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1316]——最后的“明朝梓里”(节选)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天龙屯堡</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font color="#ed2308">1|屯堡缘自征南屯田</font> 贵州多以青山碧水的奇妙风光,以及少数民族的旖旎风情略胜一筹,古镇古城相对鲜为人知。其实不然,除了青岩、镇远、丙安和隆里四大古镇外,贵州还有独特神秘的屯堡村寨。<div><br></div> 在如今的安顺地界,还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民俗方式,都沿袭着六百年前明初的文化习俗,犹如展现了一幕幕明代历史的活化石。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就是“屯堡文化”。<div><br></div> 光阴倒流至六百年前,朱元璋经数十年南征北战于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但西南一隅还尚存元朝藩王,如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和各路实力强劲的土司等。朱元璋采取劝降策略,西南大部势力迫于明军强大军力,纷纷归附大明王朝。洪武十四年(1381),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反复无常,数度杀害明廷使臣,举兵反叛,朱元璋终下武力解决西南藩王的决心,同年九月初在南京集结大军,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三十万大军声威震天,经数月征战最终平定西南。<div><br></div> 为防止元朝残余及土司势力卷土重来,傅友德上奏明廷屯田驻守,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准奏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这项决策意义深远,可谓云贵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开发,使贵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之后于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从此“独立建省”,不再隶属云南、四川等省管辖。<div><br></div> 为“永固江山”,除“屯田戍边”外,朱元璋还建立“卫所制度”,在滇黔古驿道两侧,尤其是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三分操备七分种”。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攻下普定(今安顺)后,命安陆侯吴复修建城池,次年(1382)二月建成普定卫城,下设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统兵1120名,长官称千户,下设百户所、总旗和小旗,每个卫所总领兵额5600名。<div><br></div> 后来又将两湖、江南一带无地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户、工匠等,悉数迁移入滇黔屯田,由政府按规定分发土地、种子和农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外剩余的由屯田移民自行处置,这种屯田形式称为民屯。为进一步扩大军队给养的来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用所收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营,这种屯田形式称为商屯。<div><br></div> 朱元璋当年为各少数民族向化儒学,还强迫西南少数民族土司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儒学,使他们“永奉正朔”,从儒学中步入文明。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种文明的传播确实带有一定的压迫性,但是明朝的征南屯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征伐与占领,而是当时统一国家必要的治理方式之一。<div><br></div> <font color="#ed2308">3|重拾屯堡记忆碎片</font> 距贵阳市七十公里,有一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称之“滇之喉、黔之腹、粤蜀之唇齿”,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龙屯堡。天龙屯堡原是顺元古驿道上一个驿站,元代名叫“饭笼驿”,乡儒感觉“饭笼”两字不雅,恰好屯堡两侧高耸天台山与龙眼山,便各取山峰头一个字,“天龙”成为村寨之名。<div><br></div> 从新落成的牌楼进入天龙镇,“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陇,枝发云贵三千里守望家乡”的对联昭示了天龙屯堡的渊源。转一个弯,一处明代驿茶坊引人注目,一身“凤阳汉装"的妇女当炉烹茶,老式灶具、古木方凳、粗陶大碗,让人领略明清茶坊的韵味。茶坊后的演武堂里隐约传来锣鼓声,这是在为游客表演地戏。<div><br></div> 天龙屯堡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确保了屯田成功,以及邮务和经济动脉的畅通,沿驿道两侧的大批屯田切割了土司势力。现今安顺境内的屯堡,仍能找到很多用于燃放烽火的烽台遗址,若发现土司图谋不轨,即点燃烽火发送信号,通知其他屯堡驻军快速集结和布防,以便有效的防御和攻击。在天龙屯堡各处,如今依旧可见保存完好、岿然屹立、构筑坚固的屯堡群和高耸的碉堡,碉堡地不同方向留有三角形的观察孔眼,旧时战乱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辨。<div><br></div> 起初周边的少数民族对“屯堡人”处于敌视状态,但随着数百年的交融与磨合,敌视变成了互鉴互惠,少数民族同胞向屯堡人学会种植各种谷物的先进技术,改变原先刀耕火种的习惯,苗族至今仍把玉米叫做“那丢”,意思就是汉人的粮食。<div><br></div> 六百年前战事已随岁月远去,走进天龙屯堡,仿佛走进时光隧道。天龙屯堡随处可见身穿大襟宽袖,蓝色长袍的村民,据传他们是来自明朝洪武年间南京周边的屯军后裔,特别是妇女服饰与众不同,宽袍大袖衣衫,或青或蓝或紫或绿或红或粉,腰系丝绦,头包绉帕,长发挽髻,插银针,别玉簪,吊耳环,戴银镯,足蹬绣花尖头鞋,正如《安顺府志》记:“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div><br></div> 日月更替,斗转星移。而屯堡人却在黔境一隅顽强地坚守着,传承祖先的传统,保持着大明朝文化的世代传承。作为汉民族的一个独特群体,安顺屯堡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文化特征,并融合和促进周边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如今,其熠熠发光的人文内涵,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谢谢浏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