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彝族祭舞《喀红呗》

云天化彩(赵智钦)

<p class="ql-block">  彝族祭祀舞蹈《喀红呗》是由四名男子耍跳。“喀红呗”系彝语,汉语叫“跳脚”、“跩脚”、“拐脚”,也叫“灵桶舞”、“鬼桶舞”,是由古代彝族丧葬中的祭祀性舞蹈演变而来,现流行于乌蒙山一带的镇雄、彝良和贵州省与云南东北部接壤的毕节地区。</p> <p class="ql-block">  古时彝家人死后丧家要派人报信,亲友们前往祭奠。奠毕,亲友们便围着房子和棺材边唱边跳,通宵达旦跳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  彝族祭舞《喀红呗》,由很多舞段组成,但每一舞段只有一个特殊技巧动作。它有十几种舞步:跩脚步、甩铃步、左右甩铃步、行进甩铃步、斜伸手甩铃步、吸腿步、跳脚等。主要都是模似禽兽的动作,如羊角碰角、猴子爬树、老鹰展翅、老鹰拿鸡、毛狗钻洞、四马追羊、野鸡钻篱笆等。这些动作和名称,反映出彝族古代社会生活,主要是狩猎和畜牧。</p> <p class="ql-block">  《喀红呗》上身动作变化多,幅度大,用小臂带动大臂甩铃,直上直下,清脆响亮,节奏感强。老年人跳时步伐稳健有力,动作舒展大方;青年人跳时,动作豪放,刚劲有力,斩钉截铁。特别在做模拟禽兽动作时,惊险逼真,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体现出彝族耿直、粗犷、好强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彝族先民善骑马牧畜、狩猎,随畜四处迁徙,马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此,马铃铛成了舞蹈伴奏中的最好乐器。《喀红呗》整个舞蹈从始至终响着马铃铛的清脆、悦耳的铃声,使舞蹈节奏十分鲜明。舞蹈时,第一人为领舞者,左手持铃,右手持白色孝布,其它三人右手持铃,左手持孝布。刚劲潇洒的舞姿配上清脆响亮的铃声,给人以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注:本组照于2023.3.4.摄于云南昭通镇雄;文字摘编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