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有雅兴,回溯张氏家族一段难忘的家族史,旨在铭记先辈留下的精神瑰宝。这些“精神瑰宝”是我们张氏家族的宝贵财富,以此激励和教育后代,传承优良传统,肩负使命,共筑家族梦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祖辈、父辈皆为典型的农民出身。父亲兄弟六人,仅靠耕种勉强维持生计,家族几代人在长江无为段的几个江心洲(五洲、太阳洲和太白洲)上繁衍生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张业创(1932年6月18日——2004年10月25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未曾受过教育,却一生勤勉,任劳任怨。他担任了几十年的生产队队长,二十岁左右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曾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公社革委会委员,因此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张委员”。他一心为公,诚恳待人,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乡亲们心中口碑极佳。据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县委张书记来村里视察工作,特地到我家慰问,看到我家房屋破旧,当即批了几个立方的木材,要求父亲修缮房屋,然而父亲婉拒了张书记的好意,将木材批件退还。父亲就是这样,从不占公家便宜,总是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是我们乡村远近闻名的省劳动模范,当年的事迹还被《安徽日报》报道。他勤劳、善良、正直、无私,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下一代。他对孩子的教育严格,尽管性格有些暴躁,时常与母亲拌嘴,但从不打骂子女,内心深处疼爱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好的父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王泽英(1936年10月27日——2017年10月7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从未上过学,从小随父母和哥哥以捕鱼为生。她十四岁时,渡江战役打响,她和哥哥用自家渔船运送解放军渡过长江,成为“渡江英雄”。后因家中失火,荣誉证书被烧毁,她成了无名英雄,令人遗憾。母亲一生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待人热心、乐于助人。她非常能干,不仅会捕鱼,还会犁田、种地。每当看到别人家有需要,她总是热心帮忙。记得她七八十岁时,还帮别人扎扫帚。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做好早饭,不是去地里劳动,就是挑着自己种的蔬菜到集市上去卖。她既要下地劳动,又要操持家务,家里、家外两头忙。在左邻右舍和乡亲们的眼里,她是位大好人,在我们这些孩子的心里,她是最善良、最慈祥的母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我们家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了下顿。那时,我们一家人常常吃不饱肚子,母亲难为无米之炊,有时只能炒点蚕豆和玉米爆子。父亲在生产队里干完一上午农活,肚子饿了,中午回家就抓两把炒玉米爆子和蚕豆放在口袋里,当作午饭,边走边吃,吃完后就急忙赶去地里继续干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由于贫穷,我的父母没有机会上学,缺乏文化,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为了培育我们兄弟四人,他们含辛茹苦,拼死拼活挣钱,供我们读书,将我们培养成材,帮我们成家立业。为了让我们多读书,父母吃尽了辛苦,也受了不少委屈。记得我到襄安中学读高中的时候,由于学校离家远,只好住校,每周回家一次。母亲总是精心为我准备好被子、换洗衣物,以及一周所需的粮食和腌菜。为了供我上学,她经常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借钱,让我去学校食堂买点熟菜,改善一下伙食。有一次,母亲跑了好几家才借到五角钱,让我带着零用。终于,我熬到了高中毕业。1976年,我高中毕业后,被选进村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那时,我们小学民办教师每月只有十二元的工资,虽然微薄,但也能为家里贴补一些生活费用。自从我当上民办教师,弟弟们的学费就可以免去了,这让村里不少人家羡慕不已。记得那是1986年,第一个教师节,村里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把黑色尼龙雨伞,父亲见了,便告诉我“这伞不可以用”,他说:“你要用它,乡亲们会说:‘这人变本加厉了’”。的确,贫穷真可怕!人穷志不能短。穷则思变。这就好比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1981年我参加了高考,很幸运被选拔进入无为师范,中师毕业后,我正式成为一名国家教师,工资从最初的四十几元逐渐涨到后来的五、六千元,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一样,一天比一天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家人终于能吃饱肚子了,但家里本来底子就薄,兄弟几人上学读书依然困难重重。这时,懂事的二弟主动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他虚心好学,加上师傅的精心指导,最终掌握了建筑技术,精通了瓦工手艺。然而,由于小时候受冻、挨饿,加上后来打工的劳累,二弟因先天性心脏病,早早离开了人世。二弟的离世给我们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难以言表,二弟媳更是痛不欲生。二弟离世后,二弟媳既当爹又当妈,起早贪黑,在集市上摆摊设点卖水果、蔬菜,终于将侄儿路路拉扯大,培养成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路自小懂事、争气,大学本科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还在三亚一个沿海城市买了房,与浙江温州的美丽女子小唯结为连理,小日子过得十分美满。小唯不仅美貌大方,还善于待人接物,工作能力强,既能照顾孩子,又不耽误工作,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新女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他们有了可爱的宝贝女儿朵啦,实现了张氏家族从我父辈到孙辈又有了女孩的梦想,真是可喜可贺。回顾家族史,不难看出,是知识改变了我们家族的命运。当年,二弟为了贴补家里生活费用,执意要带着三弟去外地打工挣钱,今天回想起来,难得三弟当年不甘心,坚持复读,终于考取了安庆商校,让他今天在商业经济管理方面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今,三弟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既要处理集体公司的事务,又要落实自己会计事务所的工作,生活有条不紊,乐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弟夫妻二人不枉多年辛勤培育,侄儿涛涛不负家族重望,刻苦学习,大学本科刚毕业,就顺利考取了市区政府公务员,成为我们张氏家族屈指可数的在市区政府任职的官员,这也是我们张氏家族的骄傲。但他并不满足现状,今年2月又顺利考取了浙江大学研究生,现在浙大读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要说我们家族中最值得炫耀的,还数我家小弟。记得当年,小弟刚读小学,就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每天放学早早回家帮家里烧饭、做家务。他在烧饭时,经常在锅灶前放上一条凳子和一把小椅子,一边添柴烧饭,一边完成作业。为了能考上大学,他每天晚睡早起,有时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到自家后门外的江边柳树林里背诵英语单词。夏天天气热,学习困了,他就洗洗冷水脸,或用清凉油抹一抹额头来提提神。晚上,蚊子多,他就找个大水桶,将桶里放些凉水,把双脚放进水桶里,再用麻袋将自己双腿和水桶一起包裹起来,不让蚊子咬,又解决了炎热。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0年,小弟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如今,小弟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啊,知识就是力量。今天,父母二老虽然都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勤劳善良、正直无私、诚心待人、乐善好施的人格品质始终激励和教育着我们下一代。相信父母双亲在另一个极乐世界,看到我们下一代今天的发展一定会感到欣慰,一定会含笑九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