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汤显祖的一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使徽州成为一个让许多人魂牵梦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尤其是春天,雕梁画栋的老宅被青山绿树环绕,素雅淡然。河岸旁的<b>油菜花</b>盛放。泛舟江上,两岸依坡就势的枇杷林,环村临水的油菜花,与绵延错落的徽派古村落,构成了<b>最美的春天</b>。</p> 新安江山水画廊 <p class="ql-block">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全长约百里,景区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两岸生态环境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立体生态格局。</p> <p class="ql-block">景区途经歙县、雄村、桃花坝(或渔粱)、浦口、南源口、坑口、樟潭、棉潭、月潭至深渡镇。沿途景点有九砂民居、三潭枇杷园、绵潭徽戏、渔鹰捕鱼、漳潭千年古樟、徽州十里红妆馆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34, 34, 34); font-size:15px;">新安江山水画廊,</b><span style="color:rgb(34, 34, 34); font-size:15px;">东方多瑙河。曾经有作家曾这样感叹:“不知是山浸透了江,还是江染浸了山,人到新安江,连眼瞳都被染绿了。” 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故称之为新安江百里画廊。</span></p> 梦幻坡山,雾里乡村 <p class="ql-block">坡山在高企的徽州山寨之上,近年来名声在外,绚丽的晚霞、安静的村落,特别是第二天的云海波澜壮阔,与油菜花的金黄共舞最美乡村乐章。</p> 木坑竹海,世外桃源 徽州古城,徽州文化发源地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文物遗存众多。徽州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主体建筑有徽州府衙、许国石坊、长庆寺塔、东谯楼、南谯楼、曹氏二宅、渔梁古坝、渔梁街、斗山街、徽园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的三百余幢古民居,是展示和体现徽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徽州古城内的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最直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东汉、西晋、唐末、北宋时,有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徽州文化则是对中原文化的最杰出的包容整合。它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所出的学者和杰出人物诸如理学、经学,代表人物有朱熹 (朱熹自称“新安朱熹” ) 、江永、戴震、俞正燮,医学有新安医派;建筑学有徽派建筑和四雕 (木、石、砖、竹 )艺术。经济有徽商和理财专家王茂荫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惟一的中国人 );国画有新安画派、黄山画派,成为大家者有渐江、石涛、黄宾虹等一大批人物,文房四宝,突出者为徽墨、歙砚,纸、笔亦有悠久历史。“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徽州街巷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街首处“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木牌坊,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赐建。大北街为府城商业区。该街朱家巷口有“豸绣重光”坊,蕴含明末朝廷斗争故事。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凿箍。井边方士载宅为明大学士许国府邸部分遗构,已辟为许国生平展览馆。中山巷为阶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风貌,巷内有两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囚禁处。</p> 徽州古建筑村落西递 <p class="ql-block">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黟县东,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已有950多年的历史,现有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的祠堂3幢、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西递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p><p class="ql-block">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皖南古村落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1年,皖南古村落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棠樾牌坊群 <p class="ql-block">牌坊,是历史授予徽州的勋音。历史上,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淡;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传》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1996年,棠樾牌坊群被国务院公布列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远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于棠樾村口,其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环境(如古桥)等构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环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建设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筑风格确混然一体。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p> 歙南第一村,昌溪古村落 <p class="ql-block">昌溪古村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它位于歙县南部山区,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古城30公里,新安江山水画廊7公里,全国摄影基地—石潭2.5公里,著名的山水画廊—新安江7公里。从歙南名镇深渡镇至昌溪大约五公里左右,地处千岛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经的皖南山间盆地中,四周群山环绕,山青水绣,境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色迷人,走入昌溪如入世外桃源。昌溪村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黄山市百佳摄影点、黄山市“特色文化之村”、国家级2A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村落一大批古民居如繁星璀璨,保存完整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砖木瓦房古建筑百余幢,尤以二贤故居、五喜老宅、鸿元庭院最为著名,水口园林、古樟石桥,龙川“三太子”、龙泉、龙井、上干四季田园等人文景观,仿佛向世人讲述一段段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村落东起务本堂,西至西静庵,古建筑群全长3公里。村头村尾水口古树参天,村后来龙山林深木密,村前70多米宽而又清澈见底的昌源河上架有三座木桥、一座石拱桥,砌有水埠八处。村中前街后路,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200多条巷弄纵横交错,点缀着201栋古民居及古庙、宗祠、书院、亭阁、园林、陵园、牌坊、水塘、古井。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清澈的溪水穿街过巷,在“街心公园”融汇后,形成优美的“S”形溪流,注入昌溪河。</p> <p class="ql-block">该村历代文人辈出,商人、社会名流层出不穷。国子监吴天金、吴鸿元;登仕佐郎吴象崧(名五喜);兵部六品吴鸿亮;户部九品吴鸿宾;诗人、书法家吴进贤;法学家吴迪贤;革命烈士吴锡达等等。这里山川秀丽,文风拂郁,民俗纯朴,古迹众多。</p> 徽州小布达拉宫万二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text;">原生态深山古村落,被称徽州的小布达拉宫万二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text;">万二村,坐落在离歙县昌溪约十里地的一个深山坳中,百来户人家,居住的大多是王、汪后裔。她犹如璞玉,深深地藏在大山里,无玉人雕琢之。万二整齐科学的村落结构、独特的山区建筑风格、保存完整的石板街巷,依然显示着这村庄骨子里的大气。村里窄街小巷,清一色的石板铺地,徽派风格的老屋错落有致,黄泥筑就的土楼穿插其间。漫步在古老的雨巷和悠长的石板路上,感受着徽州乡村独有的气息,令人陶醉。万二是目前国内保留最为完整的原生态徽州古村落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徽州不仅风景优美如画,而且历史悠久,厚重而灿烂徽州文化更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探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