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迎泽区•文庙

星星之光

<p class="ql-block">  太原文庙,也是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所在地,位于太原市迎泽区文庙巷,与崇善寺比邻而居。</p> <p class="ql-block">文庙牌坊:</p><p class="ql-block"> 系四柱三楼木牌坊,原位于文庙最南端,80年代因市政规划建设挪至西侧,中间坊心题有蓝底金字楷书的“文庙”二字,坊间上额描金彩绘双龙戏珠,这在全国同类文庙的牌坊上都相当少见,仅有北京国子监牌坊上有类似图案。在牌楼的次间坊上还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彩画。下边有石砌的夹杆石共4对8个,每一对之间都以铁箍拉紧。除夹杆石外,为了防风,前后共有8根戗柱支撑。</p> <p class="ql-block">六角亭:</p><p class="ql-block"> 又名井亭,坐落在棂星门与照壁之间的东西两旁。亭为小平顶六角形,原是崇善寺的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亭基是砖砌台座;亭顶为灰瓦铺盖,属明代典型的亭式建筑。亭内中间原有深水井,因井亭分属左右两旁,形似两个明亮的眼睛,取祥瑞而建造。后因亭内时常潮湿,现已将深井填平。在六角亭北侧,还有左右两个小门楼,东门楼叫“义路”,西门楼叫“礼门”。</p> <p class="ql-block">山西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文庙的正大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为名,有人才辈出,为国家所用的意思。 棂星又称“天田星”,汉代为农神。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要祭棂星,取“主得士庆”之意,以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为国之本。孔庙前设棂星,为明代初年建立的制度,诏告天下通祭,祭祀规格如同祭天,喻孔子的才学通天,地位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 何谓棂星门?原来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棂星门为砖木结构,开辟三门,中间正门开阔高大,顶部匾额楷出“棂星门”三字。两旁偏门略小,与正门形式相同。三门整体仿木构牌式建筑,门檐上均系黄蓝色琉璃脊兽盖顶,檐下为重叠的清式如意斗拱,玲珑秀丽。门身为两柱框架支撑,整个三门建在高层台基上。门楼与门牌坊不同者,是在三门之间以四座小型琉璃照壁间隔。照壁是须弥座,壁身正面中间有浮雕的云雾团龙,四角为云纹装饰,顶部壁檐仿木构建筑形式,有琉璃檐椽斗拱装饰。棂星门由于有四座蓝色琉璃照壁相衬,更显规模之大,雄丽壮观。</p><p class="ql-block"> 据《永乐大典》载:“圣殿之有棂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因此,棂星门就是天门,它寓意帝王的灵魂过了此门便上了天堂,因为皇帝是真龙之子,是上天的儿子,死后灵魂必须回到天上去。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棂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前台阶上有一对铜狮和铁狮。铜狮铸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原在晋王府,后移于此。铁狮铸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它是五十年代初期从太原其它地方移过来的,铜狮铸造年代较早,造型俊秀,艺术价值很高。</p> <p class="ql-block">照壁:</p><p class="ql-block"> 青砖蓝瓦式建筑,依据明代崇善寺平面图和文字记载,应该是原崇善寺的遗物,壁长22.3米,高约11米,厚1.6米。照壁下为须弥座,上部正面中间有砖砌“仰之弥高”四个大字,是清代后刻,取《论语》“仰之弥高”之义。70年代初用白灰摸面覆盖。背面正中为琉璃雕刻的二龙戏珠,四角似琉璃烧制的云龙装饰,远远望去底座的孔雀蓝色琉璃和顶部檐下的斗拱,垂柱装饰,颇显朴素大方,别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泮桥:</p><p class="ql-block"> 泮池上横跨一路半圆弧形的拱桥,称作泮桥。民间多把泮桥叫作状元桥。过去秀才在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登泮桥跨泮池,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祭拜孔子,然后到儒学暑拜见教官,这个仪式被称为“入泮”或者“游泮”,即进入孔学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第一院落的正北门,是通向大成殿院的第二道门,孟子称“孔子之谓集大成”,取其语意,故叫大成门。大成门也称作戟门,戟本为三叉的古代兵器,古代帝王外出,一般立戟为门,以示威严,后来专门建门堂,并将戟立在门两侧,称为戟门。到了唐代,规定只有三品以上官员人家才能在屋顶设有戟的装饰。北宋大观四年,诏令文庙大成门口立戟从16戟(正一品)增加为24戟,威仪等同于皇帝。大成门又名“仪门”,意谓入此门者须衣冠整洁,仪表端庄。</p> <p class="ql-block">泮池:</p><p class="ql-block"> 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它是官学的标志。按照周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是天子讲学的地方,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以东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享受诸侯的待遇,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 孔庙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因宋徽宗推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即改为大成殿。