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一残叶,哭笑两难分

朱洪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i style="font-size:20px;">— 一枚从图纹玛瑙中横空出世的八大山人</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切都是造化,一切都是天意,仿佛一块图纹玛瑙无意间被打磨成一枚心的形状都是上天刻意的安排,它似乎在暗示观者,走进画面,体会“八大”内在的精神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朱耷),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与石涛、髡残、弘仁合称为“清初四僧”。作为明皇室后裔,他身遭国破家亡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朱耷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常借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他一生所用名号多达五十多个,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这个名号始自康熙二十三年直到去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缓写成“哭之、笑之”字样,寓有哭笑不得之意,表达他愤世嫉俗,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八大”以写意花鸟画著称,也擅书法、篆刻和诗文。他的画作,多是雄健俭朴、枯索冷寂,反映了他内心的孤愤和凄凉,高傲和坚忍。</p> <p class="ql-block"> 这幅天作,可以说是一幅难得的自然写意之作,画面夸张巧拙,粗犷、豪放,尤其是神态的刻画,惟妙惟肖,把“八大”那种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哭笑两难分的复杂心态表现的淋淋尽致,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细观这幅天作,无论是残荷,还是人物形象和服饰特征,都显得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仿佛它们一直就隐藏在我们的记忆中,流淌在我们文化的血脉里。整幅画面寥寥数笔,简约凝练,但又不失细节的刻画。半边留白营造出的空灵意境,更接近中国画的审美意趣。画面左侧那棵残荷,横斜于空,遗世独立,恰好暗合了“八大”清绝于世的孤高品格,而残荷下那破败的身躯和愤世的表情,则正好对应了“八大”那种挥之不去的故国情结和孤寂郁结的个性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清·黄安平所画的《个山小像》,还是范增的泼墨简笔《八大山人》,或是靳尚谊所创作的《八大山人》油画,都可以置换成许多历史人物,但这幅天作,它的对应是唯一的,它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效果是独特的,它的呈现是质朴的,它比所有的“八大”画像都更像“八大”。相对于《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这幅哭笑皆非的造化之作,更让人觉得神奇和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