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波斯秘境(十)伊斯法罕—库姆—德黑兰—街景

神行一舟

<p class="ql-block">3月15日星期三 天气:晴</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认为旅行是对灵魂的一种修炼。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放弃家中的安宁和舒适,离开温暖的家而毅然决然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去,是对灵魂的巨大考验。</p> <p class="ql-block">在舟车劳顿的辛苦面前,我们保持的是怎样一种态度?变化总比计划快,是淡定从容还是怨声载道?假如有同伴同行的话,是能够共度风雨,还是口角不断?夏日炎炎的炙烤,刺骨寒风的侵蚀,漫长的等待与无奈的意外……</p> <p class="ql-block">库姆休息站用午餐</p> <p class="ql-block">旅行太考验一个人了。当然,更考验友情。我们能够在旅行的途中学会包容,学会坚强,学会应对,学会云淡风轻地面对艰难困苦,学会在每个时刻都与同伴风雨相携。一个人的灵魂会因旅行变得轻盈、变得高尚。</p> <p class="ql-block">这个卫生间很干净,有三个工作人员,不停的擦洗</p> <p class="ql-block">今天演绎《沙家浜》第七场——转移,从伊斯法罕—库姆—德黑兰,一路向北,期间在库姆稍作停留,行车八个多小时,本来有两个景点,由于德黑兰太堵,景点17:00关门,而我们到达德黑兰已经是傍晚时分。</p> <p class="ql-block">德黑兰隶属于伊朗,是伊朗的首都,面积658平方公里。全市划分为22个市辖区,人口1100万。2018年10月,德黑兰获2007至2017年间全球旅游增长最快十大城市榜第6位。德黑兰在历史上称为“拉伊”,这一词在语源上与古波斯语及《波斯古经》里的剌伽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两个女孩追进男厕所的</p> <p class="ql-block">剌伽是操伊朗语的米底人及阿契美尼德人的活跃地区。18世纪初,卡里姆汗下令在德黑兰兴建一所皇宫及政府办公室,或许是要表明德黑兰是首都,但后来却把政府办公室迁往设拉子。</p> <p class="ql-block">好堵又堵,惨不忍堵……</p> <p class="ql-block">1943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最高统帅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英国首相丘吉尔出席在德黑兰举行的著名的德黑兰会议。</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德黑兰的名字由来不明,它在9世纪时期是一个村落,但是名气不及当时较繁华的剌伽。苏菲主义学者纳吉姆丁·拉齐认为拉伊在蒙古人入侵前的人口达500,000人。13世纪蒙古人毁灭了拉伊后,许多居民逃到德黑兰。</p> <p class="ql-block">在一些早期的文献里,它被称为“剌伽的德黑兰”。地理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图菲,在他的《心之喜》里描述德黑兰是一个著名的村落。行程到达德黑兰已经接近尾声,今天我们入驻北面山上的五星级酒店,由于一路没有风景,一到宾馆我就一个人去街上闲逛,反正吃饭还早……</p> <p class="ql-block">伊朗人的热情我算领教到了,本团男优,自带光环魅力无限,浑身英文字母惹得无数伊朗少女忘怀。在男厕所都有少女跟着,就为和他留一张合影,完全颠覆我的三观,绝不需言,亲眼实证,有图有真相。</p> <p class="ql-block">来伊朗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一本散文见闻录,《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因为与伊朗有关,就买了拜读一下,其实是有关阅读、旅游、回忆的散文,第二辑有关注伊朗的内容,非常喜欢。</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一段文字我收藏了:“旋风似地走过生命的路程,却顾所来径,却能有多少事物人情还有着焦距对准的明晰?多数是一片模糊,就算曾经有过,因为有得那样的不彻底,和不曾有过又有什么不同?也许只有那缓慢的凝望,是我们真正的救赎。只有凝望的眼神能让我们对人对事产生切身的悲悯。只有真正细观过一朵花的人,才能爱惜所有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苏友贞,一位旅居美国的女作家,对欧美文化加以深入的透视,直逼细节;同时,以感性中充满反省的眼光,回望中国文化。由此形成一种通融的视野,将知识与人生一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花朵一尽收眼中。</p> <p class="ql-block">俯瞰德黑兰,浮想联翩。愿往后余生,希望我们生命如花,杯盏之中有茶香,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守着淡淡的人间烟火,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随缘随喜,不慌不忙待春风,用最美的笑容迎接春暖花开,追寻心中的诗与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