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给故乡母亲河的深情恋歌——景颢《泾河传》读后感怀

春暖花还开

<p class="ql-block">《泾河传》,是景颢先生积多年学习研究和实地走访调查成果,自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历时一年半时间创作完成初稿,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历时三个多月时间修订完成二稿的,一部兼及地理、历史、文学等专业领域,卷帙宏大、涉猎广范、内容丰富、叙事生动、视角独到、探讨深入,值得细心赏读品味,具有较高阅读和收藏价值的文人专著。</p> <p class="ql-block">癸卯年早春二月,当一场透彻的春雪洗净了大地的暮色,雪后暖阳擦亮晴空的色彩,一个别样精彩生动的春天,在我寄居的城市透出亮丽姿容之时,有幸接到景颢先生的问候,并取得以第一读者身份先赌《泾河传》芳容的先机。收到寄来的书稿快件之后,用心投入阅读赏鉴的过程,跟随泾河的涛声穿越时空,内心的触动和感动让我沉醉,眼前就如打开一方方琦丽美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共约30多万字的《泾河传》,由“山水的合唱”“文明的曙光”“历史的涛声”“文化的交响”“泾河和她的儿女们”五个大的篇章组成。以泾河流域的山水为叙事对象,从介绍泾河水系山光水色,到介绍泾河流域重要文物古迹,到介绍泾河流域重大历史事件,到介绍泾河流域重要文化贡献,到介绍泾河流域历史名人,各个篇章及部分都有可圈可点,引人流连忘返、不忍释卷的精彩之笔。</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山水的合唱”和第三章“历史的涛声”,是作者用力最深、着墨最多的核心章节。第一章共用21个小节,大致依据空间方位追根溯源,对泾河水系的支流和河网及其相关山川塬峁的地理方位、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作了细致叙写描绘。第三章也用21个小节,大致按照时间方位再现历史风云,对发生在泾河流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追忆再现。从发源老龙潭,到泾渭合流共赴黄河,从周人崛起马莲河,到金兀术后裔隐居完颜村,尽可能地全方位涉猎,多角度地呈现,是这两章的显著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文明的曙光”,共10小节,分别对太统山、董志原的形成过程,及马莲河、小路河黄河古象,“泾川少女”、白草坡青铜器等重大文物发现作了具体介绍。第四章“文化的交响”,共12小节,分别解读了《诗经》和《北征赋》与泾河的渊缘,描绘了三关口、安口窑、九嵕山、古灵台,及泾川石窟、陇东道情、陇东民歌等曾经的盛状。第五章“泾河和她的儿女们”,共7小节,分别对乌氏倮人,及王符、皇甫谧、牛僧孺、李梦阳、赵时春、于右任与泾河的渊缘及其事迹作了生动精彩的述评。集中笔墨,详尽介绍,是这三章的持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景颢,甘肃平凉灵台人,拥有过教师、记者、编辑、诗人、作家、文史研究员等多项身份的这位六零后,是一位有抱负、有胆识、有情怀的热心人。故乡枣子川的水土,给了他诗书立身的灵性,给了他尚山乐水的禀赋,曾经县文化馆、市报社采编岗位工作,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任职,分管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工作的经历,给了他致力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宣传的行动自觉。从散文集《读月亮》、诗歌集《听水》、人物传记《啸傲陇原》出版,长篇小说《澡雪》在宁夏《新消息报》连载,到《平凉史事》、《平凉史考》、《平凉史地述略》等文史著作面世,再到《泾河传》脱稿,这是他坚守初心,积极作为,孜孜求索,不断前行,迈出的新步伐。</p> <p class="ql-block">景颢说:在任职区人大,分管教科文卫工作,编著有关平凉历史文化系列史志期间,有机会接触并收集到有关泾河的一些资料,觉得那些资料零散不全,大有整理补遗的必要。泾河承载过许多大事件,可泾河身边的人们却知之甚少,如果相关的遗迹和资料漫失,那就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他还说:泾河和渭河一脉相连,早在2013年,王若冰所著的长篇文化散文《渭河传》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陕西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用心用力去做好。心心相念,孜孜难忘,这就成为《泾河传》写作的动因和底蕴。</p> <p class="ql-block">由于爱之切恋之深,写泾河的风物故事,景颢每每将写作对象置于心灵一线,触摸她们掠动自己心湖云影的记忆,创设亲历亲闻、如在眼前的诗情画意。