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坐落在福州西湖公园内,自然环境秀美,景观建筑典雅。展馆内包括多达15个展厅,从远古至今,各类遗迹和出土、出水文物生动详细地介绍了福建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其独特的建筑外观,最为吸引人的注意力。主体建筑伫立在高高的台阶之上,“几”字形屋顶尽显当地民居特色。台阶下的广场如向外扩散的水纹,在雨天更显得有穿越感,似乎要将人拉入到浩瀚的历史海洋中。</p> <p class="ql-block">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的态势,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称), 始 出现“福建”之名,其孕育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独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余件。</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里漫步,一件件文物带着人们展开奇妙的旅程,和先人、和古国进行着一场场超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西周云纹青铜大铙,此器通高77.8厘米,铣间56.6厘米,重100.35公斤, 西周 早期青铜器。平口,钲部两侧有36个冏纹乳突状枚,枚直径3.5厘米,高2厘米。鼓饰变形兽面纹,两侧饰云雷纹,甬亦饰变形兽面纹。1978年福建省建瓯市小桥公社黄科山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铙双范合铸,造型浑厚、铸造精细、纹饰精美,作风稳重古朴,表现出很高的铸造工艺水平,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在国内也是比较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青铜剑埋藏千年依然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管九村土墩墓群还出土了多把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铜剑。</p><p class="ql-block">其中一把全长35厘米,在地下埋藏3000多年,依然剑刃锋利,光可照人。遥想当年,墓主豪情满怀、仗剑天涯,是何等英姿。</p><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纹饰是用来娱神的,祈求神祇和祖宗的保佑,纹饰越繁缛,制作难度越大,也就越能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虔敬,因而当时贵族不惜工本地追求礼器的华美,体现了当时福建先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追求。</p><p class="ql-block">2005年,为配合京台高速建设,考古队抢救性发掘了南平浦城管九村距今4500年到2500年的30多座土墩墓。</p><p class="ql-block">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出土200多件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铜器、玉器重见天日,其中包括剑、戈、矛、箭镞、匕首、刮刀、尊、盘、杯等72件青铜器,是福建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考古发现,证明福建在夏商、西周至春秋阶段曾有过繁盛的青铜文明,把福建文明史前推了1000多年。</p><p class="ql-block">文明之光很早就在福建开启,说明福建是福缘深厚之地。</p> <p class="ql-block">“万岁”箭镞瓦当,出土于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当面为圆形,中心为圆钮,内饰箭镞纹,篆书“万岁”左右排列,做工精细、纹饰清晰,是古代用于屋檐覆盖、装饰的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这件铁犁形器,重15公斤,是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汉代铁犁中最重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福建昙石山遗址发现的惟一一盏有“东方第一神灯”之称的陶灯。该陶器基本特征为泥质灰黑陶,平顶、长颈、实心,顶缘外凸且起凸棱两道,扁折腹,上、中腹各起凸棱一道,颈腹交接处镂一椭圆形大孔,腹部中空,下附喇叭状圈足,足部有4个对称且不规则的圆形镂孔,器表呈灰黑色,通体素面,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有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灯具,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它是“壶",或是“魂瓶”,那它到底是“生活用具”还是“祭祀神器”呢,考古学家们还在争议当中,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唐波斯孔雀绿釉陶瓶,这件陶瓶通高74.5厘米,微敛口,溜肩,长腹斜收,腹最大径在偏上,平底、沿外突,肩颈部饰四个 绹 纹环形系、系孔不通,肩腹部饰四道粗绳状堆纹,似幡幢状,器物通体施孔雀绿釉。