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点滴思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马中 张宝宏)</span></p><p class="ql-block"><b>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延伸和补充。目前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存在只局限于“再现式”的现象:作业大多是机械记忆、重复套用,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大家都知道,数学作业设计是数学教师备课中重要的一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宽知识面、点燃创造的思维火花,从而实现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是数学作业要适量。</b></p><p class="ql-block"><b>初中和小学相比,科目增多,作业量自然变大,“追求作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凭练”,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数学成绩。有这类想法的教师认为作业的类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量,量变必定能导致质变。然而,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盲目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前,各类学习辅导材料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很多资料又是大同小异,因此,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认真的筛选: 考虑什么类型的作业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什么类型的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什么类型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数学教师应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力争让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做到质高而量精。</b><b>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充分发展他们的天性,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是数学作业可分层。</b></p><p class="ql-block"><b>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经验是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内容和同样任务的学习速度、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因此,新课标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布置数学作业应因人而异,实行分层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比如,将作业分为课堂独立完成作业和课外思考作业;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组,然后分层布置作业,分成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满意。如果一概而论,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然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对于一时没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会因种种原因不去向他人请教,最终只能不做或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而抄袭应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是数学作业亟需“趣和实”。</b></p><p class="ql-block"><b>数学学习是枯燥的,更应注意“趣和实”。大家都知道:“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特点决定了 单一形式的练习只会“增加单调乏味”,因此在设计作业题时,要注意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设计要多种多样,可以结合互联网设计学生喜欢“闯关游戏”,也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对话”、生活情境等形式,做到“寓做作业于兴趣中”。比如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两个同学当老师,结合“农村趣题1.鸡兔29, 100小脚朝前走,多少鸡?多少兔?2.炕上一堆柿子,门里进来一群戏子,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几个戏子?几个柿子?”进行仿编出考题,剩余两个同学求解,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同学回家后竟然高兴的考家长——</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b></p><p class="ql-block"><b>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布置一些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作业。“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富、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此,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还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认识世界,做到“寓做作业于活动中。”比如,我在教学《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家里的门和窗框,它们的角是直角吗?怎样检验?”我提示到:“用量角器咋办?看到三角板你咋想?拿到尺子有用吗?如果是没有刻度的绳子呢?你还有哪些方法?你找谁合作?测一测。”又如每章学完可以让学生两三人合作,办自己喜爱数学小报,写出他们认为重要的知识和他们认为最经典的解题方法…这样的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很高,合作的多,效果非常好——</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思维才是数学的体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b><b style="color: rgb(1, 1, 1);">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学生学到的课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总之,作业量过大会挤走学生应有的欢乐时光,暗淡了青少年绚丽的七彩人生。作为数学教师,要尽量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而应讲求质高而量精。</b><b style="color: rgb(1, 1, 1);">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除了</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夯实基础,</b><b>也要满足学生</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个性发展</b><b>的需要,也要与学生的现实</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生活相融。</b><b>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轻负高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