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鹿洞书院

无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去白鹿洞书院有二条路。一条是公路,从星九公路熊门岭段岔路口朝西,过白鹿洞书院石牌坊,绕着山下到山的谷底便是。过去是没有这条路的,建国后,白鹿洞书院作为风景区后才劈山开出这条路。另一条是古道,从上畈李村沿贯道溪,从东南方向来。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古道两边灌木茂密蓊郁,鸟语花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行至古道的尽头是个峡口,也是贯道溪的出口,激情的溪水欢快地通过峡口向着它追寻的诗和远方姗姗而去。溪上横着一座桥,约十余米宽,名枕流桥,始建于宋代,花岗岩石砌成,斑斑驳驳,布满青苔。桥的两端是山崖,满是摩崖石刻,其中朱熹手书“白鹿洞”著名。崖边是小路,小路傍着山脚蜿蜒伸向书院。过峡口,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深藏在里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沿右边小路约行二十步是一亭阁,名独对亭,此处悬崖峻峭,下临湍涧。亭为石构,六柱六面六翅角,斜坡亭面宝珠顶。原为北宋之祐年间丞相李万卷校书处,故又名勘书台。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时,建亭于此,名接官亭,凡是去书院的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入书院。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了纪念朱熹,名其为独对亭,意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可与五老峰相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驻足独对亭,书院的全貌及庐山五老峰都可收入眼里了。这是一个四面环合的山谷,白鹿洞书院依山而建,掩映在这翠黛苍郁的山谷间,贯道溪傍着南山,从书院门前淙淙流过,汵汵有声。望过去,书院自西门楼至东一字串联平行而建,坐北朝南均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白墙灰瓦,清淡及了。虽然饱经岁月沧桑,依然古韵盎然。书院四周柏杉交翠,古树参天,浓荫遍地。可惜的是遮天蔽日的古松近些年遭松线虫的侵害几乎被砍伐殆尽,致使书院失去了一份厚重和美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溪涧遍布着鹅卵石,有大有小,光滑明亮。大的石头上刻有不少古人字迹,最知名的是朱熹手书的“枕流”二字。两岸石壁上同样也留下了不少古人的摩崖石刻,较为清淅的有“意琴”、“访道名山”等等。青山、古桥、亭阁、溪水、石刻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古朴而幽静,真乃“有泉石之胜,无市井之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市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阳的一处四面环合的河谷小盆地中,周围高而中间低凹,从高处鸟瞰,很像一个洞。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同时李渤养一只白鹿,相当驯顺,能听从驱使,山村居民视为神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所以他们兄弟隐居的山凹被称为白鹿洞。唐长庆年间(821~824年),李渤任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遍植花木,因此,这里便成了四乡文人墨客读书赋诗,雅集聚会往返之地,于是名重一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唐昇元四年(940年),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学馆,号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南唐时一所与金陵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白鹿洞从此开始了一个新时期,四面八方来这里读书求学的生徒络绎不绝,最多时有数百人。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今庐山市)知军,重建书院,奏请踢额及御书,并筹措院田,聚书延师,设课招生,制定学规,亲自讲学,同时在白鹿洞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试验,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整、较系统、较规范,集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法则于一体的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方针,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学规》),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从此,把白鹿洞书院带上了振兴之路,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而名扬海内。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再也不是知识分子向往的一方净土和精神归宿的圣地了,再也没有过去的辉煌。当然,游客的喧嚣那是另外一回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出独对亭,拐个大弯就到了白鹿洞书院。鸟鸣清脆悦耳,花卉飘香。书院由西门楼和先贤书院、棂星门书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五个院落平行布列组成。各个院落既独立又和其它院落相互联通,融为一体,各有自己的门楼和庭院,为一进二重或三重的大四合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鹿洞书院的门楼在最西,东西向。八字形砖木石结构,重檐总山顶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叶五个,再下为花岗岩石额,上书“白鹿洞书院”五字,门上为石梁,左右为砖柱。过门楼就是先贤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先贤书院由头门楼、二门、碑廊,丹桂亭、朱子祠、报功祠组成一个院落。门头“先贒书院”的贤字由臣、忠、贝三字组成,耐人寻味。进入二门是一个大四合院,丹桂亭立在中轴线上,内有石碑一块,石碑上刻有“紫阳手植丹桂”,亭前左右桂树各一棵,枝繁叶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子祠是该院主要建筑之一,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白墙,平面呈长方形,四柱五开间,专祀朱熹。祠内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写的《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书院教条》碑刻。室内陈列《朱熹生平事迹》。上悬清康熙手书学达性天金字匾额。报功祠位于朱子祠之西,为祀李渤等历代有功于洞之学者而建。祠内现有《庐山白鹿洞书院史展览》。祠亦为砖木结构,规模样式均与朱子祠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朱子祠之东、西、南三厢房内,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棂星门书院西靠先贤书院,东临白鹿洞书院。 