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玉器上的装饰用线,主要分为凸起的阳纹和凹槽状阴线两大类。其中阳纹有减地隐起阳纹、双勾拟阳纹(勾撒法)、压地阳纹、剔地阳纹等;阴线按雕技可分为刮刻阴线和砣碾阴线两大类,而砣碾阴线按其形态又可分为单阴线、一面坡阴线、汉八刀阴线、游丝阴线等。</p><p class="ql-block"> 1、阳纹分为四种: 一是真阳纹:通过减地法,即通过磨削“地”,使阳纹微微凸起于地子(平面)之上,也叫减地隐起,或浅浮雕;这种方法在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及商周古玉中均有出现。 二是拟阳纹:又叫双勾阳纹,或勾撒法,或双阴挤阳,是商代才出现的雕琢手法,是以并列的两条阴刻线使中间凸起部分,看上去像阳线,其实是在阳纹线两侧琢磨出两条浅浅的凹槽,它们是斜下的浅沟,并非直下的切壁,所以看上去像阳纹浮雕。 三是压地阳纹:将双勾阴线中的一条砣碾成斜面,使主体纹样突显出来阳纹一样的视觉效果,又叫压地隐起,是春秋及战国早期玉作中常用的阳纹表现手法。 四是剔地隐起阳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将主体纹饰以外的地子剔除,以达成浅浮雕效果,为唐宋时期玉带饰的主要表现手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