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散记—祠堂记忆(二)

碧海蓝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祠堂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回故乡的路短而长,很多人都是有事才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次有很多人回故乡,因为一件大喜事。祠堂翻新,戏班唱戏,村里人说“散祠堂”,大家回去热闹一番。阳光灿烂,天空澄碧。乡亲们喜笑颜开,开心写在脸上。空气中飘荡着酒菜的香味,人们沉浸在浓浓的故乡情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祠堂修缮一新,几乎等于重建。黑瓦黄墙,是村里最新的建筑了。象征祖先身份的四根桅杆高高矗立,每根桅杆锡做的顶端在阳光中闪闪发光。代表祖先最高身份的有两位,贡生官任教喻,进士张盛林的具体职务看不大清楚,立桅杆时间距现在有一百四十余年。祠堂的柱子围墙还是原来的位置,大门还是原来的样子,其他都已重建。正堂挂着三幅画像,边上的柱子上挂满对联。戏台檐角舒展而精致地向上翘起。原来在戏台边的石臼位置已是戏台的一部分。两边的墙壁上展示着红十三军转战景宁的重要资料。外面墙上几副画记录军民在对敌斗争中的历史性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祠堂最初是供奉祖先,村民集体议事的地方。后来成为村里办学全体村民活动的场所。现在又赋予它新的意义,成为展示红十三军转战景宁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去祠堂玩,那里有我们的小伙伴,有我们的回忆,有我们的快乐。后来祠堂曾经沉寂了很长时间,现在将会成为打卡地,它以接地气的方式成为陈列馆,进一步丰富和弘扬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大家都应该去转转。祠堂在消失中成长,现在它以全新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回忆中的样子永远地留存在记忆里。我们在努力回忆以前读书时的样子,教室的位置,老师吃饭睡觉的位置。能说出这里读书故事的人也好几十岁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热心的乡亲带我们去看另一个更早的树桅杆的地方,那里已长满枯草,要拨开草丛才能看到几块石头有点斜斜地立在那里。从这个门口进去的房子已拆,留下一片绿色。记得前次回村是村里一位老人去世,老人走一位,村子老一分。不久的将来留守的老人不在了,村里都将被会绿色覆盖。那时祠堂也许会觉得很孤独。倒退几十年,谁都想不到村子会慢慢变老,最后会有老去的那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请戏班唱戏,是极隆重的喜庆方式了。我们习惯叫“做戏”,“做戏”的时候非常热闹,临近几个村子的村民都会来看,村民也会邀请自己亲戚来看。应该是有很长时间没“做戏”了,现在请戏班工资也高,在村子里的村民也少。以前唱戏好像是村里集体的钱拿来付演员工资,演员的生活分配到村民家中。以前看戏小孩子多,白天大人要干活,到祠堂看戏的不多。夜里看戏,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多,玩闹的人多,戏班音响简陋,下面会有听不清楚的情况。有人就站起来骂人,叫大家说话轻点。那时我们看戏更喜欢看后台,看演员在台下的时候,觉得演员很厉害,对演员很崇拜。喜欢看戏时父母给我们准备的不多的零食。看戏是一种感觉,感觉那快乐祥和的一种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回家乡酒喝得特别多,时间过的特别快。今天的故事又成了明天的回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