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

郭建华

<p class="ql-block">  写日记是一种好习惯,若能持之以恒,必将受益多多。</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小学时,大约从三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写日记或周记。日记一般每周两三篇,周记自然是每周一篇,必须按时完成上交。老师不但仔细批阅,还要公开讲评。当时布置这种作业,目的大概有二:一是加强写作基础训练,一是培养良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随着学历增长,写日记不再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多数学生也就丢掉了写日记的习惯。也有为数不多的有心者,一以贯之,直到参加工作,走向社会,仍照写不误。</p><p class="ql-block"> 其实,写日记并不是什么难事。日记的私人化比较强,不受文体的局限,可以写成散文、随笔;可以记叙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处景致;可以抒发情怀,写一些感想,发一点议论,不限内容,不限篇幅。有的干脆就是“流水账”,三言两语,记录下当天发生的要事。</p><p class="ql-block"> 有句老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道破了日记的作用。有许多事情,随着岁月流逝,渐渐模糊了,淡忘了。如果趁着事情刚刚发生,记入日记,就像存入冰箱,进行冷冻或者保鲜,若干年后翻出来,依然鲜活如初,细节清晰,感受真切。这些匆匆记下的原始材料,可能比较简约,比较凌乱,但能让你联想到一段美好回忆,或者重新审视某件事、某个人,获得新的领悟或启发。如果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则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润色,成就一篇美文佳作,具备了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读过许多大家的日记,或许就是这样形成的。当然,也有以日记的形式创作的小说等虚构作品,另当别论。</p><p class="ql-block"> 即使那些寥寥几笔的“流水账”,有时候也会发挥大作用。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A是一位企业主。他的朋友B出了事。B受审时,供出A参与其事。A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发生的要事,都随手记在台历的空白页上。A翻看台历,B出事的那个时间节点,他恰恰有一个饭局,时间、地点、出席者一清二楚。A请来出席者作证,推翻了B的妄言,避免了一场官司。</p><p class="ql-block"> 与我相熟的一位领导同志,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是记在专门的日记本上的,从行文到书写,都十分工整,年月日、天气,事件发生的地点、过程、参与人等,一丝不苟。曾经有人借群众给他提意见之机,向他发难,颇有不实之词。他便找出日记,一一对照核实,给出有理有力的回应,澄清了事实,捍卫了公正。</p><p class="ql-block"> 我的日记比较简约,属于“流水账”模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般是寥寥数语,记下当天发生的要事。但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俱全。我坚持每天必写,无论如何忙乱,即使在外地出差,也不会漏记。昨天漏记,今天补上。确无要事,则只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天气如何。每本日记都有编号,并注明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以便查阅。</p><p class="ql-block"> 写了几十年的日记,最大的收益,是写作纪实性,特别是回忆性的稿子,例如近几年写“我的文学道路”系列散文时,有据可查。有些事件、人物有粗浅印象,但行文中,具体时间、地点等往往记不准确。查阅日记,不但可以将时间精确到年、月、日,使稿子更具资料性、可信度,还能引发联想,让所写的事件更详尽、更丰满。有时还会触发灵感,由此及彼,联想到另外一些情节或细节,成就一篇新的稿子。鉴于此,我干脆集中时间,将所写日记通读一遍,将有参考价值的文字一一摘取,编写成《日记摘录》,存于电脑。这样,查阅起来就方便多了。</p><p class="ql-block"> 当下,电脑、手机已经普及。使用电脑、手机写日记,自然更为便捷。许多朋友或许早有经历。尚无经历的朋友,不妨一试。窃以为,电脑、手机上的日记,最好过一段时间就打印一次。相对而言,保存个人资料,纸质更为可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