依次排列着棂星门、泮池、礼圣门、东西庑、礼圣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建。初为木结构,后改作石柱,即现在的石柱牌坊。它是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由花岗岩石构建,六柱五间,二层石梁连接,中梁刻有缠枝牡丹。石抱鼓护柱,饰海波纹,刀法粗犷简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泮池,位于棂星门内,长方形,池上建有花岗石拱桥,原称泮桥,现名状元桥。据说泮池内曾种荷莲,寓出淤泥而不染之意,取自北宋理学家周濂溪《爱莲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过状元桥就是礼圣门,也是此院的正门。原称先师庙门或大成门。初为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时任南康知军钱闻诗应朱熹要求所建造,后经多次维修和重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两侧有楹联:诏有格言求真才于正学;教无异术体至理于常行。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天高地下,四时百物共流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东西庑,位于棂星门与礼圣门之间的东西两侧。始建于南宋,后经多次维修、重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砖白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过礼圣门,就来到礼圣殿。它始建于南宋,后经多次重建和维修,现存的为明代遗物,是宫殿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重檐九脊,斗拱交错,灰瓦白墙。这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也就是对历代儒家施之以礼的地方。殿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为唐代吴道子所绘。上有清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后壁左右有朱熹所书的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有线雕四圣: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左右两侧壁有十二贤线雕石质小像,立于石质神龛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过了棂星门就是白鹿洞书院,门头“白鹿洞书院”为冯友兰先生书。院以明伦堂为中轴线,依次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过院门就是御书阁,东西为泮斋和憩斋二厢房。御书阁始建于南宋,现阁系清康熙年间重建遗物,因是为珍藏朝廷赠书所建,故称御书阁。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近方形;全阁朱栏画栋,斗拱交错。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为朱熹手植,阳光穿过树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显得清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从武汉来到白鹿洞书院,住御书阁,1959年他特来此地重游。听下畈李村的老人说,那年刘少奇主席带家人去白鹿洞书院,从村里经过,主席的儿子在村里的田埂上扭伤了脚,从那以后,才开始修了公路到白鹿洞书院。阁外柱有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过了御书阁就是明伦堂,又名彝伦堂,建于明代。这里原为书院讲堂,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文的《御书阁碑记》。明伦堂为砖木结构建筑,白墙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后均有门窗,后门通往白鹿洞。悬挂“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对联。院内立有王阳明石碉像。曾今这里 学术风气空前活跃, 朱熹在这广邀国内著名学者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据说陆九渊也曾来白鹿洞书院讲解《论语》,深受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辟的说讲感动得落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鹿洞,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花岗岩石洞,高4米,宽4米,深6米,内墙砌以花岗石,地铺石砖较平整。洞中置放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跪式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为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思贤台,在白鹿洞顶上,傍山而建,木结构,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中开一门。三面有围墙,黑柱灰瓦,山树相荫,显得宏伟庄重而清幽。思贤台为全院最高点,置身于此,书院全景一览无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紫阳书院西靠白鹿洞书院,进门楼就是崇德祠。祠东西该碑廊,内共陈列明清碑刻77通。崇德祠背后是一个小四合院,院内立有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程朱理学奠基人周敦颐铜像。铜像后面是文会堂,东西各有厢房三间,是讲学及接待官员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最后一个院落由延宾馆和晚清建设的高等林业学堂。延宾馆也称“白鹿洞馆”、“宾憩馆”,始建于南宋,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是历任洞主、学者及师生下榻之所。大四合院结构,院中立有朱熹铜像。林业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在书院旧址上改建,仿西式别墅建筑,二层,砖木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人说这是一个山水清幽、林壑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值得去打卡;人说这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应当去探寻;人说这里曾经群儒云集,先贤的文化、思想、品德应该去追思和缅怀。不管你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白鹿洞书院呈现给你的就是这么一座低调的,朴实无华、朴素典雅、远离尘世、洗涤心灵、风景独特的书院,它曾经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传道济世”的价值信仰;“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自由活泼”的治学态度;“创新争鸣”的开放气度;“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气;“知行合一”的履行准则,始终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象它门前的贯道溪流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