劾、名声极坏的金安清时,坚持只用其策,不用其人,并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解释说:“眉生之见憎于中外,断非无因而致”今若多采其言,率用其人,则弹章严旨立时交至,无益于我,反损干渠。余拟自买米外,不复录用。此外如恽世临、郭嵩焘等人,经由曾国藩奏保,于二年之内连升三级,由道员超濯巡抚,复因名声不佳,升迁太快而被劾降调。曾国藩亦从此接受教训,待1865年十月清政府欲令李宗羲署漕运总督、丁日昌署理江苏巡抚而征询曾国藩的意见时,曾国藩即直抒己见,并提出自己的理由:一岁三迁已非常之遭际。李宗羲廉正有余,才略稍短,权领封圻未免嫌其过骤。丁日昌虽称熟悉夷务,而资格太浅。洋人变诈多端,非勋素著之大臣,不足以戢其诡计而慑其娇气,该员实难胜此重任,总之是不同意这种安排,以杜升迁太骤之弊。结果,清政府接受曾国藩的意见,随即撤销此议。</p> <p class="ql-block">奏保之难,不止于此,也有本人不愿出仕或不愿受人恩德,受保之后本人不以为恩,反成仇敌的。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谈道:“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之处。有保之而本人不以为意反成仇隙者。余阅世已深,即荐贤亦我顾忌,非昔厚而今薄也。”这可以说是曾国藩的阅历之地,经验之谈。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其选人用人之法,对我们现代的领导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我们重点的还是要学习其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一些心地狭窄的领导者,恐怕有才能的人超过自己,所以不予发现和举荐,这样的为官者真的该反省自己的行为了。</p> <p class="ql-block">读曾国藩的书,听曾国藩的故事,综合归纳曾国藩用人之道“三用三不用”。何谓三用?一、勇于变通的人,可用;二、内心机智的人,可用。三、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豁达的人,必用。何谓三不用?一、喜高怒重的人不可用;二、缺乏激情的人不可用;三、做事不周密的人不可用。用人说深奥也深奥,说简单也简单,具体得看当领导的是谁。当领导要有“为官之道”,“为官之道”离不开“用人之道”。要想在一个领导岗位上当好领导,必须向曾国藩学习“用人之道”。不是每个领导用人的时候,绝对不用错人,包括曾国藩在内,也有用错人的时候,用错人之后,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吸取教训,改过自新。曾国藩曾经为清朝政府举荐周腾虎为官,殊不知,周腾虎刚获得奏保,因违法乱纪即被人举报,遭连章弹劾,遂致抑郁而死,在这件事情上,致使曾国藩大为伤感。曾国藩接受了教训,在用人方面上更加谨慎,后来对屡遭弹劾、名声极坏的金安清,只用其策,坚决不用其人,这就是曾国藩用人高明之处。</p> <p class="ql-block">中国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曾国藩做事很圆滑,都认为曾国藩为人处世,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达到了完美的最高境界,这是源于曾国藩经历的事情多。每次经历看似退步,实际上是进步;吸取退步教训,总结成功经验。正如:“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出自布袋和尚《插秧诗》。曾国藩经历一次失败,又是进步一点,拉锯式前进,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经验,最终成为完美之人。</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阅人无数,实际上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贵人相助。曾国藩懂得发现人才,更懂得重用人才,这些人才就是曾国藩的贵人,帮助曾国藩成就大业。曾国藩不是天生就聪明,还是靠他自己的努力,爱动脑筋,勤思考问题,善于观察事物发展动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善于总结失败和成功经验,吸取历史前人的教训,致使自己变得更加有智慧。曾国藩最大成功,就是懂得重用人才,用人才为自己做事,善作善成。人才做事,以好的方式、方法、途径来取得好的成果。人才既要善于干事情,更要善于把事情办好。借用别人的聪明才智为自己做成事,如此好事情,值得现代人学习曾国藩“用人之道”和“为官之道”,这正是编写这篇文章最终真实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人才不被重用,反而重用庸才:对国家而言,难以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空谈误国,导致国家永无宁日;对单位而言,经济无法发展,而且内部矛盾比较突出,人心背向,有令不止,各项工作无法推进,难以完成年度各项工作指标任务,更重要的是庸才会带坏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长期下去将会恶化地方风气,影响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出现类似问题,说明上层领导没有眼光把人才选好,用人不当,责任很大,无法推卸的责任,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既然人才这样重要,这个问题不能当做小事忽略过去,实际上是摆在领导面前的一件大事。人才指有才识学问或德才兼备的人,在某种领域有专长、有一定贡献、具备一定能力的人。德才兼备,是对有才能的人进一步要求,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杜绝关起门来,自己选自己为优秀,这样的操作,始终不会发现人才,这样的优秀也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反而给实抓实干的人才致命的打击。人才对任何国家、对任何单位,无论是大单位或者是小单位,都显得十分重要,缺少人才参与其中,很难办成大事的,在国际上就是人才战略。</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才何其多也,千里马多伯乐极少。遗憾的是多少年来,源于多种原因所致,许多的人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被长期压抑着、埋没着。重用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伟大民族,正是由于老祖宗对于人才的重视,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人才是重要的生产力之一,人才资源对于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全球,近年劳动力市场趋紧,优质人才供不应求。