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正值柳绿花红,春意盎然时。我参加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第二期的学习已经一月有余。本周,我遇见了《普通教育学》,开始了与伟大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初识《普通教育学》,书小且薄,暗自欢喜;初读前言,兴致颇高;再读正文,晦涩难懂。一周时间,通过自读、班级研讨、导读,特别是在导师崔振成教授的指导下,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终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知道了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先驱者;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是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是传统教学的代表人物。下面我从以下三点来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p> <p class="ql-block">一、关于儿童管理</p><p class="ql-block">赫尔巴特在第一编第1章儿童管理中详细阐述了儿童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和措施。他认为儿童的管理方法主要有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与爱。这种方法仍有当今教育者借教学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作为学校管理者、班主任、乃至家长,除了对儿童烈性的意志,或许更多的是权威与爱。正如赫尔巴特所说,通过树立权威,使儿童感到可能会引起什么样的损害,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我们不应该也不会采取极端的体罚,去实现这种管理的目的,而这种强制或权威相辅的,那便是爱。</p><p class="ql-block">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正确看待孩子的天性,监督并用权威避免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驱动学生积极向善发展,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道德性格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二、关于教育性教学</p><p class="ql-block">赫尔巴特是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的教育家,他将育人的教育和传授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他认为道德教育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他们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无教育的教学和无教学的教育都不被他认可。确实,若教学没有了教育,它就只是一种手段,而教育没有了教学,它就显得空洞乏味。</p><p class="ql-block">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让我们明白教书和育人必须有机结合,巧妙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让我想到我们学校里的一种现象:学生的道德培养,只有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苦口婆心的教育,思政课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大中队辅导员强调学生的言行纪律,而其他学科的老师从没参与其中。这就是教育和教学的严重脱节,班主任教育,思政课老师教学,大中队辅导员要求,这些是专门的德育课程,其他学科中无视教育性就违背了学科育人的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教育的职责,都需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因此在学校中必须树立一种全员育人的意识,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在自己的教学中担负起育人的职责,要有学科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校去年申报了《基于全员育人的年级德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依托课题,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发挥全员的合力作用,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层次思考,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如何落实学科育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育和教学相互融合,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智育与德育双发展的良好局面,是学校,家庭,社会真正达到全员育人的新态势。</p> <p class="ql-block">三、关于教学阶段论</p><p class="ql-block">在本书中,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四个教学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明了”是指学习新知识;“联想”指新旧知识的对接、联系;“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与规则;“方法”指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个教学过程的模式,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模式也呈现多样性,但是不管什么形式,都还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赫尔巴特的四个阶段。这就是赫尔巴特教学思想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周的啃读虽然暂告一段落,但是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学思悟践,是一个漫长的修习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