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0后女性的心理成长故事|童年|等待父亲3|<br><br>在六十年代我的童年期,等待父亲成了抹不掉的记忆。在等待父亲的日子里,姐姐们要比我平静得多,理性得多。<br>尤其是大姐,无论她心里想不想父亲,在她年少的脸庞上似乎永远看不到波澜,就好像父亲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她都不大关心似的。<br>大姐的童年里只有母亲朝夕相伴,见到父亲时她已经12岁,步入了青春期的门槛,12年的生命里她缺少了父爱这种最宝贵的情感,无论母亲如何教她、催她、哄她、骂她,让她开口叫声"爸爸",她都难以开口。其实大姐也恼自己,但她也说不清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在作祟,父亲不在时她心里也想,可一见到父亲她又会莫名地紧张。<br>相比之下,我对父亲的想念全写在脸上了,我好像拼命想用哭声赢得父亲的宠爱似的。我见不到父亲的哭闹有时会变得歇斯底里,这让母亲和姐姐们着实有点烦,当她们怎么劝都止不住我的哭声时,只有在我的脸蛋上打上两巴掌,我才能止住啼哭。<br>有一次,我哭着哭着父亲就回来了,他心疼地抱起我,给我擦眼泪。姐姐们在一旁看着,一声不吭,她们对父亲的陌生感好像很难驱除似的。二姐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时才3岁,她对父亲的亲也容易写在脸上,只是大姐见到父亲时少有热情的言语,父亲也从不主动示好,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不叫爸就不叫吧",他总对母亲这么说。<br>母亲看出了问题,但她没多少文化,更不知道如何调和这对父女的关系,一边说大姐脾气太倔,一边说父亲不会哄孩子。母亲抓到了问题的症结,但却谁都没法说服。父亲到底是军人,虽说他为缓和父女关系做着星星点点的努力,但绝不肯"讨好"孩子。所以,姐姐们从不像我那么粘父亲,更不会傻傻地站在院子里等待父亲归来。<br>其实,父亲心里装着所有的孩子。每次他出差回来,都会从军用书包里拿出一小袋糖果或点心,平均分给我们。那是飞机上发的,他舍不得吃,总是带回来给我们吃。分糖的时候我们总是欢天喜地,一块糖舍不得一次吃掉,要分几次吃。把糖吃掉,把糖纸捋平夹到书里攒起来,我和姐姐总是比谁的糖纸多,谁的糖纸好看。<br>几天后,父亲摸摸我的小口袋空了,就趁姐姐们不在的时候,对我说:"小三子,过来,爸爸给你变个戏法。"然后给我变出两个糖果来,这算是父亲对我苦苦等待他的额外奖励了。<br>我4岁时,妹妹出生了,她匆匆忙忙提前两个月来到了这个世界。那天夜里,父亲依然不在家,母亲情急之中叫大姐去喊邻家叔叔。出差在外的父亲得到消息后赶紧返京,可又一次他没等来他渴望的儿子。<br>母亲的失望其实比父亲更大,在生产前的200多个日子里,她曾无数次地默念着"生儿子"来着,可这次生的却还是个闺女。母亲看着保温箱里孱弱的小女儿,终于认定:今生今世,命该如此。<br>父亲还是那般忙碌,经常出差,经常让我们母女陷入等待的焦灼。与以往不同的是,等待他的队伍里,又多了一个小小的女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