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都中都述德善书

盛世忠言

<p class="ql-block">  打开地图,客家母亲河汀江自北而来,穿越上杭县城继续南去。中游黄金水段贯穿上杭全境,这里成为客家重要的发祥地,上杭县志称“旧号乐土”。而在上杭县城南部片区,历史上叫“来苏里”,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但至少在康熙丁卯年重修的《上杭县志》上就出现了上都、中都、下都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述,周朝时各国把国都叫作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就叫邑。后来,邦国的都城也叫都,即国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上都、中都、下都,一县之小区,撮尔小地何以称都?有人说,中都在来苏之中心地段,地势较平坦,宛如一个小都城,因此叫“中都”。来苏之北区在汀江之上游因此叫“上都”,来苏之南区居汀江之下游故称“下都”。看似有些道理,但总的来说则是望文生义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  今上都、中都合为一镇叫中都镇,下都为一镇。为叙述方便,本文所指中都大多指中都镇,下都为下都镇。中都、下都两镇向来有鱼米之乡、书画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下文略略疏理两镇的地理和历史或可窥其“都”之一斑。</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水上航运就如今天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段东南一侧的宁化县治平乡境内木马山北坡,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4县,在永定县峰市镇出境进入广东省,而在大捕县三河与梅江、梅潭江合流为韩江,再南流至潮汕入海。汀江是福建省唯一一条跨越两省的内陆河,支流众多,流域大于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濯田河、桃澜溪、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金丰溪等6条。河面宽,水量大,流域面积大,辐射闽西、赣南、梅州。合流为韩江后,又成为粤中、粤东南最重要的水上交通。上杭正处于汀江的黄金水段,向来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来形容汀江航运之繁华。汀江经上杭县城后,穿中都下都而过,由此可知历史上其交通之重要和便利了。</p> <p class="ql-block">  县志记载,宋淳化五年(994),析长汀南境给上杭,上杭升场为县。初治在今永定高陂(永定原属上杭),后三迁今上杭白砂碧沙、旧县全坊、才溪荣石,乾道三年(1068)才迁郭坊今上杭县城。民国志记,唐光化年间(893-901),僧绍基在中都(今中学礼堂)首倡建义合寺,可见中原文化在唐末即已进入该地,并早于上杭置县近百年。</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素有崇文重武的习俗,来苏里可以说是典型。县志记载,明代来苏里共有进士1名,举人5名,其中武举1人;清代来苏里共有进士5名,其中武进士3名,举人48名,其中武举人20人。刘玠(明代武进士)、丘嘉穗(康熙年《上杭县志》编纂者、广东归善县令)、蓝桂(嘉庆十年进士)、邓瀛(道光九年进士,任浙江道御史、金华知府)、刘振球(福建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这些来苏里精英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从来苏里外迁的客家精英如丘逢甲、陈宝箴、陈寅恪、叶剑英等更如璀璨明珠,让世人仰望。</p> <p class="ql-block">  将历史的目光转回当下,今天下都中都的述德堂、善书堂两座民居或许又可以为中下“都”作一注解。</p><p class="ql-block"> 下都镇豪康村有一座有140多年历史的殿堂式围屋一一述德堂。据记载,述德堂兴建于1875至1893年,历时十八载。建造者叫薛宏福,出身耕读世家,少读国子监,壮年经营烟丝制作行业,销往沿海各省和海外,纳税颇丰。朝庭授其承德郎“翰林院待诏赏戴六品军功”荣誉,其长子任七品官。述德堂占地2600平方米,为三进二堂砖瓦结构,属典型的客家国屋。整座建筑以正厅和中大门为中轴线。两翼建有横屋,相互对称。正厅和横屋三个大门一字排开。共有正中上下大厅2间,厅堂10间,住房26间。因宏福公及长子受封朝廷六、七品官,所以正行又“官厅”。屏障正中上方悬挂烫金雕刻“述德堂”牌匾,左边为“赏戴六品军功”牌匾,右边为“议叙七品”牌匾,中堂联为“述经论道承祖训,德业修心毓人文”。官厅两边为当地名人贤达的题字贺词,下厅两边悬挂述德堂及先贤简介等。</p><p class="ql-block"> 宏福公共有六子。长子薛亮熙,号璜溪,国学生。自幼随父经营烟丝家业。其经商能谋善断、深沉稳重,为表其父子经商业绩和热心公益,同治庚午年,朝廷授于“议叙七品军功”荣誉。次子薛舜熙,号仿虞,国学生。因长兄英年早逝,宏福夫妇年迈,故述德堂祖业及家事均由舜熙管理,为养活述德堂几十人口,辛苦经营,日夜奔波。三子薛登熙,号占峰,自幼受家父创业艰辛影响,发奋勤学。光绪丁亥年科试与四弟文熙同考入县学。民国二年被选为上杭县参议员。四子薛文熙,号颉云,光绪丁亥年科试考入县学,光绪己亥年科试取一等第十二名补增生。五子薛敦熙,号腾青,光绪丁酋年岁进士。六子薛钦熙,号笙坡,国学生。</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述德堂原名“兴仁楼”,因宏福公崇尚感恩、忠信、尚德,为告诚后世子孙“德”之根本,后将楼改名为“述德堂”。宏福公虽经商而致富,但六子不忘根本,耕读传家,以德为先,成为豪康村薛氏之表率。