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山海关上随想(美文)</b></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山海关上,忆及《山海关志》的记载:“边墙南入海,北抵角山绝壁,墙外乃浚有池,俱明初徐武宁建后,沿墙增设敌台防守。”由记载而展眼:这里城墙高大,墙体坚实,城堡布局独特,结构严谨,依山设险,用险制塞,上伏燕山松岭高地,下入大海之中。</p><p class="ql-block"> 多么雄壮的建筑啊!明代进士姜夔有诗云:“高城设险壮金汤,作镇真临大海傍。”从军事防守的角度来看,这里确有金汤之固,但它并没有挡住清军的大旗。</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把清军入关归罪于吴三桂,说他为了一个女人陈圆圆,开关放入清军。吴梅村便持这种观点:“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有人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吴三桂早已与清军有所勾结。</p><p class="ql-block"> 不论何种原因吧!吴三桂开门揖盗是抹不掉的耻辱,多尔衮的铁骑正是在吴三桂点头哈腰的迎奉下进入这洞开的大门,并由此席卷中原的。吴三桂自有吴三桂的罪过,但一道长城绝不能阻挡得住入侵的清军。明朝末期,清军曾多次破长城而入,甚至兵进北京城郊。</p><p class="ql-block"> 袁崇焕的抗清,可谓是很有办法的了。天启六年宁远大捷,致努尔哈赤受伤而死,次年宁锦大捷,又大败皇太极。这位抗清名将便死于清兵绕道古北口入长城围北京。当时,崇祯皇帝中反间记,以为袁崇焕与清军有约,处袁以极刑。</p><p class="ql-block"> 一条长城,由老龙头向西延伸,有万里之遥,守卫的官兵加上后勤保障人员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在一些险地不可能站得下许多人马。假若破城者集中兵力冲击,大多数地方都难以阻住入侵者。战争便常在关内外发生,很少以长城攻守。</p><p class="ql-block"> 强盛的王朝主动派兵出击,国力不济的王朝只好阻击。汉代的霍去病与卫青是共同进击匈奴于关外,唐代薛仁贵的定天山、征辽东也是出关而击。到了宋代,没有能力出门进击了,只好堵。北宋军队是在黄河以北与辽军作战,北京成了辽之大都。南宋时,金军入黄河以南作战,赵家王朝只好偏安杭州。 </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在秦以前便化了大量人力去修长城。到了秦代,始皇帝修长城的决心更大,抓了许多壮丁去修,书生万喜良也在其中。万死于工地,孟姜女万里寻夫,引出哭倒长城的故事。孟姜女跳海死后,人们在山海关旁为她修建了庙宇,纪念她的忠贞,发泄对始皇帝的不满。不少文人跑到孟姜女庙去发感慨,清顺治年间进士陈廷敬立于姜女坟前唱道:“秦皇杯土今安在,六国君卿剧可怜。何以望夫山上石,不随海水变沧田。”</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多少代修长城,多少人守长城,长城引出许多故事和悲歌,孟姜女只是征人妻之万一。山海关东南是波涌长天的大海,东北是直逼层霄的山峰,关外是辽东大地茫茫沃野,关内是壮丽的冀东山川。</p><p class="ql-block"> 望那婉蜒连绵而去,直入远天云雾的长城,我的心情是复杂的。长城横亘万古的音响,流淌在山海之间,山籁为之雄壮,海籁为之激越。金戈铁马的声音,鼓角胡笳的声音,战马嘶鸣的声音,思妇悲泣的声音,还有抬石筑墙的声音,……,一齐涌我而来。</p><p class="ql-block"> 修长城,劳民伤财,在军事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回味康熙皇帝的一段关于修长城的话,我以为是有道理的。这段话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挡。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防守?”</p><p class="ql-block"> 这是康熙皇帝的高明。从实际来说,秦及以后的王朝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止北方的入侵,清王朝的建立,满蒙等北方部族进入中原,实现了中华民族又一次广泛的融合,再修长城从军事上已没有必要了。</p><p class="ql-block"> 长城是雄强的,中国人通过对这一形象的描绘,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雄强精神。前几年,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当然不是维系长城的军事用途,而是重树雄关的伟大体魄、忠贞灵魂,重奏这部雄浑博大的乐曲,再振中华民族之雄风。</p><p class="ql-block"> 长城,以深厚的内蕴,进入到中国人的精神领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