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让学习发生——数学组名师优课赏析第四期(副本)

🍀ZJ🍀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欢迎来到“名师优课赏析”,让我们走进名师,感受名师的课堂艺术和教学智慧,共赏、共享、共议,一起交流。我是第四期优课推荐人张婕。</p> <p class="ql-block">本期推荐的是黄爱华老师执教的《认识三角形》</p> <p class="ql-block">黄爱华:特级教师,深圳市教科院科技创新教育中心主任,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获聘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等客座专家;获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曾应邀赴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讲学;先后出版教育类专著8部,发表文章300余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研读文本, 提出课堂大问题, 明确课堂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课始, 黄老师大屏幕呈现本节课教材的学习内容, 带领学生略读教材并提炼出本节课要重点探究的三个学习大问题,这样引出问题的方式干净利落。</p><p class="ql-block">整节课都是由黄老师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架构起来的,分别是:</p><p class="ql-block">1、什么叫做三角形?</p><p class="ql-block">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p><p class="ql-block">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p> <p class="ql-block">黄老师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学生最初的回答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随后黄老师让学生观察他构建的三角形并思考:“组成”这个词表达得准确吗?“组成”和“围成”哪个词更好?学生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围成”更好的结论,因为三角形每两条线段都有交点,“围成”更准确地表达出这个特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研究学生, 突破学法大问题, 创新教学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黄老师描述他围成的三角形“三条边有长有短,整体比较瘦长”,学生从他的描述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三角形有三个端点,从其中一个端点的角度看是瘦长的,但从另一个端点来看就不是了。”由此引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三角形的这三条边重新围成另外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展示、表达,得出“当三条线段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它永远只能围成这种形状、大小的三角形”这个结论。</p> <p class="ql-block">不用动手操作,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和想象就能明白,平行四边形通过拉伸可以变成长方形。这是三角形独有的特性。随后黄老师用教具两条边围成一个角,通过操作教具启发学生这个角的大小是由第三条边决定的,第三条边把这个角“固定”住了。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固定”它们相对的角,所以整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被“固定”住了。而这种三角形独有的特性,就叫做“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这节课堂的真实情境就是黄老师利用他围成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这是三角形独有的性质吗?</p> <p class="ql-block">对结论的整个推导过程,黄老师用板书画了简单的思维导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动手,动嘴,来理解概念。</p><p class="ql-block">在课堂中段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时,黄老师让学生边重复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边用手指在空中比划高和底,手、脑、眼并用,多维体现了几何直观,对把握三角形的本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数学眼光主要表现在抽象能力(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p><p class="ql-block">整节课的学习都离不开对这个三角形的观察、思考和分析。</p> <p class="ql-block">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数学思维主要表现在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p><p class="ql-block">本节课主要体现了推理意识,具体表现在师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逻辑和原理的探究过程。</p><p class="ql-block">让学生形成有逻辑、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进而把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学习其他科目和解决现实问题当中,可谓受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数学的语言要求简约、精确地描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p><p class="ql-block">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表达,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和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在课堂最后的小结环节,黄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三角形可以叫三边形,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都不可以叫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黄老师并没有让学生讨论回答,他自己也没有解答,而是对学生说数学有很多奥秘,这个奥秘到了初中他们就能去探究。留下一个待探索的问题,既升华了课堂,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总目标的要求: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遵循教材内容螺旋上升的原则,给学生留下知识内化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p><p class="ql-block"><br></p>

三角形

学生

数学

老师

围成

课堂

问题

现实

高和底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