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培老哥美文《回乡偶记》有感

东方时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读现培老哥美文《回乡偶记》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先见—-</span></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常听老人讲,叶落归根,那时候理解的“根”,只是一种朴素乡情和亲情。&nbsp;</p><p class="ql-block"> 那种“根”的情怀,在人生路口,给很多外拼老家人的抉择影响不小。</p><p class="ql-block"> 看了现培兄的美文,对“根”的源头、“根”的历史又有新的认识和感知。</p> <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扎根岸边的不仅有人,也有物。老家兰考尤其仪封周边都是黄河故道。据传仪封台棚村就是过去无家可归的人,临时在黄河岸边较高台地搭建草棚栖息之地,现在成了一个大村庄。</p><p class="ql-block"> 人有念代代相传,树有根生生不息。老杨树“树坚强”是历史变迁见证的活宝、是记录古今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我村中有许多同龄人,他们的名字中有叫“根源,根林,根生,扎根,根红,根奇,根子,根现……”很多。现在想来,更明白了这些名字背后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一般都有“大名和小名”两个名字,修家谱或上学时,往往会按照家谱上的辈分,父母或祖辈为追求美好,给每个孩子起个寓意深刻“高大上”对应的大名,现实中,常常用最真挚、最贴切喜爱的口语,唤叫孩子的小名,带“根”的小名,也就居多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之所以含“根”的同龄人名字多,这其中既包含着香火人文的传承,也包含着那些扎根恶劣环境,给祖辈赖依生存提供生命保障的槐树,柳树等的感念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薪火相传,浓缩于根。远走他乡或有过他乡经历的人,对根源的理解和认知是热切的,浓厚的。然而,正如现培兄所提的那样,凡人逐小利、官吏不珍惜,贵为根源地,任其殆流失,到那时,真的是失去了根,丢掉了魂。建议有能力有影响的人,呼吁保留一方净土,和夫子请见处,挖掘名村历史遗事典故,作为景点开发,也比疏于荒废凋落要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赏美文,拙见有感。</p> <p class="ql-block">绘画:厚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