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多,捞鱼有话说

约会星空

<p class="ql-block">文/约会星空</p><p class="ql-block">图/网络,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老家坐落在岭上,小学一至三年级在村教学点就读,四年级及以上去中心完小读。去中心完小读书需要走一段坡路和一段平路,坡路和平路差不多各占一半路程,走完一路几乎要花费一个小时。那一段路洒满了我童年(算少年了吧)的美好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最怀念的是春末夏初,天气刚刚准备炎热又不是很热。平地上各个池塘的水都满了,水从池塘流出经过长满水草的水沟流到凌(本地音译,意思是比较深的水塘)里,听说凌有地下河跟红水河连接的,凌水位高了就通过暗河流到红水河里,而红水河涨水则会灌回凌里。红水河发大水时河水是浑浊红黄色的,凌里的水常年都是清的,所以我觉得红水河通过暗河倒灌可能性不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候,池塘、水沟、凌甚至田里都有小鱼在游动。那时段,我们多么希望学校组织劳动,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从家里挑泥箕去劳动,然后放学后就可以用泥箕来捞鱼了。用泥箕捞鱼的最佳场所是池塘边的水沟。池塘水满,水潺潺流着,水沟里还长满了各种水草,水缓缓流过,水草斜斜荡漾,在夕阳中,水草和流水都泛起淡淡霞光,充满了诗意。在我们眼中诗意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目标就是鱼。我们把泥箕沉到水中,再在泥箕口前用脚搅动水草,试图把鱼赶到泥箕里,接着把泥箕提起来。水从竹篾缝隙漏下去,鱼儿就留下来了。并不是每次打捞都有收获的,有时候连续几次都是零收获。我们捞到最多的是塘角鱼,都是很小个的,比小指头尖还小点,它们应该都是刚孵化不久的鱼苗,我们看捞到以后再把它们装到丢弃的农药瓶里(那时候也都普遍使用农药杀虫了,所以池塘里的鱼也是越来越少的,农药瓶丢久了,农药味已消失了,可以拿来装鱼苗)。有一次我捞到大拇指大小的一条塘角鱼,把小伙伴门羡慕得不得了。他们不停得用力搅动,就是捞不到那么大一条。我心里暗暗高兴着,这种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完全是人品大爆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把捞到的塘角鱼再拿到我家的田里放养。我们村是在岭上的,水田靠的是天落水,雨水勤则丰收,五一劳动节之前还没下大雨的话,那一年也就没有什么米可吃了。我捞到塘角鱼的那年,我家刚好得顺利种田,而且上岗岭(我们村地名)上就有一块我家的独立的水田,方圆一里内没有第二块水田。一般年份水都不会漫出来的,所以我大胆地将捞到的鱼苗倒到这块独立田里。那一年,在暑假准备得收稻谷的时候,田里的谁都差不多干透了,在水沟边被水冲出的一个水坑里我还真的捉到七条已经长大到两三根手指宽的塘角鱼。带回来后爷爷每天晚上整两条,我也得以跟着尝尝,味道真的太美妙了。这不单单是野生塘角鱼的新鲜,还是我亲自捞的鱼苗亲自放养的,满满的自豪感啊!现在回味都还要流口水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次捞鱼我们都要捞到太阳落山,晚风吹起,泛起阵阵凉意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去。往往回到家都夜幕降临了,想想那时家长的心真大,小孩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学的,单程几十分钟,天都准备黑了,小孩没有回家也不着急。应该是社会大背景使然吧,家家都那样放养,也就无所谓担心不担心的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春末夏初最过瘾的泥箕捞鱼外,其次就是秋天了。秋天,二苗稻谷也收了,池塘里的水渐渐的少了,放学后我们要么在田里要么在池塘水边抓鱼。我们先把一部分区域围起来,再将双手并拢把围起来那块区域里面的水泼出来,只剩下浅浅的水,然后将水搅浑,这时里面的鱼啊,泥鳅啊全呆不住了纷纷浮到水面让我们捞。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经常捞,一直到捞不到为止。秋天了,这时候不可能再将鱼或泥鳅拿到独立田里放养了,我就养在家里的玻璃瓶里,不过由于没有经验,不会养,全都让我养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些池塘,那条水沟,应该早就变了模样了吧,因为这两年大搞土地平整,不知道池塘被填了没有,水沟改道了没有。不管怎样再也没得体验捞鱼抓鱼的乐趣了,好怀念那段逝去的时光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