</p><p class="ql-block"> 在豪康村村口,两株近千年的大格树守护在小溪两旁,也见证了豪康村薛氏崇本尚德、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查民国《上杭县志》,明清以来至民国该村人才辈出,明代有薛如辉,任宁远县丞;薛国宠,任清远卫经历;清代有薛捷官,举人,任龙溪教谕;薛钟英,举人,任寿宁、松溪教谕;薛企徽,任侯官教谕;薛焕章,举人,全城功保举五品衔,给云骑尉世职;薛耕春,举人,任将乐县、漳浦县教谕,福宁府教授,钦加同知衔;薛孚让,任仙游训导,将乐教谕;薛锡璜,任义宁县知县、龙英州知州、当州府同知、大平府知府;薛冠英,任仙游县训导;薛星辉,任华容县知县,江苏丹徒县知县、荆溪知县,钦加知府衔。贡生有薛朗裁、薛苑华、薛美才、薛耕春、薛步源、薛金史、薛名、薛在田等多人。《福建上杭薛氏族谱》则另记载,豪康村薛氏还有薛正升任江西安远县教谕旋升豫章虔濂令尹,薛常任广东湖阳县教谕。到21世纪,豪康还出了两位高考状元。2004年薛元生以688分夺得理科全县第一名、全市第二名,考入清华大学:;2007年薛敏以648分夺得文科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 沿着并不宽广的多村公路往北走,我们来到中都镇的由安村。由安村主要居住着丘姓人家,为闽粤客家始祖丘三五郎-百七郎-继龙后裔。由安村有一刚刚修缮一新的古民居“善书堂”,向人们述说丘氏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善书堂”建于嘉庆二十三年(1817),距今二百余年,占地70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龙山,大门正对面为笔架山,前面有一口大池塘,面积十余亩。史料记载,该塘在明代挖成,是中都五大古塘之一。此堂建筑设计独特,大气恢宏,呈三进式结构,进与进之间天井相连。四面斜坡雨水自然汇入天井,形成“水聚天心,四水归堂”格局。屋面犄角翘峨,墙面绘有精美壁画,如编蝠,寓意福从天降;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屏风、横梁为清代高浮镂空雕法(上杭典型工),刀法细腻,辅以镀金矿物彩着色,所刻人物花鸟瑞兽等至今栩栩如生。正厅地砖通过采用不同的组砌方法,形成众多“人”“丁”两字,寓意人丁兴旺。可以说,整座建筑风格十分契合客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人文研究价值及建筑科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善书堂现在的主人叫丘其勋,中学退体老师。房屋是他的祖上继龙公二十一世赠正五品奉政大夫觐圣公建造。二十二世占麟公封正五品政大夫。二十三世经徽公,造封从五品奉直大夫。其弟钟徽公,任湖南订谭同知职衔,正五品奉政大夫。</p> <p class="ql-block">  修籍一新的古居正厅高悬“善书堂”匾额,两边堂联为“继世有清风绵世泽莫如为善,承家多旧德振家声还是读书”,十分清楚地表达了主人对后辈寄寓的希望。在“善书堂”,你除了会惊叹房屋的精美,还会被主人收藏的文物所感叹。据了解,丘其勋的儿子丘世忠现在是某建筑公司的老总,工作之余有文物收藏爱好。在“善书堂”,革命文物、像章、旧书报、连环画等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产生房屋堂号恰如其分的深刻感受。而其中一块写有“邱常记”的药铺挂匾,正是“善书堂”不仅重视“读书”,更是“绵世泽莫如为善”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年间,“善书堂”第三代钟徽公在湖南湘潭任同知,到任后,他发现当地缺医少药,老百姓看病吃药非常困难,于是他把这个情况告知家里。都说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身为郎中的经徽公在弟弟钟徽公的动员下,远赴湖南长沙行医,并依托于家乡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在长沙开起了小药铺。客家话有“九九常常”吉祥语,而健康常久,生命常久,是世人的美好愿望和永恒追求。经徽公于是给自己的铺子起了个吉样的名字“邱常记”。由于医术精湛 ,秉承平价、薄利的经营理念,邱常记药铺的生意风生水起,越做越大,小商铺变为大商铺,以至后来成为长沙街头医药界的大品牌。家乡从事上山采药、种药或到长沙投奔生计的人也越来多。经徽公生意成功后救贫济困,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在他年老荣归故里的时候,受医治、受救济的当地百姓为表感恩之情,暗送与他的湖南土特产小辣椒堆满了善书堂一个禾仓。当地知府为表彰他的贡献,提请朝廷诰封他为奉直大夫,同时特别题赠一块匾额与他,上书“匡时经济”四个溜金大字。经徽公回到由安故里,一边用他的一技之长热心为家乡梓叔看病,一边潜心整理他行医数十年的每个经验药方,用小楷工整地誉写在纸片上,再一排排贴到善书堂的墙上,让世人共享。160多年后的今天,纸条看上去已斑斑驳驳,但许多字迹至今依稀可辨。“邱常记”挂匾和这些纸条既是钟徽公毕生医学心血的结晶,医德仁心的见证,也是善书堂家族为善乐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从下都到中都,从“兴仁楼”到“述德堂”,从“邱常记”到“善书堂”,徜徉期间,沉醉其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文化之乡、书画之乡中都、下都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厚德尚善的客家文明。以“都”之名冠之,不正是上客家儿女胸怀修身、齐家、平天下家国情怀的最好写照吗?这正是:</p><p class="ql-block"> 汀江两岸有美珠,古邑来苏竟称都。</p><p class="ql-block"> 述德善书堂宇在,耕读并重客家途。</p><p class="ql-block"> (文/邱莆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