作者身临其境的参与观照,或者成为打开宏大叙事的续曲引子,或者成为事实情由真伪的见证,或者成为一段叙事之后事件意义的自然生发。不可否认,山水风物也罢,历史人文也罢,都是客观而冷硬的,而有了这种主观视角的观照,她们一一满盈温度,变得灵动可亲。比如写“流过家乡的达溪河”,首先从故乡的记忆起笔,先写枣子川的风物人情,枣子川的山水印象,再写自己走向外边“大溪大河”时的懞懂记忆,而后再铺陈关于达溪河地理环境及其人文事迹的深长叙述,再后边自然还有个回望生发的结尾。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共鸣,成为《泾河传》的总体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绘就泾河地理坐标,复活泾河历史记忆,让流散或漫灭的记忆找到安放之处,是作者孜孜以求的写作目标,也是《泾河传》如愿较好达成的结果。全书五个章节从山水风物,到历史遗存,到历史事件,到人文贡献,到历史名人的构架布局,涉及水文、地理、历史、考古、文化、文学大小各个专业领域兼容并包、一一到位的资料运用,时空穿越、地域互通、今昔勾联,貌似不相关涉的人物事件,终被作者找到归位的根由,妥妥切切安放在泾河的坐标之上,作者学养之深厚、涉猎之广泛、写作前期准备所下功夫之深、写作视野之开阔,是《泾河传》能不同凡响的根由,也是该书给予读者的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介绍地域风物人情、历史文化,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自豪感、自信心、积极性,提振参与文史保护研究和创建的责任心、自觉性,是《泾河传》作者期待达成的目标,也是阅读本书可望产生的效应。受文史保护研究和宣传意识的驱遣,痛感地方上文物保护意识的淡漠,痛心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失责行径,从市文化馆馆长刘玉林,到民间自发投身文物保护的乡民徐磊,书中满怀敬仰、不吝笔墨写到许多文物保护者的贡献,面对愚昧无知的文物损毁行为,不能自已地表达遗憾惋惜之情,甚至愤然为之慨叹和呼吁,就成为本书中炽如地火一般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泾河传》各章节相对独立完整,作者匠心独运使每一小节都有了一个亮丽抓眼又比较妥切精致的小标题,适合读者题文对照选取所好,随意随性阅读。小标题如第一章的“老龙潭不是传说”,第二章的“沙尘暴吹来个董志原”,第三章的“錾在历史入口处的郑国渠”,第四章的“千年不熄的安口窑火”,第五章的“平凉骄子赵时春”。从本书的创作过程去考量,笔者以为在实地观光的偶发灵感下动笔,先有了诸多即兴而为的单篇,随着单篇体量的增多,有了统筹完成一部大书的构想之后再加增删调整,这就是本书写作积掖成裘的过程。这一持点,方便了阅读,也方便了转载,《泾河传》在正式付梓之前,现已在《平凉日报》连载近20期,并被其他媒体转载,赢得受众欢迎和好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景颢将《泾河传》二稿寄我,希望在他的作品付梓之前,由我再加点检视斫正的功夫,他郑重其事地叮嘱:时间不紧你慢慢看,尽可能地大胆斧斫。又说,每读一遍,总能发现一些瑕疵。我应承说:不敢不敢,就当一个学习机会,一定用心拜读。今已读完,要挑出些“刺”来,觉得美玉微瑕处有三:一是文中的有些主观参与过于性情,与全书的大格局不够相谐,可能影响书的过审。二是统观全书,部分文字略有重复之嫌,(这是个两难问题,难以求全了)。三是各小节的归属类分,似乎还可以再下些斟酌功夫。</p> <p class="ql-block">限于学养、识见的不足,面对朋友篇什宏大、内容丰厚、文笔精美,且涉及专业领域,难以臆测妄言的作品,捧卷在手时候,更多的是震撼和感动。震撼于朋友胸怀远志、敢于作为的魄力;震撼于一种韧性坚守所创建的伟绩。感动于泾河不曲不饶、水冲石穿、造就奇迹的伟力;感动于时光大浪披沙拣金的神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终究有人能够慧眼识珠。读完全书,在震撼感动之余,我的总体预感就是:景颢的这部文人专著选题独到、视界别致,内容丰厚、可读性强,一旦面世定会赢得广泛欢迎,产生意义重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块可以放出光热的木炭。只是有的人自带光热,而许多人需要火种点燃。这火种可以是一个倾心的交谈,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恋,一个全心投入的阅读。《泾河传》是很有温度的一本书,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灌注作者对故乡山水挚爱之情的作品,这部用清淳洗练散文笔法写成的专著,这部多学科兼融、底蕴深厚的大书,就是自带光热的火种。有缘走近她,一定会带给我们启迪、识见、感动和激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