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岸倔强,旷世孤独

朱洪巍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一块海洋玉髓对应出的《独坐敬亭山》诗意</i></p> <p class="ql-block">  上元二年(761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经历了蒙冤被囚和带罪流放之后,年逾花甲的李白最后一次来到敬亭山,回想初到宣城时,迎来送往的宾朋好友,回想北楼纵酒、敬亭论诗那些昔日场面,一人独坐的李白沉思许久,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独坐敬亭山》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p><p class="ql-block"> 这幅天作正好折射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对应了《独坐敬亭山》诗意,画面通过一群不断远去的山鸟和一抹即将散尽的闲云,营造出一种苍茫空旷的孤寂氛围。画面中的“敬亭山”,浑厚凝重,健硬有力,几乎占尽了画面的二分之一,不仅层次丰富,而且富于变化。虽然山势呈低沉的脉络,但折落有势,霸气逼人。仿佛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后,一位傲岸倔强的诗人此刻正领略着旷世的孤独。</p> <p class="ql-block">  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但在诗人笔下,却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这都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这首诗写作的目的不是赞美景物,也不是借景抒情,从诗中来看,我们也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诗人有意创造一个为表现自己情感的苍茫空间,然后将敬亭山和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其人格化、个性化,从而映照自己空前的孤独和傲岸倔强的内在个性。李白此时是孤独的,但他的孤独是强大的。</p><p class="ql-block">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厌:满足的意思)李白是说自己和敬亭山相互看不够。在这里敬亭山已不是现实中的敬亭山了,它是李白内在精神的一种折射,是李白自己和自己的一次对话,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李白就是敬亭山,敬亭山就是李白,精神上他们是统一在一起的。《唐诗训解》中云: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