太原文庙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蓝色琉璃筒瓦,正脊贴有正脊贴有黄色琉璃瓦,两端收束处为黄色琉璃鸱吻,背上镇有宝剑,为典型的清代官式龙吻,不仅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防止屋脊交接部位雨水的渗漏。殿前为高大宽阔的月台,月台又称为佾台或者拜台,是旧时孔子祭祀活动中表演乐舞的场所。月台长39.2米,宽22.8米,高1.4米,围栏式石阶,月台正南方设有雕龙御路丹陛,四周有雕刻精美的螭首,栏杆使用二十四节气望柱头。二十四节气望柱头是中国官式建筑典型的望柱头形式,多用于皇家宫殿和文庙等重要官方建筑当中。</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p><p class="ql-block"> 位于文庙大成殿东侧或者北侧,原来被称作启圣祠,供奉的是孔子的父母。孔子作为“生民未有”的圣人,必然培本溯源已久,而非其父亲一代所能达到的,因此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诏令更改为崇圣祠,作为专门供奉孔子五代先祖的专用祭祠。修建崇圣祠是为了教化民众、宣传孝道。</p><p class="ql-block"> 太原文庙崇圣祠建在文庙的第三进院落,是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的一个独立院落。正中崇圣殿面阔五间,孔雀蓝瓦盖顶。东西配殿均面阔三间,灰瓦悬山顶。</p> <p class="ql-block">肚兜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包括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所以肚兜属于民间妇女艺术中的综合表现部分。妇女只为情人、丈夫或儿子绣肚兜;她们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做成,略加花边装饰而已。绣给情人的肚兜多以戏曲、神话、传说中之爱情故事为题材以示意;为儿童绣的则以虎、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也可以说是围绕新生命的成长,或者说是围绕人生三大礼仪——生、婚、丧中第一个大项目而创作,在民间艺术中形成特殊的领域,很值得继续研究。</p> <p class="ql-block">五毒挂件。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p> <p class="ql-block">  荷包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p><p class="ql-block"> 荷包的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图案有繁有简,包括花卉、鸟、兽、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等,装饰意味很浓。</p> <p class="ql-block">涎水牌:</p><p class="ql-block"> 圆形涎水牌多用绸面衬三四层细布,做成圆环形绕颈佩于肩际,便于旋转,使用便利,遂亦称“转脖”。</p><p class="ql-block"> 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二龙戏珠、双狮对头、虎头纹样、五福捧寿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铜镜:</p><p class="ql-block"> 又称:青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汉代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在古代,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原来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棂星门为砖木结构,开辟三门,中间正门开阔高大,顶部匾额楷出“棂星门”三字。两旁偏门略小,与正门形式相同。三门整体仿木构牌式建筑,门檐上均系黄蓝色琉璃脊兽盖顶,檐下为重叠的清式如意斗拱,玲珑秀丽。门身为两柱框架支撑,整个三门建在高层台基上。门楼与门牌坊不同者,是在三门之间以四座小型琉璃照壁间隔。照壁是须弥座,壁身正面中间有浮雕的云雾团龙,四角为云纹装饰,顶部壁檐仿木构建筑形式,有琉璃檐椽斗拱装饰。棂星门由于有四座蓝色琉璃照壁相衬,更显规模之大,雄丽壮观。</p><p class="ql-block"> 据《永乐大典》载:“圣殿之有棂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因此,棂星门就是天门,它寓意帝王的灵魂过了此门便上了天堂,因为皇帝是真龙之子,是上天的儿子,死后灵魂必须回到天上去。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棂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前台阶上有一对铜狮和铁狮。铜狮铸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原在晋王府,后移于此。铁狮铸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它是五十年代初期从太原其它地方移过来的,铜狮铸造年代较早,造型俊秀,艺术价值很高。</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语采自网端。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