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巍巍革命渠,丰碑永长存。为纪念修武革命渠通水45周年,弘杨革命渠精神,赓续红色血脉,2023年3月14日,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红色革命渠初建时期的指挥部,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田坪村。举办了巜修武县西村乡红色革命渠研究会》。来自焦作、修武县的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以及当年参加革命渠建设者12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革命渠,地处修武县西村乡。属太行山脉的南坡,海抜190~1260米,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受断层构造和长期剥蚀影响,山势陡峻,峰峦起伏,悬崖峭壁,奇山林立,整个地貌千姿百态,构成了特有的自然景观。西村乡境内既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革命渠”、又有国家5A级景区青龙峡、峰林峡、青龙峡水库。是众多热爱旅游人们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在解放前,整个西村乡十年九旱,耕地根本无法浇灌,粮食靠天收,遇到旱年人畜吃水都是问题?粮食更是颗粒无收,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山区人民的生活,并于1965年9月派刘九吉担任西村公社党委书记。面对西村公社缺粮,缺水的现状,刘九吉书记多次召开干部会议讨论研讨解决这一水荒问题。</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刘九吉书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西村公社水荒问题,他带领干部和水利专家多次到青龙峡峡谷中,上游的黄龙洞、青龙洞、仙女洞等山洞四季有水的区域考查,勘探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将渠首建在青龙洞外。并傾全公社之力修建青龙洞水利工程。以解决山区人民吃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在西村公社党和政府的精心组织下,于1969年3月19修筑水库和渠道。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里,建设者就人背肩扛,行走在悬崖陡坡上,打眼放炮用钢钎铁镐修筑水库和渠。</p> <p class="ql-block">当年因为缺粮,修筑水渠的建设者,每天三顿吃的是高粱面、红薯面蒸的窝头馍,没有蔬菜就吃山上的野菜。晚上躺在用石头树枝搭建的窝棚里,为了丰富建设者们的文化生活,当年参加修水渠的年青小伙和有着文学艺术细胞现巳七旬的刘全恭先生编出了《着一看革命新面貌》和《三句半》等多个文艺节目演出,并极大的丰富了建设者的文化生活,和为他们注入了精神食粮及活力。激发加快了修建革命渠热情干劲和进度。</p> <p class="ql-block">修建革命渠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库水大坝、水渠、渡槽、山洞等。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資运输、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并摆在了西村公社干部群众的面前?试想林县红旗渠从20世纪60年代,动用全县数万人和物力财力,历时10年建成了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而西村公社全公社仅有万人靠一社之力,来完成60多公里的革命渠建设,(抱括青龙洞水库建设)可想而知遇到的困难就犹如泰山压顶压在了他们的头上?</p> <p class="ql-block">但是面对泰山压顶的困难,西村公社的干部群众不认命、不服输,在修武县委县政府的热情支持下,坚持自力更生,坚苦奋斗,奋发图强,团结奋进的超强革命精神。在公社党委书记刘九吉、副书记社长司家茂、秦瑞升、史松年、秦浩升、常树纶等干部带领下、和前后有万余群众共同拼搏努力下,彻底解决了西村公社人畜饮水问题。终于在1974年青龙洞主体工程竣工和主渠修成。蜿蜒曲折的青水渠,犹如一条巨龙游弋在南太行深山中的峡谷绝壁间。1975年时任新乡地委书记的胡绍华亲临工地参观,并自豪地说:“林县有红旗渠,咱修武有革命渠”,由此青水渠改为了革命渠。</p> <p class="ql-block">在此后的岁月里,革命渠的后续配套工程也先后建成。革命渠的重点工程柿园渡槽终于在1978年修通放水。乡亲们看到清水哗啦啦地流来,激动的热泪盈眶,高兴的说我们付出的汗水终于迎来了泔甜水的回报。十几个村庄用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人畜用水的水荒。田坪村、柿园村的耕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西村、洞湾村、六股涧村、磨石坡等村的部分耕地也得到了灌溉。</p> <p class="ql-block">西村公社的干部群众,在修建革命渠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坚苦奋斗,发奋图强,团结奋进”的革命精神引领下,历时九年的岁月,先后建成了青龙洞水库大坝,老龙湾大桥、柿园翻水洞大桥、革命渠总干渠23公里(渠首至红山岭洞),支渠总长41公里。整个工程先后动用劳力40万个,公社投资共达90万元(资金全部靠西村公社煤窑收入)。青龙洞水库整个工程开挖土石方13.4万立方米,砌石4.86立方米。