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青溪九曲,桃渡临流,千年古渡口。曲径回廊,微风细雨,名士驻留处。</p> <p class="ql-block"> “梅花三弄”是经典名曲,相传为东晋名士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改编为古琴曲,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世说新语·二十三》中有记载: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p><p class="ql-block"> 这首曲子在青溪码头创作时的故事。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中一子名叫王徽之。有一次,王徽之离开都城,将船停在青溪码头。这时,桓伊从岸边走过。王徽之看见了,对桓伊早有耳闻,知道他是当时的名士名将,音乐家,善吹笛,有“笛圣”之称,便想结交桓伊,希望桓伊为他演奏了一曲。于是桓伊就即兴创作了一曲,由于吹了三遍,就被称为“梅花三弄”。吹完,桓伊走了,王徽之却没有和他说上一句话。这是不是说明他们以曲会友,有默契的人不用多言,就懂得彼此的想法呢?</p> <p class="ql-block"> 王徽之最小的弟弟是王献之。王献之小时候,刻苦练字。有一次,他自信满满地写了个“大”字给他的爸爸王羲之看。没想到王羲之一句话没说,在“大”字上加了一点。王献之感到奇怪,就拿给他的母亲看。母亲却称赞这一点写得很好,王献之这才明白他与爸爸之间的书法差太多了。这就是桃叶渡“太”字碑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谦虚,自我感觉好的时候不要骄傲,其实还有比自己更强的人,还是要继续努力,才能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C班 韦振岳 全文645字 用时1.5小时 3.11</p> <p class="ql-block">妈妈手记:本周学习妈妈因感冒缺席,红帽子拿到手,课堂得7分。作文认真完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浪漫的渡口—桃叶渡</p><p class="ql-block"> 十里秦淮,从东水关进入古南京,流经的第一个渡口就是桃叶渡。这是一个著名的渡口,也是今天南京“十大古地名”当中被公认为最浪漫的名字,因为它有一个真实而浪漫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发生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住在秦淮河的南侧,他有一位小妾叫桃叶,住在秦淮河的北岸。王献之非常担心桃叶渡江的安危,总是在渡口边接送她。在东晋时期,浩浩荡荡的秦淮河水还没有城墙的约束。根据《建康实录》记载,当时造了一座浮桥在秦淮河上,是90步的宽度,约合今天的132米。桃叶渡上,波涛汹涌,危险重重,才有了这一次次深情的等待。王献之还为桃叶写了一首深情的诗,名为《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人们总会喜欢才子配佳人,所以相传,桃叶也写过《桃叶歌》:“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这组《桃叶歌》一直保存在明乐的乐曲当中,至今在日本的民间乐曲中还有这一组歌曲。</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易木桥为石桥,改名為桃叶桥。 “桃叶临渡”在清朝被评为古金陵四十八景,成为千古佳胜,经久不衰的风流佳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