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美丽的阳春三月,我有幸参加了语文学科研讨会,同时也有幸接受了心灵的洗礼。语文课堂是什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这些积压在心里的问号在本次培训中都一一得到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 语文知识是朴素的,语文课堂是有韵味的。</p> <p class="ql-block"> 语文课堂是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是思想碰撞的课堂,更是情感升腾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有美妙情感的呼唤,还有对悲悯情怀的追问,更有对生命内涵的思考,在语文广阔的文学之路上,铺垫在学生脚下的是文字,是思考,更是那些看似与语文课堂毫无关联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有多么广阔,生活就有多么广阔。文言文课堂的枯燥无味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是一个另老师棘手的问题,如何趣味教学?就变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事情。韩老师在点评《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就提到文言文课堂要上的有趣味一点,努力把文言知识上的丰厚一点,比如爵位、伯位的来历知识,敢、执事等敬语要讲清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理解和语气去朗读、揣摩,体会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感受远古日常语言的魅力。另外,一些字词故事(比如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由边疆地区引申到质朴粗野朴实的人,又引申到轻视的含义)甚至零碎偏旁部首(鄙字的大耳旁也颇有深意:边邑,因此邓在远古时代也有边邑之意)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兴趣,成为学生爱好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点。这样一来,很小的一个知识点就可能带动学生深入文言文,越回归最朴素的知识,语文课堂的韵味感就越浓厚。</p> <p class="ql-block"> 讲究一课一得,一课学会一个能力。</p> <p class="ql-block"> 郭老师执教的学写历史人物短评——联读《屈原列传》《苏武传》一课,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一节课就完成评价历史人物一个任务,基于学过的两篇课文,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设置爱国主义教育情景,出示具体写作要求以及分值,引导学生以完成表格的形式,回归课本搜寻人物主要事迹,总结人物品质,为屈原或者苏武写人物短评。一节课学会一个能力,掌握一道题,甚至迁移一类题,看似越简单的事情,其实越困难。在郭老师目标明确的指引下,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桌互评,打分,并讲解如何修改),最后出示自己写作的人物短评,引导学生升格。郭老师真正把45分钟真实且充实的课堂还给学生,她像园丁一样修剪了学生的枝叶,助力学生深处扎根。这节公开课仅仅展示几页PPT,但是却引导学生有了如何评价人物的标尺,我想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简单的老师吧,能引领,有思考,会挖掘。</p> <p class="ql-block"> 课堂设计应更注重实效,返璞归真。</p> <p class="ql-block"> 在韩老师的指点下,两位执教老师的课堂既简单清晰,又深入浅出,充实高效。要做到如此,就要做到课堂设计要求真求实,老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真正的深入文本中,教学时要去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带领学生领略课文风光,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这两节公开课都抛去了繁华的外衣,求真求实,质朴高效,回归课本,回归课堂。难道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与生活有巨大联系的语文知识传播者,不更应该这样去认识我们的课堂,认识被我们日常所忽略的诗歌,散文,小说,喜剧等等类型的课文吗?分数不是全部,学习文学知识,用文字更好的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更是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秉承为学生负责的心而长远考虑的问题吗?</p> <p class="ql-block"> 知识的泉,永不干涸,教学的思维,也要永远汩动。回归教育本真,是我本次培训最浅薄的思考,也是我最深的触动,更是我未来最真实的践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