青龙洞水库建成后,能控制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同时利用渠水建成了小型水利发电站,直接间接才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p> <p class="ql-block">革命渠的建成,用渠水建立的小型水利发电站,又给山区的田坪大队多个自然村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光明。45年来革命渠滋养了西村乡一代又一代的乡亲。饮水思源,为了发杨传承先辈用汗水浇灌建成的革命渠精神,当年参于修建革命渠的小伙,現己古稀70多岁的刘全恭老先生热衷于宣传传承革命渠精神。并在古稀之年写出了大量贊美弘杨,参于修建革命渠干部群众的事迹和美好篇章及诗歌。</p> <p class="ql-block">在百忙中,刘全恭同志还奔走相告,采用不同形式,组织当年修渠人研究讨论挖掘那段封沉己久的苦辣酸甜,艰苦奋斗革命创业历史,以传承后人,让一代代年轻人牢记先辈创业的革命历史。特别是今年春节过后,他又拿出自己有限的资金,并在田坪村的协助下组织发起了《修武县西村乡红色革命渠研究会》。同过成立研究会,将进一步扩大宣传传播“红色革命渠精神”。让革命渠的根魂在修武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使革命渠精神代代相传,激励后人!</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时,各位领导和来宾有续进入会场,研讨会上,西村乡党委书记助理罡震在会上致辞。他说、修武革命渠精神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革命渠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强化革命渠精神教化育人的作用,把革命渠精神讲清楚,讲透彻、讲鲜活、为实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兴县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接着修武县原计划委员会主任薛垂义在会上说,西村乡人民在60年代发杨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武创造了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那就是修武革命渠。我们要学习革命渠精神,更要传承‘革命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研讨会上巜西村乡红色革命渠研究会》会长刘全恭说、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来宾在百忙中参加这次研讨会,修武县西村乡是革命老区,更是一片紅色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有800多名英雄儿女,仁人志士为民族和解放事业贡献了宝贵生命,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修武县革命历史光耀千秋,西村乡人民的红色历史彪炳史丹。</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老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空前高涨,为改变山区人民生活,生存条件,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情况岀发,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大力修兴水利,从互助组、高级社、即组织山区群众修水窑等,1957春,县委县政府组织上万人在大东村修建支援水库,1969年3月西村公社党委政府倾全乡之力,历时9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不闻命运低头"的昂杨斗志,澎湃着"敢叫日月换新天英雄气概,"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和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立下愚公移山志、引水上山来,在这区区不足万人的穷乡僻壤凭着自力更生、艰苦的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革命渠精神,改变了山区人民吃水和部分村庄农田浇地问题。</p> <p class="ql-block">今天和参会的各位领导佳宾齐聚一堂,共为研究探讨这一伟大革命渠精神,旨在永远铭记这段光荣历史,教育后人,传承红色记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争取把革命老区各项工作作的更好!谱写出更加美好的时代华章。</p> <p class="ql-block">刘全恭会长讲话结束后。文化学者马树喜在研讨时说,修武是千年古县,历史久远,文化厚重,是革命渠精神发祥地,建议下一步要建好革命渠纪念馆、修复革命渠建设指挥部旧址等场所。建好后,要用好用活革命渠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革命渠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有力推动革命渠精神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研讨会上焦作日报老年记者、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理事靳福杰,文化学者贠海通分别在研讨会上作了学习传承红色革命渠精神论述。与此同时,参于革命渠建设者的领导后人及建设者、苏法有、、司金财、刘小新、常文智、韩培荣、候冬妮、林新爱、等人也作了发言。研讨会结束后,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和革命渠建设者,在会长刘全恭带领下先后参观了老龙湾革命渠大桥、修武革命渠建设指挥部旧址、塌崖绝壁引水渠等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