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7日蔚县公益回访纪录

秀儿

当车子开进这个小山村,我心里惊讶,在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还有这么贫困、落后的地方,也有小伙伴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我小时候家里也不富裕,也经历过上学背干粮的时候,但和此相比已幸福太多! 是不是感觉这个小伙子穿的有点太可爱了?他是没得选,全身上下穿的都是捐助来的衣服,有什么穿什么,什么能穿穿什么…… 这个装置是不是很“高大上”?知道是做什么用吗?这个可以说是活命的必备神器,每家每户标配。因为村子地处山上,没有水源,大家依靠此神器收集雨水,吃和用都是它。 收集到的雨水存到这些大水缸里。 毕竟是雨水,时间长了,你不知道这水里会出现什么生物,对不起,我无法细细描述水里的状况……,有一位资助的孩子的妈妈说,这村里的女婿回来走亲戚,自带干粮和水,等水喝完了干粮吃完了就离开,不吃家里做的饭…… 这是刚刚穿卡通图案衣服的小伙子小的时候,他叫庞振龙,也是我们村长刚认识他的时候,还好没有太晚,还好来得及,经过爱心人士的资助,得以走进校园。当时他12岁… 村长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小伙子有点腼腆。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五名,现在上五年级啦,长高了好多,就是有点瘦… 我们进来和出去的时候,他很快跑到这个位置接送我们,当时我还在想,为什么是这个位置?像型单力薄的“列队” 当他频频回头的时候,我才明白,那里有一条🐶,他怕狗狗跑出来惊吓到我们,一直守在狗狗的前面……好细心。 这个小男孩叫 袁雨温,今年十岁了,上三年级。最好的衣服应该是校服吧,同样的,其它都是捐赠过来的… 这是他们的生活环境…… 村长在了解孩子的资助和学习情况。 在有限的条件里收拾的很整齐… 这个小女孩叫庞建莉,五年前开始资助,现在上高二了。回访的时候她不在家,去学校了,孩子妈妈拿着照片说孩子很争气,懂事,学习也好,考试经常考班级第二名。知道很多人在帮她,她很感激。学校里有次为一位得白血病的同学募捐,她身上有生活费10元,全捐了出去,回去给妈妈说:“妈妈你不要怪我,别人帮了我,我也想做点什么…”。妈妈还说,孩子长大后也要加入公益,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穿绿衣服的是建莉的妈妈,在向我们介绍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情况,生活不易,但妈妈并没有悲观,经常能看到阿姨的笑容,这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容…… 这是建莉的爸爸,看到我们来了,拎起篮子摘杏给我们吃,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最好的了吧…… 他们的生活环境… 这是建莉一家人之前居住的窑洞…… 山路不好走,一般只能看到后面一个车,难得看到所有的车入镜…… 大家在卸物资,一对年轻夫妻,除了主驾和副驾,整辆车都塞满了捐助物资,有家用电器,有衣服,有玩具…整个车是后沉的状态 白锦琦,11岁,四年级,没有妈妈,爸爸白树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他和弟弟,收入极度不稳定 这是白树的弟弟,白锦瑞,有点肉呼,去年因为腿烧伤,辍学在家 这是资助者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我们美丽的柯萱,孩子刚开始的时候都不拍照,经过一段时间的资助和沟通,他们已经像亲人一般开始互相惦记… 柯萱的爱人,一对年轻有爱的夫妻 村长把礼物送到孩子手中,孩子一声甜甜的谢谢,我们听着既幸福又心酸… 资助者带着给孩子的物资更为孩子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孩子的爷爷,已经80岁了,口齿不清,耳背,但知道他想表达的是“谢谢” 这一刻是有多心酸… 资助者给孩子带来了各种课外读物 还给孩子带来了电脑,就希望孩子能多学点东西 认真的教孩子怎么用电脑 你教完后我再教,保证孩子一定学会怎么用 这个小女孩叫王欣怡,妈妈在生她的时候大出血永远的离开了她。爸爸在前两年把家里的房子盖好后因癌症去世。现在是80岁的爷爷和78岁的奶奶在照顾她。今年九岁,刚上一年级。穿粉色衣服的女孩是她姑姑家的姐姐,现在姑姑也在两边跑帮忙照顾这个不幸的家庭 欣怡的资助者,可亲的丁丁妈妈 杨小玉,14岁,该上六年级了。抱着的是他的小弟弟,今年也五岁了 依然是捐助来的衣服,孩子最欢喜的是不久前我们的袁大哥给送来的捐来的拖鞋…,就是孩子脚上穿的那双 给我们摘黄瓜吃 这是孩子的妈妈,说是有点呆傻,不会沟通,但是知道为我们摘自家的菜给我们吃,这就是她的表达方式…… 这一家三口,摘菜摘得那么认真,之前没有过吧…… 同行的宝宝把自己心爱的飞机模型送给了小弟弟,小弟弟开心的咧着嘴笑 村外的向日葵花海,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像这些向日葵一样,努力生长,灿烂绽放… 生活贫穷,精神不贫穷,好样的 今年的小米长势,山上的地,并不是很集中,可以想象到无论播种还是收割,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而且这里是靠天吃饭,收成好坏并不由自己决定… 可以看出小米的长势不错,谷穗已经低下了头…… 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今年的学费是不是有了着落? 这里的主要运输工具,人走出去到县城需要三个半小时,回村是上山路需要四个半小时。交通不方便是这个村小米销不出去最大的原因吧,现在好了,有一位生活在蔚县县城叫袁玉光的大哥在帮忙跑运输和包装,“村长”带着大家“卖米”,这些小米总算有个出路了… 蔚县袁玉光大哥,在为志愿者准备老乡提供的当地小吃,用当地话叫“咯噔儿” 本文所提到的村长并不是当地村子里的村长,而是一位昵称叫“村长”的户外驴友,看这表情是不是很严肃?每次回访调研,难免心情会有些沉重,再有,山路确实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