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在专注做一份试题的我,有一刹那跑神了,脑海里蹦出“谎言(或者叫玩笑话)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这个主题,我想如果分享出来读到的朋友能获益,感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要说的是“无意的谎言”,这种谎言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有的有积极的作用,也有的是有伤害性的,并可能导致一个永过不去的心坎。</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或邻里大娘婶婶等人总是以逗小孩子玩为乐,他们的初心是好的,也就是想和孩子一起乐呵乐呵!没话找话说,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对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看第一个场景:邻居婶婶逗四岁的蒙蒙(化名):蒙蒙,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蒙蒙充满期待的摇摇头,眼神里满是好奇,很想很想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婶婶说:你是从村口大桥洞下面捡来的!然后说完嘿嘿的笑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蒙蒙听了有点懵懂,表现出不知所措和失望。虽然过不了多久她又开始玩起游戏,但是她回家后第一时间还是问妈妈了,希望妈妈说是假的。但是妈妈听了只回了一句话:你这个婶婶真会说话,语气里含着好笑。蒙蒙并没有觉察到妈妈否定婶婶说的话,自从那以后,她发现她妈妈爱她的弟弟的确比爱自己多很多。特别是有一次她尝试洗碗,一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大声吼她,还嫌弃她给大人添乱,蒙蒙更加证明她是捡来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开始幻想着她的亲妈妈为什么丢了她不要她?是自己不可爱吗?因为现在的妈妈就是不喜欢她呀!后来每次路过那个桥洞,蒙蒙都会有意盯着那个桥洞,想象着自己亲妈丢她时候的样子,还幻想过亲妈哪一天可能会来找她,于是她对这个桥洞有了期待,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好奇、忧伤,失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蒙蒙一天天长大,那个桥洞一直是她心中解不开的结,每一次妈妈对她的不耐烦都印证了自己是不好的想法,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也没人喜欢自己…她变得越来越自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年的蒙蒙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活泼可爱,丈夫也很能干,顾家。可是不知为什么蒙蒙总感觉不到幸福,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她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走上了心灵成长之路,却意外发现邻居婶婶一句无意的话“你是从桥洞”捡来的,改变了她心中与妈妈的关系,她的想法就像是事实一样,并一直深信不疑她的想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学习,她终于明白了,她记住的都是选择的能证明自己想法的事实,而忽略了妈妈一直爱她的事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梦初醒的她开始想起妈妈诸多爱她的事实证据,心中与妈妈和解,她流出了开心的眼泪。</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从哪里来”还有很多的版本的回答,如“你从大树上抱下来的”,“你从河里小船上捡来的”……如果孩子不相信还好,如果相信了这个谎言,后果如上所述的案例,影响一个人的心智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个场景,三岁多大的小女孩冬冬(化名),脸蛋黑黝黝的,门帘头(凸出的大眉头),笑的时候两腮有窝窝,叫酒窝。她从学会走路起就喜欢去前院的同姓大娘家串门,大娘一看到她就夸她笑的可爱,一笑俩酒窝。记得有一次被大娘夸的时候,妈妈也在,妈妈说你看她的这个门帘头,不知道长大了会不会好一点?大娘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俺冬冬小嘴甜,肯定人见人爱。大娘说这话的时候是笑容满面的看着冬冬的眼睛说的,很真诚,冬冬深信不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到四岁冬冬搬新家了,离开了喜欢她的大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冬冬到了换牙的年龄,饭牙长齐了,可惜长的参差不齐。有一次跟妈妈回老家,专门拜见大娘。冬冬看见大娘就欢喜的笑起来,立楞八歪的牙齿暴露无遗,大娘看了说冬冬一笑更好看了,笑的时候,俩酒窝加上小虎牙更迷人了。大娘看着冬冬还说从冬冬搬家后,大娘天天想冬冬,眼睛哭的都看不清东西了(大娘可能是眼花了,故意逗冬冬吧)。冬冬相信大娘的话,冬冬感觉自己很重要,是被喜欢的,是可爱的。冬冬长大后特别自信,也相信别人。眼睛里都是美好的人和事,即使有不如意的事,冬冬就用她自言自语的法宝,两个自己对话,分析自己不开心的原因,找到问题根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无非就是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他人的事,不是自己操心的;老天爷的事,自己管不了;最后只有自己的事,可以管好。这样就自然少了很多烦恼和忧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冬冬认为她的性格形成,乐观积极的品质与她的大娘无意的谎言息息相关。大娘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她的世界里满是欣赏与赞美,冬冬幸运遇上这样一位好大娘。冬冬还说,不知为什么她从骨子里一直喜欢老人和孩子。有时候自己都好奇和自己的公公婆婆在一起聊天时,聊一两个小时听他们讲他们的生活经历,每次冬冬都是依依不舍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冬冬内心深处对大娘(大娘是老人的象征)的依恋情结。喜欢小孩子 是冬冬内化了大娘对她的喜爱,冬冬喜欢的其实是小时候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小时候就是被说从大树上摘下来的,不过我不信,因为妈妈告诉我了她们是骗小孩玩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 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梅兰妮·克莱因,她表示“我们对待这个正在发展的小生命,应该比对身边的其他人更放松一些。我们应该容许他在较长的时间里维持自然状态而不受抑制,不要像过去教养方式那样加以干扰,要让他能意识到自己的各种本能冲动和从中获得的乐趣,而不要立刻激起他抗拒这种纯真本性的文化倾向。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有较慢的发展,让他有空间意识到自己的本能,并因此有可能将本能予以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在此同时,我们不应该拒绝他表达正在萌芽的性好奇,应该一步步地给予满足,我甚至认为,我们应该在这方面毫不保留。”</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以上两个场景案例中知道了“谎言”对小孩子的不同影响。“我从哪里来”对孩子来说是和重要养育者之间深层次的连接问题,是家长不容许轻视的重要问题。六岁之前特别是更早的三岁之前的时期,小孩子没有分辨玩笑与事实真假的能力,所以说了什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重要养育者的解释或说谎者的语气、语调、表情是影响孩子判断力的有力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