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六十年前(四)

我心依旧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岁月不饶人呐!一晃就是大半辈子。流年弛隙, 弹指一挥间,离开沧州老回民中学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曾经在这里念过书的学子们,现在都已到了暮年。我们的老师,有的早已驾鹤西去,有的正在奔百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校创建于1952年,当时的沧州回民中学,是一中之外的最高学府了,由于某些原因,前后共招收了九届学生。1961年和孟村回民中学合并。</p> <p class="ql-block">52年第一届初中 1-2-3-4班</p><p class="ql-block">53年第二届初中 5-6班</p><p class="ql-block">54年第三届初中 7-8-9-10班</p><p class="ql-block">55年第四届初中 11-12-13-14班</p><p class="ql-block">56年第五届初中 15-16班 高中1-2班</p><p class="ql-block">57年第六届初中 17-18-19-20班 高中3班</p><p class="ql-block">58年第七届初中 21-22-23-24班 高中4-5班</p><p class="ql-block">59年第八届初中 25-26-27-28班 高中6-7班</p><p class="ql-block">60年第九届初中 29-30-31-32班&nbsp;高中8-9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秀外慧中,治学严谨的颛清玉老师。</p> <p class="ql-block">  博学、睿智、积极、乐观的孙兆祥老师。</p> <p class="ql-block"> 1959年第八届的班主任分别是:25班陈艳丽、26班高秀清、27班颛清玉、28班孙兆详。</p><p class="ql-block"> 1960年第九届的班主任分别是:29班徐仁俊、30班马富元、31班石同梅、32班王艺君。(对自己的老师直呼姓名,有些不礼貌)</p> <p class="ql-block">  沧州 人民公园的西南面就是老回民中学的原校址,校内绿树成荫,花香鸟语,一排排宽大明亮的教室,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仿佛就在昨天。在国家困难的那个年代,我们在一起吃过糠,咽过菜,一起睡过通铺,还去农村种过地、插过秧、刨过红薯……. 挥挥手,来不及说声再见,竟然已经送走了一个甲子。</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入学的第二年,参加了李天木公社的插秧劳动。出发前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并发给了我们每人一条白毛巾,毛巾上印着两行红字:“踏遍盐碱地,稻谷万里香”。</p><p class="ql-block"> 清晨,近千人的插秧大军迎着朝阳,浩浩荡荡地沿沧黄公路出发,低年级在前面,我们27班紧跟28班之后,班主任各自带队。公路两边是挺拔的钻天白杨,横跨公路上面悬挂着:“热烈欢迎沧州回民中学插秧大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等巨幅标语,电线杆子上的喇叭,播放着革命歌曲,整个插秧大军朝气蓬勃,劳动热情高涨。同学们背着铺盖卷儿,走了一个上午,也没觉得怎么累,在队伍的最后,还有一辆学校的大马车,专门收容走不动的女同学。</p> <p class="ql-block"> 村里早把我们的住房按排好了,记得我们的房东住在村道北边,大门朝东,两间南房的北半边,铺满了稻草,我们打开铺盖卷,把褥子直接铺在稻草上边。条件还算不错,我们之前还以为要住窝棚或地窨子了(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的窝棚)。</p><p class="ql-block"> 伙房的大师付(炊事员)为我们准备了马齿苋馅儿的包子,薄皮大馅,同学们狼吞虎咽的吃了一肚子野菜,还挺香,总算是吃上了一顿面食。</p> <p class="ql-block"> 李天木的北洼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秧苗一片连着一片,待插秧的水田一块连着一块。60年代左右的华北大地水资源极其丰富,打开闸门,哗哗的水就来了,掘开垅沟,就可以自流灌溉,特别适合种植水稻。( 说起那个年代,还有一句口号:“千斤稻,万斤薯,多穗高粱七百五”。)</p><p class="ql-block"> 早饭之后,我们一起来到水田,同学们个个都把裤腿挽得高高的,把袖子撸上去。虽然快到五月了,但是一早一晚的水还是挺凉的,过了几天也就习惯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27班在颛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热情高,干劲大、进度挺快的。高中班的一位20岁左右的漂亮姐姐,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拿着钢笔,经常来我们班采访突出事迹,好人好事。还有一件至今难忘的事,我们的孙兆祥老师为了解决女生的如厕困难,将自己的被里拆下,借来了几根竹竿,围起了一个简易的女厕所,同学们为之深受感动,这件事我们仍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20多天后我们又转战北阁村,前后奋战、苦战了40天。回到沧州以后,学校还在新华礼堂召开了表彰大会,有的同学拿到了“水稻插秧先锋”的奖状,现在提及此事,还满满的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沧州最早的礼堂:新华礼堂。</p> <p class="ql-block"> 前排左二,沧州回中工会主席肖克仁,1961年任孟村回中校长,前排右一,肖校长的夫人李绍姍老师,前排左一,沧州回中、孟村回中著名的高级化学教师米润生,1957年“整风反右”曾被打成“右派”。后排中间,沧州著名的高级数学教师何铨,后排右一,沧州著名的高级数学教师张洪基。</p> <p class="ql-block"> 沧州地委党校“民族干部培训班”合影,拍摄于1990年,其中多名学员来自沧州老回民中学。</p> <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是岁月的过客,自1959年的有缘相聚,到1961年的匆匆分离,这一来一往,留下了说不完的故事。 沧州老回民中学,记录了我们魂牵梦绕的青葱岁月,也承载了我们挥之不去的同窗情怀。回不去的青春,留不住的岁月。似水流年,余生很短,余生很贵,且行且珍惜吧!</p><p class="ql-block"> 写在最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心之事,只要不痴呆、不糊涂,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帮助下,待共写续篇。</p><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源于网络,在此对作者深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