总而言之,社会要改革要发展,关键在于重用人才。重用人才是自古以来的重要话题,哪一个朝代重用人才,哪一个朝代就兴旺发达。读书求学问的人,看过不少新时代的用人智慧书籍,听过不少新时代领导说话的精神,大会、小会都提到“人才”这两个字,看起来几乎都是从上至下很重视人才开发,到了基层是否有人去落实这项工作呢?虽然落实了,但是落实不到位。问题出现在细节方面上应付了事,随意指定一个庸才去引进人才,这样怎么能够把人才引进来呢?不是人才的人去引进不了人才的,本身是人才才能够发现和引进人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里用一个典故说明这个问题:人才在哪里?人才在基层,高手在民间;到哪里去找人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百姓的心声,了解民情民意,结识正能量的人,人才就在身边,精准答案就在这个历史典故。</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威王死后,新上任的宣王需要淳于髡辅佐,新官上任三把火同时一起烧起来,新上任的宣王总要先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才能和胆识。齐宣王从招纳贤士做起,于是宣王下诏求贤才。有一天,淳于髡连续推荐七名贤才给宣王。这么快就求到贤才,齐宣王感到很奇怪。淳于髡推荐这七名贤才,是不是真正贤才,不能用错一个人,用人有风险,用人须谨慎,直接关系国家大事,为此宣王表示怀疑的心态,立马召淳于髡进宫问清楚,宣王说:“我听说物色贤才不容易,本来是很困难的事。如果能在千里方圆之内选出一个贤士,那就好似贤者多得并肩而立了;如果百年之内能出一个圣人,那就好像圣人多得犹如江河的源头,源源而来啦。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七个贤才给我,这样看来,贤才岂不是太多了吗?”淳于髡语气委婉,而又中肯地回答:“大王,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您留意观察万事万物,任何事物都有规律,鸟儿总是同类聚居一块儿,野兽总是同类行走在一起。我们要是到洼地找寻柴胡、桔梗这类药材,无论多少年您都找不到一根;如果到睪黍、梁父这两个山上去寻找,容易找到了,找到的药材可用车子装着运走。夫物各有畴(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本人,可以算得是一个贤才吧!所以,大王您要我推荐贤才,这就是好比到河里去取水,用火石打火一样,当然就容易了!”</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曾国藩会重用人才,也就相当于伯乐会相马。古往今来千里马常有,伯乐只有一个,善于学习伯乐精神的人极少。虽然朝代不同了,杜绝死搬硬套,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但是古今用人方法,还是大同小异的。在此处的领导,比喻是养马人。养马人要学会伯乐相马术,要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就是知人善任。千里马能一天跑千里是不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粮食和草料,吃饱才能跑得了,吃不饱纵然是千里马也跑不了。千里马生病了,要给予适当的照顾和休息,配备最好的医生。千里马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应该得到相应照顾,遇到陷害要全方位重点保护,方能有足够的精力跑完千里全程。在这里是用千里马来做比喻,举一反三,对于这个问题是对领导的一种考验,领导是否愿意去发现和重用人才,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眼睛当做看不见,那就是很麻烦的事情。太多的领导有这种和那种顾虑,总是以为人才重用了,担心人才超越过自己能力,害怕人才抢夺自己的位置,影响到自己的仕途,这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在现实中,存在如此领导,只想重用人才,又要打压人才,让人才永远处于“奴才”地位,也懂得没有人才做不了大事情的道理,最后还是千方百计设圈套,不给人才出人头地,致使人才无法正常发挥。总想给人才帮助自己做工,完成任务了兔死狗烹。</p> <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好的领导,懂得重用人才是为官之道的第一本领,这是曾国藩为官之道成功的宝贵经验,值得学习推广。德才兼备的领导,总是懂得克服错误思想行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切顾全大局为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及时发现德才兼备的人才,常常深入基层暗访,以多种形式考核干部,重点在于考核考察对象是否孝顺父母和尊师重道,道德品行是否得到社会的公认?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重用优秀人才,为自己积累功德,造福子孙后代。</p> <p class="ql-block">回馈:实话实说,别人有特长,我没有任何专长,读书写作是我最大的兴趣。我对社会没有特别的贡献而深感不安,只想用写作方法帮助社会大众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是我最大的愿望。让中国老祖宗慈悲加持,致使字字生金、句句话成为美容品、篇篇文章暖人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初心和使命,如果夜晚失眠时读我其中一篇文章,就让你睡安稳觉;如果心理痛苦时,读我其中一篇文章,就能解除你心中的烦恼;当孩子不愿意听父母教育时,读我其中一篇文章,教育方法尽在其中。本来都是非常普通的文章,不如美友写得好,只好向美友学习求进步,让文章内容蕴藏深奥的哲理启迪心灵。</p> <p class="ql-block">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为取信于民,尊重历史事实,在创作时候,阅读大量史料求证,然后从智慧角度审视历史;原创作品具有独特性,贯穿古今通达未来。本人创作与众不同的思维,把读者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投稿“读书笔记分享会”,主要是让读者开卷有益,懂得读书写笔记,养成读书做笔记习惯。文章中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本人文化水平有限,没有能力解答读者所提出的问题,更没有超强能力跟学者专家辩论。敬请放过我一马,我会下定决心向社会大众虚心学习。</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7日(星期五,党政办值班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