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长在广阔的乡野中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是黄梅戏著名曲目《天仙配》中的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黄梅戏曲目成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的选段,这部电影让黄梅戏走向全国。一时之间,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黄梅戏。</p><p class="ql-block">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安庆市宿松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毗邻长江,西邻湖北蕲春和黄梅二县。与黄梅县交界处有一山名为黄梅山。黄梅戏在宿松广为流传,并有受黄梅戏影响颇深的地方戏剧种文南词。</p><p class="ql-block"> 知道了黄梅戏,亦曾听过上了年纪的人哼过几句。不觉得有何特别之处,若执意说些感受的话,便是唱的人还是唱的曲目都逃不过一个字,老。是啊,她真的老了,从唐人开始口口相传,见了刀光剑影也见了歌舞升平,这千年的时光里被岁月打磨,明珠终是不蒙尘了。黄梅戏,像一场繁华绮丽的梦,梦里有儒雅公子,红粉佳人,道不清的相思爱意,尽诸述于那信手拈来的诗词歌赋。原来才子佳人从不限于越剧仅有。</p><p class="ql-block"> 黄梅戏是带着泥土的芳香的,它活在华丽的舞台里,却生于泥土,根植于农人农作时辛勤的汗滴。黄梅戏最早名为“采茶调”,农家女子在春光明媚的二三月里,上山采茶。春天的新绿,女子的娇媚,清丽婉转的歌喉,在春天荡漾开来。“莫愁十四能织绮,十五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古老的诗歌仍在传唱,一代又一代。乍想起《茶经》书里有记载一种茶中极品,“处女茶”。顾名思义就是选取眉目清秀的处子以口唇采撷茶叶,再将茶叶于双乳间揉搓。这种茶极为难得,选取女子的要求也是极其严苛。身形相貌,甚至还有体香的要求。采茶少女于清晨时分沐浴后采撷。我没喝过这种茶,也不知其味。只知这种茶古时只供于皇室,而今是部分有钱人所欢喜的。历来权贵向来如此,平民又能奈何?这茶,讲不来它是好还是不好。各自评述。</p><p class="ql-block"> 描写农家生活的黄梅戏曲目里最为活泼有趣的是《打猪草》,讲述的少女陶金花打猪草时不小心打坏了两根竹笋,与看守竹笋的金小毛产生了矛盾,并通过对歌化解了矛盾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些普普通通的农民,是陶金花,也是李金花,王金花。这里没有帝王将相,乱臣贼子的诡谲王朝;没有深闺女子,负心儿郎的俗套故事;有的只是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你在看戏,殊不知,你也是戏中人啊。</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真正的艺术都是应该雅俗共赏的,而黄梅戏绝对是老少皆宜。"时代变了",短短四个字包含了太多,山海巨变都不为过。我们的生产方式变了,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娱乐方式也增多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娱乐自己。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也变大了,有些传统有些文化我们开始遗忘了,传统文化无奈地躲进了现代文明的角落……传统戏曲确实需要改革,来满足当下的人们的精神需要。但是,改革需要的是年轻人来对其进行改造。是眼界开阔对文化有着热爱的年轻人,那样我们的戏曲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从最早的春秋时的尤孟衣冠,到漫漫发展的后来的元散曲杂剧,明清小说,到后来的四大徽班进京,国粹京剧的最后形成。这中间跨越了两千年的岁月,死了无数的戏中人和看戏人。它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在文化艺术里它是下里巴人,而如今我们连这文化里最下层的,竟也遥不可及了?全国地方戏剧种少说也有几百种,年轻人若得闲可研究,便会发现这其中的文化底蕴你恐怕不能理解一二。再次,不为学术研究,也可化为乡愁一缕。天涯羁旅,思乡游子,明月夜里听得是乡音,乡思,乡愁。</p><p class="ql-block"> 若有相逢之幸,或在灯火黄昏的他乡,或在良田美池的故乡,我想与你于画船听曲,观湖光山色,举杯共饮,不论是酒是茶。</p><p class="ql-block">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民间小调——采茶调,是劳动人民在采茶过程中即兴创作的歌曲,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并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戏曲形式,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黄梅戏从田间地头步入城市,又从城市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凭借优美的唱腔、鲜活的人物、灵动的表演和通俗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戏曲艺术,其经典旋律更是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 湖北黄梅县的气候和地形条件适宜种茶,茶农们一边劳作一边吟唱山歌小调,或独自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产生了采茶调。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历史上水患接连不断,清末采茶调随着灾民们的迁徙来到毗邻的安徽怀宁地区。在这里,采茶调受到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本戏。本戏即大戏,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多的出场人物,往往连台演出。本戏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剧种最终形成。</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黄梅戏的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在此之前,黄梅戏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安庆境内的农村地区。1931年,黄梅戏艺人创建了“新舞台”和“爱仁戏院”两个黄梅戏剧院,黄梅戏借此在安庆市迅速发展。自1933年起,一些黄梅戏艺人试着组班在上海登台演出,虽然当时反响平平,但上海的南北戏曲使他们耳目一新,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评剧的影响,黄梅戏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完善,不仅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又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使之更加明快、流畅。