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僧稠禅师,祖籍河北昌黎人,俗姓孙。生于479年,卒于560年,寿81岁。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自佛教传入洛阳以来,安世高所译经典,均为佛教小乘,而小乘禅法随小乘经典的流传,却潜入僧俗间,起始没有张扬大旗罢了。</p> <p class="ql-block"> 根据白土镇北羊城村东山上发现了一处北齐摩崖石刻,经当地文物专家初步考证为北齐时期邺下高僧僧稠的遗迹,距今已有1460余年历史。证明了北齐稠禅大师曾在此修行。</p> <p class="ql-block"> 此处摩崖石刻山势峻峭,摩崖刻字就在半山腰崖洞中,崖洞需要搭人梯才能进入。摩崖刻字处为一大块磨光石面,刻有八个大字:“故齐稠禅大师隐迹”,字迹清晰,笔法遒劲,保存完好。大字旁边还有数行小字,大致意思是说稠禅大师在此修行。</p> <p class="ql-block"> “从摩崖石刻字看,我们断定为北齐时期高僧僧稠在此隐迹时所刻。”邯郸历史学会会长、文史专家刘心长说。据《续高僧传》记载,邺西80里的龙山上建有云门寺,为北齐高僧僧稠弘传禅法之地。在磁县白土镇北羊城村东北约2里的山上有一处寺庙遗址,残存有一些古碑刻、建筑石块等,当地人称为“稠禅寺”,至今还流传着关于高僧僧稠的传说。据文物专家推断,这个寺庙遗址有可能是云门寺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僧稠出家后赐法号“僧稠”,世称“僧稠禅师”,习称“稠禅师”,是北齐时期邺下(今河北临漳、河南安阳一带)高僧。他在邺下定晋禅院做了沙弥之后练就一身精湛武艺。后来,稠禅师带着一身武艺进入少林寺,拜主持跋陀为师,虚心学习佛法,成为武功精绝、禅学出众的一位高僧。</p><p class="ql-block"> 北魏为分东、西魏后,东魏迁都邺城,此时的僧稠,又向北转到常山、大冥山一带弘传禅法。刚到常山,便受到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人的崇敬和供养,特请他到大冥山设坛传戒,由于开创归戒,信奉的人越来越多,燕、赵境内的僧众,都纷纷奔赴恭拜,一般群众也都吃斋断荤。当地士庶大多散财施舍给僧稠等,其中有僧人贫恋财物,僧稠抓紧时机予以开导,教育僧众严守戒律。因此,僧稠的传教弘禅威望日高一日,当时,称他为"道张山世,望重天心",成为一代名副其实的佛教领袖人物。</p><p class="ql-block"> 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政权,是为文宣帝。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文宣帝下诏,僧稠奉命赴邺都弘法传教。僧稠本想重演前例,谢绝朝命,但由于来使用权跟踪迭劝,无法推辞,只有赴诏。消息传到邺都,文宣帝率文武百官、举朝廷仪仗队,出宫到城郊欢迎。因僧稠以届七旬,文宣帝亲自扶持入大内,即向帝后阐讲佛教禅理,文宣帝听得心肺欢腾,为论正理,文宣帝立即受禅道和菩萨戒法,自己吃起素斋来。下令废除公家渔猎制度,又禁天下屠宰生灵,命令国民斋戒修持功德,把北齐变成了一个佛的天下。</p><p class="ql-block"> 稠禅师是少林寺建寺后有文献可考的最早武僧。他禅武双修,作为少林寺二祖和少林寺武祖,对开创少林寺僧人尚武之风作用重大。“禅武合一”的独特修行方式,对少林武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磁县文物部门专家表示,北齐高僧稠禅大师隐迹的发现为研究磁县佛教史、摩崖石刻文化和南北朝北齐时期历史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 /袁士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