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的微风,温柔和煦。</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杨柳,碧丝款款。</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校园,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春风十里,欣喜相逢!为落实“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标准精神,推进“高效课堂”,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于都县实验小学于3月14日至16日举行了第四届“健雅杯”双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p> 一年级组 <p class="ql-block"> 一本优秀的绘本</p><p class="ql-block"> 一定有它</p><p class="ql-block"> 远处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深处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高处的闪耀</p> <p class="ql-block"> 刘余溶和李燕秀两位老师执教的绘本教学《我爸爸》,她们饱含爱心而富有童趣的语言、充满好奇的发问、不着痕迹的引导让孩子从头到尾都把她们当作了和自己一起读绘本的参与者、陪伴者!</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层层推进,轻重有致,循序渐进。紧扣“我爸爸真的很棒”来设计教学,抓住重点图片引导学生解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想象,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与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话,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在课堂上抓住“像……一样”这一句式,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爸爸来夸夸他。在孩子倾诉对自己爸爸的感情的同时,也不失时机训练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孩子在欣赏精美的图片,倾听有趣的故事时候思维活跃,乐于学习探索,这时在课堂中结合文本加强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则事半功倍。</p> <p class="ql-block"> 卢淑萍和段桂贤两位老师执教的古诗《静夜思》,以多种形式教学生字,指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悟诗情,课堂效果显著。</p> <p class="ql-block"> 上课伊始卢老师猜谜语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识字教学扎实,组织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让学生在识记生字中获得快乐、积极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段老师鼓励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诗句的意思,通过音乐的烘托、 图片的渲染,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p> 二年级组 <p class="ql-block"> 卢晓艳和康丽珍两位老师带来的是口语交际《商量》。两位老师紧扣新课标,将这堂课的任务群设计为“思辨性的表达”,从属于整个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最后一步——“表达内心想法,运用商量口吻”,让孩子们在整个单元的思辨阅读之后,将想法用“商量”表达出来。整堂课,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卢老师由阅读入手,引导阅读要思考,提出课堂要求;创设了教会白山羊学会商量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习方法,巧妙的通过两位老师共同示范,为同学们展示了“什么是商量”。通过“辩一辩”“议一议”“演一演”等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习得商量秘诀。</p> <p class="ql-block"> 学以致用,在知识运用与迁移环节,康老师通过“情景再现”“课本问题来商量”“生活难题来商量”三个层层推进的课堂挑战活动,在学生的“演一演”“评一评”中运用已经习得的商量秘诀,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发现新的商量方法,拓宽课堂纬度。通过“商”的甲骨文的展示,引导孩子明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好好说话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在无形中将中国文化植根于孩子心间,落实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以童年为舟,以诗作桨,</p><p class="ql-block"> 用诗的眼睛,诗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诗的情态去感受生活,</p><p class="ql-block"> 永葆心灵的灵动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 刘艳萍和易莲两位老师执教的《绕啊绕的儿童诗》课堂精彩纷呈,整堂课笑声连连,情趣盎然!既丰富了情感,又提高了孩子们的鉴赏能力,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写作的窗!</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抓住儿童诗创作“情”,“趣”,“法”的特点,从俄罗斯套娃进入主题,题材新颖,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引入式的互动让小朋友们融入其中!四首儿童诗有从内到外绕的,有从上到下绕的,也有转着圈圈绕的,最后让孩子们根据这三种形式自己创作一首绕啊绕的诗,充分调动想象力,真是心明眼又亮!</p> <p class="ql-block"> 易老师及时有效地让孩子们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习,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在想象中尽情发散思维,完成了诗性的拓展。从他们虽然生涩的小诗中感受到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孩子们通过简短的学习掌握了相关特点,并注意观察生活的点滴,真是难能可贵啊!</p> 三年级组 <p class="ql-block">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古文者得语文!</p><p class="ql-block"> 朱晓林和范芳英两位老师执教的《司马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由易到难,老师成为了学生最好的“摆渡人”。</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晦涩而难以阅读的地方多让学生读几遍,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课堂氛围活跃、从学生的读书中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高涨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范老师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看插图、看注释、扩词法等方法,使学生很轻松的学习文言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课堂中学生的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篇文言文。</p> <p class="ql-block"> 《陶罐和铁罐》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刘梅和严崇云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有独特见解,特别是互动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紧扣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对课文的分析,效果很好。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总体感知。</p> <p class="ql-block"> 严老师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进陶罐与铁罐的内心。