表演方面,吸收融汇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等,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p><p class="ql-block"> 建国之后,逐渐发展成熟的黄梅戏更是从鄂皖赣地区走向了全国各地。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让上海观众感受到了黄梅戏淳朴、欢快的艺术趣味,被盛赞为“田园牧歌,泥土芳香”。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上,严凤英出演的《天仙配》再次赢得广泛好评。1956年,《天仙配》被搬上银幕并在全国上映,立即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这部影片甚至在港台和海外都有可观的票房收入。此后,中青代演员韩再芬、吴琼等人也活跃在戏曲舞台和影视银幕上,广受观众注目。2006年,黄梅戏入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黄梅戏角色行当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p><p class="ql-block">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和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黄梅戏班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主调,又称正腔,是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分为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p><p class="ql-block"> 在音乐伴奏上,黄梅戏早期演出为“三打七唱”,即由三人演奏打击乐并参加帮腔、七人演唱。堂鼓一人兼奏竹根节和钹,坐草台正中;小锣一人,坐上场门外内侧;大锣一人,站在上场门外侧。到20世纪30年代,伴奏除打击乐器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还有人试用高胡和二胡伴奏,建国后,确立由高胡作为主奏乐器的形式,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p><p class="ql-block"> 黄梅戏的剧目大多带有浓厚生活气息,因其“生于乡野、长于乡野”的渊源,戏本故事多取材于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以及民间流传故事,戏文往往通俗易懂,掺杂方言和俗语等乡土特色,表达劳动人民质朴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都是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又以《天仙配》和《女驸马》传唱最广、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天仙配》所演绎的“董永遇仙”这一故事由来已久,讲述的是玉皇大帝见穷苦书生董永卖身葬父,孝心可嘉,于是派七仙女下凡,与之结为“百日姻缘”,百日期满,又返回天庭,原故事核心是宣扬传统孝道。建国后对这一传统剧目进行了改编,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董永的身份变成农民,弱化了其卖身葬父的孝行,突出了他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本质,七仙女偷跑下凡是其对自我婚姻的主动选择,是对爱情理想的大胆追求。</p><p class="ql-block"> 《天仙配》全本共有《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其中尤以《满工》一场中的这一段戏文最为脍炙人口:“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一段对唱,唱出了一对劳苦夫妻通过辛勤劳动终获自由之身的解放感,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回归路上,他们放声歌唱,这正顺应了社会上的解放思潮,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女驸马》讲述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珍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舞台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 《女驸马》在黄梅戏传统剧目《双救举》基础上改编而成,因原先此剧的排演都是口传心授,所以一直无成型的文字剧本,文艺工作者根据老艺人左四和的口述本进行整理加工,剧本定稿后,由时白林作曲,严凤英饰演冯素珍。1959年,《女驸马》也被摄制成影片,全国公映后,立即成为《天仙配》的姊妹篇,被称为黄梅戏“双璧”。</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些曾深受群众喜爱的戏曲艺术逐渐式微,黄梅戏的发展也不容乐观,其传承与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等内容。毋庸置疑,互联网将成为黄梅戏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但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载体,想要在爆炸增长的信息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 歌手慕容晓晓演唱的《黄梅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将《女驸马》中的经典唱段插入到流行歌曲中,把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结合起来,形式新颖,这首歌曲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戏曲文化,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从清末至今,黄梅戏已走过风雨兼程的一百年,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一直是其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它在各个发展阶段都体现出了善于吸取和不懈追求的开放特征,彰显出顺时而动、常变常新的生机与活力。《天仙配》和《女驸马》的故事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成为无法磨灭的记忆,无愧为民族瑰宝!</p><p class="ql-block"> </p>