此器为波斯类型陶瓶,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1965年出土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闽国王后刘华墓,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波斯孔雀绿釉瓶目前国内发现较少,仅在扬州、福州两地有发现,反映了古代波斯与福州、扬州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对研究波斯古代文化和福州、扬州等地的海外交通史具有一定意义,仅存世3件,这件是品相最好的一件,它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五代闽国铜鎏金王延翰狮子炉,此炉通高40.1厘米、口径21厘米,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炉盖作盔状,与炉口沿凸唇相扣合,蹲狮钮,狮口与器内相通,便于烟香外薰。炉身直口,有窄凸唇一圈,外宽平折沿,边沿呈五葵瓣形,直腹平底,腹处铆接五兽足作支架,兽足上部作兽首。通体鎏金,宽折沿平面环刻楷书“弟子盐铁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检校尚书、礼部郎中、赐紫金鱼袋王延翰,奉为大王及国大人铸造师(狮)子香炉壹口,捨入保福院,永充供养。天祐四年九月四日题”铭文。清道光年间福建省仙游城西保福院出土,被清代儒学家陈寿祺收藏,后辗转流落于民间,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器物造型古朴端茂,栩栩如生,整体铸工精致,构思巧妙,纪年明确,为五代闽国有铭文铸器之孤件,为福建地区同类器物造型、工艺、断代及辨伪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五代闽国刘华墓高髻拱手女俑,</p><p class="ql-block">质地:陶</p><p class="ql-block">级别:一级</p><p class="ql-block">年代:五代十国</p><p class="ql-block">尺寸:高101.5,其他底径长28,底径宽23</p><p class="ql-block">来源:福州北门战坂乡斗顶村塔仔里闽国刘华墓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梳扇形高髻,两侧微露鬓发。发后半周有密集小孔十数个,似插饰物之用。面额丰满,头稍下俯,微笑。穿对衿广袖外衣,长仅过膝,两下侧开衩,长巾绕背,垂至身前两侧。袒胸,露抹胸。两手拱于胸前广袖内。外衣下露出披地内衣,着如意头鞋。泥质灰陶,陶质较坚硬。</p> <p class="ql-block">青釉鸡首壶,出现在东吴,兴盛于两晋,也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魏晋南北朝有战乱,有离乱,有厮杀,有屠杀,有饥荒,有恐慌,就是没有和平与安宁,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差点亡国灭种,鸡首壶作为吉祥物的代表,具有浓厚的祈福意味,凸显了人们对于社会吉祥安定的极度期待。</p><p class="ql-block">1978年,福州市省二轻机厂一座南朝墓葬中出土了青釉鸡首壶,高27厘米、底径12.3厘米。长颈、丰肩、扁鼓腹,壶口捏塑成鸡首形状,通体施釉均匀,造型优美,现收藏于福建博物院,为国家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的几百年间,鸡首壶盛极一时,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到福建都有出土。</p><p class="ql-block">鸡不仅与“吉”同音,还具备五德·</p><p class="ql-block">鸡首壶为什么会这么流行?别看在成语里,鸡的地位不高,什么手无缚鸡之力,鸡毛蒜皮,杀鸡儆猴,其实在传统的观念中,鸡是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p> <p class="ql-block">南宋鎏金银执壶,执壶又可称茶瓶、汤瓶、茶吹、茶吊子,是宋代点茶时常用的煮水注汤器具,其质地可用金银铜等金属和陶瓷等制作,且以“黄金为上”。此器通高23.40厘米,口径6.60厘米,侈口,束颈作喇叭形,弧腹,扁曲柄,弧形流,圈足,器盖有圆柱形盖钮,器身与器盖之间以一条银链相连,器身錾刻双鹊对鸣团花并贴金,口沿饰三角圆点纹,柄、鎏及圈足处錾刻卷草纹并泥金。1990年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南宋淳祐十年(1250)许峻墓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器通体鎏金,造型十分秀美,制作工艺精美,是南宋时期金银器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郑和铜钟:郑和下西洋之举的重要实物,讲述了明代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明德化窑观音立像:德化窑的代表作,福建地区窑口众多,白瓷系以素有“象牙白”“中国白”美誉的德化窑著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