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是1971年文革后北京第一届高中生,毕业于北京十一学校,当时老师告诉我们,高中毕业后,可以考大学,但赶上了反击右倾翻案风,毕业后就分配到农村插队,后又从农村抽调到北京化工局学徒,当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大学的名额是分配给单位的,只有极少数人要经过群众层层推荐、领导审核批准才行,我有幸被大家选中。</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我收到了清华大学的这份薄薄的几页纸张上印刷着入学时间和注意事项的通知书,它是那么简陋,捧在手里轻飘飘,但在我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从此这份举足轻重的通知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1977年3月,我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房六班)学习。我们这些同学都是来自祖国各地从工、农、兵中选拔出来的,因为恢复高考后的77届是1977年9月入学,相差半年,我们这届就成了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学历也不同,有的同学只上了小学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基本没学到啥,要把这样一批参差不齐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毕业生,老师同学都压力很大,我们学的是土木工程,结构的受力分析离不开结构力学,那么数学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必须掌握的知识。</p><p class="ql-block">康敬安教授是我们的数学大课老师,史其信教授是我们当时的小课辅导老师,他们呕心沥血,不厌其烦的从最基础的数学给我们补起,大家一步步学到高等数学,那时候我们都有一股顽强不服输的劲头,抱着书本,反复做题,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了为止。康老师,史老师没有一点架子,经常找同学们谈心,鼓励大家不要灰心,坚持努力学习,一定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是我(叶玉文)、史其信教授、康敬安教授、田晋美</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梁吉尧、李应新、张振明、孔建国</p> <p class="ql-block">我们宿舍的五位女同学,有张建平、金燕兰、田晋美、张跃先和我(叶玉文)从一开始分到新斋就住在一个宿舍,直到毕业都没有分开过,那时,谁起的早一点,就会把五个人的饭一起打来,谁吃的快,或有自行车,就会先去教室或图书馆给大家占坐位,那份团结友爱和默契配合,现在想起来都是甜甜的,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图书馆前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金燕兰、张建平、田晋美</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张跃先、叶玉文、常惠文</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学生宿舍到晚上10点就要熄灯。为了学习,同学们想尽办法,金燕兰同学搞来了一个小小的电石罐,(电石遇水冒出乙炔气体,点燃气体放出亮光)借这个小灯,我们讨论、做题,心中暗暗窃喜。不久就会从楼道里传来同学的喊声,“什么味呀,怎么这么臭”,燃烧的乙炔气体会放出臭鸡蛋的味道。就这小小的“福利”,没过多少天就夭折了。</p><p class="ql-block">左金燕兰、右叶玉文</p> <p class="ql-block">这是施工课程的现场实习,地点就是学校南门的南2,南3家属楼,我们班同学上学前就有单位的铁姑娘队队长,突击队的队长,砌墙砌的又好又快,让我佩服。</p> <p class="ql-block">青春岁月,那时的我们笑的像花一样。</p><p class="ql-block">张建平、常惠文、张跃先、金燕兰、叶玉文、田晋美</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这七名女同学各来自新疆、武汉、和北京。</p><p class="ql-block">张建平、李永兰、田晋美、</p><p class="ql-block">金燕兰、叶玉文、常惠文、张跃先</p> <p class="ql-block">房六(一)班全体同学</p><p class="ql-block">前排:女老师和女同学</p><p class="ql-block">二排:老师和系,校领导</p><p class="ql-block">三、四排:男同学和留学生同学</p> <p class="ql-block">我们同组的同学在清华学堂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那时原有二校门文革中拆除,矗立起毛主席挥手塑像,后来又重新修建了现在的二校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毕业30年后,在二校门前的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45年后,同学们再相会,变化的是年龄、身材和阅历,不变的是笑容。</p><p class="ql-block">主楼前合影:我们班的女同学</p><p class="ql-block">李永兰、张建平、金燕兰、张跃先、田晋美、常惠文、叶玉文</p> <p class="ql-block">主楼前的二个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系馆前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房六(1)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七位女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赵梦文笑嘻嘻接受女生的“批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华学堂</p> <p class="ql-block">部分同学在二校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个班的部分女生主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原推荐我上大学的单位从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做起,先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了四年,积累了一些施工经验后,有机会被调到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工作中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做过砖混结构、排架结构、框架框剪结构、高层及钢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的设计,直至做到结构专业负责人、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2011年我在退休后有幸受聘于中日合资的北京东洋建筑工程公司,任总工程师。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北侧的附楼火灾后主体结构修复加固工程。(2009年正月十五由于甲方放鞭炮引起的附楼大火震惊中外)</p><p class="ql-block">这个工程影响很大,央视领导及上层有关部门领导非常重视,附楼是集几个大、小演播厅、多个高级会议厅、高级餐厅、录影录像厅及7星级标准酒店客房等于一身的多功能建筑,装修装饰全部完成,一场大火全部毁于一旦,最后全部拆除(损失巨大),只留下耐火等级高的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及剪力墙待我们进行加固修复。</p> <p class="ql-block">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梁、板、柱及剪力墙在过火后的损伤程度如何统计界定、如何对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损伤修复加固、过火构件修复加固的施工工艺及检测手段等,都是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为此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专项鉴定会,与学术团体、设计、监理、甲方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这个特级工程过火后的主体加固修复工程。</p> <p class="ql-block">陪同清华大学任爱珠教授及有关专家视察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陪同专家参观考察央视大楼</p><p class="ql-block">每年四月最后的一个周末都是清华大学的校庆日,有机会我都会去走走看看,漫步在春意盎然的校园里,由衷的感谢,是清华大学的良好教育和培养、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渡过平凡而充实的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