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地书的人

绿色蔬菜

《辽宁日报》<br>《辽沈晚报》<br>写地书的人<br>□李友忱<br> 地书就是在地上书写文字,又称为用水在地上写字的艺术。在我市的各大公园、广场常看到一些老人书写这种地书。进入冬季后,我会时常想起与他们交流的场景。<br> 我居住在沈阳东南方向的湖边广场上,每天上午十点左右迎着暖阳,有一伙围在一起交流着、讨论着,时而哈腰低头,时而起身相视,走近细瞧是一群六十开外写地书的人。只要到了晌午就回去吃午饭,睡午觉,生活十分惬意规律。<br> 人群有一位头戴鸭舌帽的袁老师,他手持自制的地书用笔,边写边与身边的人交流着,当我上前他主动热情地将手中的“大笔”递了过来:“爱好者吧,来写上几笔大家相互交流,”我细心打量起来,他不到七十岁的样子,经过交谈,他住在女儿家,老伴帮着女儿带孩子,在这个广场写地书五年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br> 远处还有一位长者手提大笔在小水桶里蘸了蘸,他的大笔明显与袁老师的不同,标准、规范、鲜亮,一看就是厂家制作的那种。再看长者白衣、白裤、白鞋,一头银发,颈部系着鲜艳的丝巾,形象非同凡响,气质非同一般,神态非常自信。他悬笔写正楷字,边上的袁老师介绍说:“他78岁,地书使他的晚年生活更有风采。”<br> 这天的阳光与蓝天太适合写地书了,袁老师指向远处:“他更厉害,左手写地书。”我拾头望去,只见他一步一颤地向我们走来,他左手持石膏板蹲了下去,默写岳飞著名《满江红》和诸葛亮《出师表》诗词。行书写得非常漂亮,笔道结构十分有功力。袁老师介绍道:“他姓胡,57岁,三年前脑干出血,失去右手书写功能,他左手写地书一年了,是地书改变了他消沉的心态。”我注意到有许多路人围观称赞。<br>  早饭后的上午,心里惦记着广场上写地书的人们。有书写狂草的崔老师,书写行书的王老师,还有一位大个子董老师,胖子白老师。66岁的关老师兴趣广泛,不仅热爱书法,还培养了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篆刻、摄影等诸多爱好。同时还认识了54岁的小张,掌握草书笔法,书写流畅自然,人们称他后生可畏。一支笔不闲着,他写几个字转到另一个人的手里,笔不闲着话也不断。晌午将至,人们陆续散去。<br>  我喜欢写地书人谦卑好学的样子,他们每次告别都是对下次相聚的期待。 一首“巨笔得心通臂悬,方遒挥斥乱云闲。清泉胜墨三分劲,力透青石剑气湍。”表达了写地书的舞台虽小,装着的是简单的追求、快乐的分享、惬意的生活,他们写出了精彩的晚年生活,阳光也温暖了他们的文化心灵。 简历:<div>李友忱,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div> 制作:<br>绿色蔬菜(刘晶),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及和平区两级作协会员。散文发表于《沈阳晚报》《沈阳广播电视报》《幸福老人报》,散文和诗歌发表于《共和国知青》,现受聘《中国知青专刊》编辑。喜欢诵读、声乐、器乐。崇尚:天道酬勤、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