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7月3日</i><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上七点多,我一个人赶往北京火车站坐上了开往唐山的火车,专程去参观这座曾经发生过大地震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山是河北的工业重镇,煤炭、钢铁、陶瓷等产业发达,素有“北方瓷都”之称,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大多数六零后一样,唐山这个名字在记忆中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大地震。发生在45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留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事情,也许和当下持续了一年多的新冠疫情成为我一生中亲历过的最重要的两件自然灾害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想那次大地震,我至今记忆犹新。1976年,我上高中二年级,那是一个多事之秋,7月份正值学校放暑假,学校成立护校队,就是组织部分同学暑期在学校做安保,我也是护校队成员。27号这天,记得天气特别的闷热,我和冯伟、戴学平、宋洪泉几个同学在楼内热的不行就爬上了初中部教学楼的三楼楼顶乘凉,望着天空的星辰,几个人背靠背依靠着打盹,也不知道是几点钟,突然觉得晃动了一阵,我还怪背后的同学晃动什么,他说我没有晃啊,互相还埋怨了一番,没过几分钟,听得教工宿舍的人纷纷从楼内跑出来,嚷着说地震了地震了,我们几个人惶恐的从楼顶跑下楼去,院内人越来越多,大约半小时后又陆续回家睡觉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第二天回家,包括路人都在议论着昨晚的地震,当时没有现代通讯工具,还不知道震中是在几百公里外的唐山,也不知道地震造成那么大的人员伤亡,但是当地就开始部署防震工作了。当年我家所居住的院子都是一排排老旧的平房,常年失修,是起脊的尖顶瓦房,听老人说原来是食品公司仓库改建的,与邻居家隔壁的墙都是用竹子间隔泥巴糊上的,我清楚的记得晚上邻居说话听得一清二楚,靠近顶部晚上还能看到邻居家的灯光,每逢刮风的时候房顶都往下落尘土,下雨的时候时常需要用脸盆接,抗震能力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余震不断,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还下起了大雨,弄得人心惶惶,到处买塑料布搭建防震棚。我们家的防震棚是我一手搭建起来的,位置选定在家里平房的窗后面空地,白天在家,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就挤在用木棍和草席支撑的约有三四平方的防震棚里。晚上蚊虫叮咬酷热难耐,实在热的不行就拿张席子到院子的开阔处席地而睡,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在后来的多少年里,地震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至今心有余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第一次来唐山,也许是因为地震纪念日临近,最近一段时间冥冥之中总有一种意念驱使着我来看一看这座英雄城市的模样。下了火车,天下起了雨,我乘公交车前往位于市中心的地震纪念塔,沿途到处是撑着雨伞匆匆赶路的市民,路边都是三线城市相类似的楼房建筑,显然没有十分破旧古老的房子,问了旁边的人才知道现在的唐山市区比大地震前的老城往北移了十公里,并且是一座全新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山地震纪念碑是一座由四个方形截面独立钢筋混凝土柱组成,下面是一米多高的基础台阶,四周有花岗岩浮雕,镌刻着英雄的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惨烈画面,纪念碑正前方是大地震十年后也就是1986年唐山市政府所立的碑文,上面写着:“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决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纪念碑广场的西侧是唐山地震纪念馆,里面陈设着大地震的场景和抗震救灾以及震后重建的图片,这里也是唐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能详尽了解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我决计去大地震遗址公园去看看,坐了快一个小时的公交车,终于零距离走进了1976年那场大灾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占地有近千亩,走进正门迎面是大地震纪念墙,是由黑色花岗岩砌筑的数丈高百余米长的镌刻着二十多万地震遇难人员名字的巨型碑墙,规模之大令人震撼,如此浩大的纪念碑恐怕够得上世界之最。我仔细察看着每一个在大地震中逝去的名字,不免感觉伤感沉重,在他们的名字下面时时有一朵朵粘贴着的鲜花,那一定是他们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而送去的祝福和哀悼。我沿着高高的纪念墙缓步前行,二十四万死难者名字用隶书镌刻烫金,按照不同区划分布,显得庄严肃穆。听说有的一家两三人,甚至是全家罹难,加上官方公布的十六万多重伤人员,总共伤亡人数达到四十多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墙的前面,是处于震中的唐山机车车辆厂遗址,保持着地震后的原貌,车间框架结构横七竖八,高耸水塔摇摇欲坠,到处都是黑漆漆的残垣断壁,一片狼藉,与电影《大地震》中现场非常相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山地震博物馆就在遗址公园的北侧地下,馆内大量的图片资料真实的记录了大地震后的悲怆场景,从俯瞰的照片中看到整个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基本看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有的楼房只剩下一面山墙,窗户掛在半空中,有的残壁上的窗帘衣物随风飘摇,印有“抓革命,促生产”等明显带有文革味道的工厂门柱横在地上,最为让人痛心的是抗震自救中的人们,有的背着亲人的尸体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有的瘫坐在地上哭喊着亲人的名字,还有怀抱着没有了生命的孩子欲哭无泪,更有多少被困瓦砾下无助的人在绝望中逝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中滚动播放的音像宣传片里放映着灾后惨烈画面,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对母女被压在了废墟中,年轻的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护佑着襁褓中的婴儿,母亲用双手挖着身边的瓦砾,几天过去了,双手已经露出了骨头,她把自己最后的两滴奶水滴在了孩子的口中,她感到了绝望,黑暗中,她摸索到了一根织毛衣用的竹针,在自己的双手扎出血来,孩子吮吸着妈妈的血活了下来,妈妈却再也没有醒来。类似这样在地震后自救的故事在那个恐怖之夜不知还有多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派出了以华国锋总理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深入灾区进行慰问。唐山地震发生在城市集中、工业发达的京、津、唐地区,震级大,灾害严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级救灾。成立各级指挥部,以解放军为主体对口支援,有组织地进行自救、互救活动。十余万解放军官兵紧急奔赴灾区救援;全国各地5万名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紧急集中,救死扶伤和运送救灾物资;危重伤员由专机、专列紧急疏散转移到11个省市治疗。强烈的地震使交通中断,通讯瘫痪,城市停水、停电,抢修通讯、供水、供电、恢复交通等生命线工程是唐山救灾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中央据此迅速布置了各专业系统对口包干支援的任务。邮电、铁道、交通、电力、市政建设等部门立即行动,保证了关系灾区民生系恢复和重建的顺利进行,在之后的多年看到的有关资料中显示,中央军委迟浩田上将亲临灾区坐镇指挥,《李鹏回忆录》中也记述了当年支援灾区电力建设的经历,山东政协《春秋》杂志也曾有文章记录时任泰安市卫生局长的于连荣作为山东支援灾区副组长所写的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震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阴雨连绵,疫情严峻,唐山防疫工作采取突击治疗、控制疫病传染源、改善环境、消除病菌传染媒介、预防接种、提高人员抵抗力的综合措施,实行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土洋并举的办法,把疫病消灭在发生之前,从而创造了灾后无疫的人间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博物馆的一角,是一张各省支援唐山地震灾区人员物资统计表,我看到我们山东派出医务工作者和援助物资排列全国第二,充分显示了山东人乐善好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当年大地震时幸免于难的人最小也有五十岁了,不知还有多少活在世上的人亲历过那场灾难,他们心中的痛可能一辈子也摆脱不掉,更有甚者是那十几万的重伤人员,肯定不同程度的留下了伤残,他们是如何在失去了亲人自己又遭受病痛折磨中度过了这些年的。时间是淡化痛苦的良药,好在人间有大爱,希望曾经的痛永远成为过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