当学生沉浸在陶罐与铁罐的内心活动之时,顺势进行角色表演,从而演出了形象,演出了趣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主旨,真正实现“大语文观”。</p> 四年级组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的两堂课都是《短诗三首》,三首短诗皆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冰心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反复歌颂着爱的赞歌,其中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歌颂是最引人注目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李淑兰老师从读出韵味、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三个方面引导孩子发现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一幕幕童年的月夜下温馨的场景被激活!品析两个“风雨”的不同含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走近作者的人生经历,补充资料,配乐朗诵体会诗人饱满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后半节课,张芸老师没有停留在认知的感官层,而是询问学生:你有哪些永不漫灭的回忆?情动而词发,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接着张老师让学生在仿写中回味童年的美好,从细节处体会母爱的温暖,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动机。</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由叶铃和李芳芳两位老师执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p> <p class="ql-block"> 叶老师和李老师立足“单元整体”,关注导语,注意语文要素间的前后勾连,并将其化为生活情境,课前通过感受美图与学生聊聊“美”,渗透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看似老师在带着学生在读中品味这三首诗,实则她们的大语文观体现在教学之中,从一首诗延时到一本书中一系列诗,让学生带着读法、学法延申到更多更多的诗。</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的板书无疑也成为了一大亮点: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是诗人心中永不漫灭的回忆,也成为了每个听课老师心中永不漫灭的回忆。</p> 五年级组 <p class="ql-block"> 管海英老师和刘雪梅老师执教的是《青山处处埋忠骨》。</p> <p class="ql-block"> 这堂课,两位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落到了实处,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现了两位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抓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根据本课的情感主线,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段,抓准细节,品读出毛主席当时作为一个父亲的悲痛和作为一位领袖的坚忍,把父亲和领袖的角色撞击品出味道。感悟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丁华珠和廖金石两位老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本课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讲述的是从石猴诞生到猴王出世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师徒四人别具特色的语言,让孩子们来了一场模仿秀,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接着扣住“拖男挈女”等词,教给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结合影视作品”解词的方法。随后,选取重要故事情节,扣住“序齿排班、拱伏无违”等词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阅读名著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然后围绕“石猴出世、发现水帘洞、成为猴王”等几个方面读读、思思、议议。之后,进一步读课文,读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p><p class="ql-block">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习逐步深入,在感受名著魅力之时,习得名著阅读方法,不失为一堂精彩的课。</p> 六年级组 <p class="ql-block"> 《匆匆》是一首文情并茂,寓意深邃的散文诗。易序华和曾福荣两位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语言,感受作者如何把抽象的时间写得具体可感。提取写时间匆匆的各种相关信息,改变文章开头语言的排列形式,唤醒学生对文本的直感体验。</p> <p class="ql-block"> 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两位老师颇为精心,也颇见功夫:由生命的短暂易逝,体会到作者的紧张与惶恐;由生活的“碌碌无为”,体会到作者的自责与悔恨;由结尾的一连串设问与反问,体会到作者的不甘与觉醒;由隐藏更深的几对矛盾的发现,借助拓展资料,联系创作背景,体会到由大时代造成的更深一层的心情——迷茫与苦闷。</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顺应学情、因势利导,学生学有所思、读有所悟,散文的行云流水与教学的层层递进和谐交织、互动互融,成了此课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听课的老师也在散文一般美妙的课堂中沉醉不知归路。</p> <p class="ql-block"> 朱香莲和方春锋两位老师执教的是《那个星期天》。“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是本单元的训练要素。</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中,无论是将情感融入到具体叙述中,还是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两位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光线的变化的句子进行品读,从光线的特点变化感受到时间的推移,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变化,梳理出行文是怎样融情于景的。再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理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让学生在光线特点中寻找“‘我’的色彩”,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达特色。</p> <p class="ql-block">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生习文,故生皆得习作之法;以师观课,故师皆得课之精华。美哉!妙哉!</p> <p class="ql-block"> 春日共研,催放一树繁花;</p><p class="ql-block"> 逐梦教学,沉醉一路芬芳。</p><p class="ql-block"> 一次赛课,一段成长;</p><p class="ql-block"> 一次研讨,汇聚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次展望,昂扬斗志。</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渡人之船,交流是乘风之浪,比赛不是目的,提高才是初衷。此次语文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锻炼自我、交流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展望未来,老师们表示:一定继续深究研读教材和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脚踏实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图文:王东平 郭秀珍</p><p class="ql-block">审核:丁华珠</p><p class="ql-block">审定:孙琴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