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楣上的文化

先奎

近期,我在上海曾经的远郊和浙、皖等地旅游。见到一些上世纪和清代老民宅的门楣上,仍残留着一些文字。读来也甚是令人回味!<br>  门楣上的此类吉祥语大多四字,二字和五字的很少。可惜因年代久远、或因宅子主人大多已更替或经历时代的变动,门楣上的字许多已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了。 上二图,是我在上海三林镇看到的两个砖雕门楣之一,江南特有的砖雕已严重破损,门楣上<b>“善积余庆”</b>四个砖刻字则明显是被人为凿去的。“善积余庆”四字出自中国著名的经典《周易<b>·</b>坤》一文:<b>“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b>可见此宅子的主人,希望他的家族要做个积善之家。 <p class="ql-block">  我在三林镇见到的另一个砖雕门楣,据说是一幢有300年左右历史的老宅。我进入一看,还可依稀看到此老宅有七进之深,可见此宅子的主人当时是何等的富有。宅子里的老人告诉我,此宅子的主人曾在清朝为官。但,我没有发现为官的标志“门当”,老人之言也只可听之了。砖雕的门楣虽损坏严重,但门楣上仍可清晰地看出<b>“为善惟”</b>三字。仔细观察后,发现惟字边的砖块被修补过,我对与我同旅游的妻子说:“此处应有四字,即:<b>“为善惟宝”</b>。门楣经修补过后,少了个<b>“宝”</b>字。</p><p class="ql-block"> “为善惟宝”一词出自经典《礼记<b>·</b>大学》一文:<b>“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b>即春秋战国时,楚国派使者到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有什么宝贝?”楚国使者答:“楚国没有宝贝,只有善心做为宝贝。”在中国清代的著名小说《镜花缘》中,就描写了一个君子国,在君子国的城门上就书有“为善惟宝”四个字,即君子国内人人是善良的君子。</p><p class="ql-block"> 三林镇这幢老宅的主人,将此四字雕刻在第一进的大门上,可见此宅子的主人是向世人宣示:他虽富有,但却是个慈善之人。</p> <p class="ql-block">  与我在上海的三林镇看到的主人崇尚“善心”不同的是,在浙江路桥老镇看到的门楣,是主人崇尚悠闲自得的生活。在路桥老镇一幢老宅的门楣上有<b>“西山爽气”</b>四个字,由于路桥镇的十里长街已被列入当地的古镇保护,所以可以明显地看出,“西山爽气”四字是得到重新描写的。</p><p class="ql-block"> “西山爽气”一词出自南朝《世说新语<b>·</b>简傲》一文,中国古代著名文人王羲之的儿子是个游手好闲之人,他凭借父亲之名望混得一个官位,但不好好工作。一天,他闲坐着,手捧着脸发呆,上司即责问他。他答道:<b>“西山朝来,致有爽气。”</b>即:“早上,西山吹来的空气真清爽啊!”于是,后人将此四字形容为“闲情雅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进入院门后,见到的是一个硕大的院落和类似北京四合院的老宅子,虽已破败,但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宅子主人,在追求闲情雅致生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我在皖南绩溪古村落石家村看到的门楣,与沪、浙两地则更为不同。上图,右侧是此民宅的大门,门楣上什么都没了,在抹平的门楣上只有一个大大的文革印记,金色的<b>“忠”</b>字。进入民宅后,在此民宅的内院门楣上,仍保存着雕刻完好的四个大字<b>“文明大启”</b>。</p> <p class="ql-block">  “文明大启”一词出自民国初年的一本书“续镜花缘”。此四字基本就是白话文了。从此四字可断定,此民宅的始建时间最早也就是民国初年。</p><p class="ql-block"> 此村落虽地处皖南偏远的内地,但此地的民众与外界交流却甚密。在皖南这一大片,不少的古村落里就涌现出众多的著名徽商和文化名人,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大文人胡适,中国第一位女农学家曹诚英等。可见,皖南古村落的门楣上,没有用古老的典故,而是用上了当时的时代用语,也就不是偶然的现象了! </p><p class="ql-block"> 外出旅游,看的是什么?就是文化!从小小的门楣也能看出不同的民风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章落笔成文于2015年08月03日是 17时58分36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