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加《新课程评论》杂志第二届全国公益论坛有感</p> <p class="ql-block"> 《新课程评论》杂志以“面向未来的课程”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公益论坛在昆明举办,为学生赋能而开启一场面向未来课程的深度对话,给积极落实新课程方案的行动者以希望和方向,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心中有像</p> <p class="ql-block"> 论坛专家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培养对象清晰画像。江苏锡山中学唐江澎校长在专题报告《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为我们刻画了毕业生形象,包括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具体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我们学校有育人目标、有校训校风等文化标志,但教师并不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人,教师执行课程计划,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却不清楚自己的每一天工作、每一步工作到底育什么样的人,没有把自己学科教学与学校育人目标联系起来,没有形成育人合力。</p> <p class="ql-block"> 学科教学方面,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声健教授在《基于素养测评的学校美育变革》中,强调美育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爱美者”,其标准是“具有向往与追求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核心素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基于这样一个目标进行美育教学,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指向让学生成为“爱美者”。学科教师都要清晰界定自己所教的学科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地理学科就要培养“地球热爱者”,他要学会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思维方式,基于人地协调观去做事,也就是地理实践力。当学生走向社会,回到生活中,他会成为一个地球热爱者,他会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生产活动。同样,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都要有清晰的学科育人目标,所有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就是实现课程育人总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p> <p class="ql-block">眼中有人</p> <p class="ql-block">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基于新课程方案的教学一定是差异化、个体化、多样化的教学,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刘可钦督学在专题报告《义教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中指出: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你的看见,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你的接纳,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你的鼓励,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你的高期待。郑州四十七高中叶小耀校长作《为未来而教: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实践》专题报告,他引用日本小林哲也教授关于未来教育的论述:“未来教育的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去安排”。</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看见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需要去安排学习活动,都要求我们了解学生。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哪些方面,做到什么程度算是真正了解学生,对于一线老师真的是一个挑战。了解学生就要走近学生,通过家访、校访、学生作业、学段检测试卷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风格、认知结构、兴趣和态度,习惯和方法等。教师可应用美国教师玛丽莉•斯普伦格的学生认知风格测评表,评估并确定学生属于动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视觉型学习者、综合型学习者中的哪一类型。笔者在教学实践时,通过家访和应用学习风格测评表,初步界定一个叫“小卓”的男孩属于典型的动觉学习者,对于这样的学生,就不能按普通学生那样去施教,就要给他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在“做中学”“创中学”,从而提高他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一套方案面对所有学生,看似公平,却难以因材施教,难以让新课程方案教学要求落地。</p> <p class="ql-block">手中有法</p> <p class="ql-block"> 实践取向 专家从不同角度谈到育人路径和方式,强调学生经历再情境化的学习,深刻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实现教材心理化,从而形成核心素养。叶小耀校长引用陶行知关于学习的论述:“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由此可见,实践是从知识到素养的桥梁,连接着学生当下与未来,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造中长大。</p> <p class="ql-block"> 强化综合 一是上好90%大单元课,刘可钦督学在讲座中指出:让占据90%课时的分科课程学习变得饱满。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上好大概念统摄下的大单元综合课。教师要重构教学单元,确立单元主题,提炼单元大概念,设计挑战性学习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单,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叶小耀校长则主张通过“情景化大任务”统领学科大单元教学。二是探索10%跨学科课,刘可钦督学提出跨学科教学要遵循的三个机制,要坚持学科与跨学科教研双向并行,要有时空支持,要深度进行跨学科论证。跨学科教学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教师一起备课、一起设计、一起上课的教学活动,具体哪几个学科进行跨界,需要给老师提供这种设计的时空。成都市实验小学课程中心白雪主任,通过实施微周课程,让跨学科教学成为常态,为我们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提供很好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 改进评价 郭声健教授本着“爱美者”具有的核心素养,主张美育通过“素养应用题”来进行评价,通过欣赏应用题、表现应用题、创造应用题和联系应用题,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解决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而得出评价结论。中考命题方向影响新课程方案的落地,出口决定入口,怎么考就会影响教师怎么教,影响学生怎么学,如果学生凭着背诵、刷题就会取得高分,那么哪一个老师还会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呢?为此,李迅督学呼吁加强中考命题改革,以此促进新课程实施。</p> <p class="ql-block"> 会议播放的主题曲又萦绕在我的耳畔:今天交给你一个孩子,明天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置身昆明会场,我想到了杨朔的《茶花赋》,想起茶花树下那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孩子们,就是最美的“童子面”茶花。育好“童子面”,给他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行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